|
區域統籌發展新想象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8:47 21世紀經濟報道
珠海報道 本報記者 黃磊 在剛剛結束的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評價這塊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時直言,"(廣東)發展不平衡狀況沒有根本改變"。 汪洋從重慶來。那里是中國第三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它的關鍵詞是"城鄉統籌"。也是汪洋親自狠抓的重點工作。 如今,"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和失衡"再次被汪洋擺在粵各級決策者面前。 就在近日,由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和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廣東經濟學會協辦的"改革論壇:工業化、城鎮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珠海舉行。論壇上,廣東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平衡域內失衡的經濟結構,成為地方官員以及學者們辯論的焦點。 顯然,決策者的明確表態以及智囊團的諫言,正在極大的拓展著廣東"區域統籌"發展走向的新空間。 汪洋開"藥方" "2006年,廣東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人均GDP只有珠三角的1/4;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珠三角占去67.0%,而粵東、粵西、粵北分別只占3.1%、3.0%和3.9%。"汪洋對廣東的數據了然于胸, 相對帶動全省經濟高速增長的珠三角核心地區來說,粵西、粵東與粵北山區一同構成了廣東經濟失衡發展的另一極。 據廣東省社科院一位專家分析,目前廣東省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是廣東外源型經濟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外源型經濟,以"對外來資本和外在市場的高依賴"為特征。相對于珠三角地區,周邊地區空間距離較遠造成物流成本較高,接受外源型經濟覆蓋的機會相對較少,導致經濟發展的落后。數據顯示,自改革開放后,廣東利用外資1700多億美元,其中九成以上都落子珠三角核心地區。 所以,汪洋首先高屋建瓴地對省一級決策者考核"指標"進行調整。他在2007年12月26日的省委全會上說,"考驗黨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據,不是能讓珠三角富裕到什么程度,而是能否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 而對于即將鋪展開的具體動作,汪洋表示,"要構建'兩大板塊、四個層次'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廣東省正試圖通過推動沿海和山區兩大經濟板塊的互動發展。一方面,是要加快建設沿海城市帶和沿海經濟帶;推動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集聚發展,珠三角地區率先發展;另外一方面,是以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為載體,推進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三角地區產業對接發展,東西兩翼振興發展和山區跨越發展。 制度先行 在珠海論壇上,廣東的體制改革提供的"區域統籌"的軟件支持,也讓學者們同樣關注。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鴻宇分析,"廣東要大幅度改革現行財政體制,在財政轉移支付、財政預算、公共財政績效評估等方面創新,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以鎮為基礎單元確定主體功能區布局。" 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看來,體制瓶頸并非是廣東的"特例",而這一造成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就集中表現在土地問題上。 他直言,成都在城鄉統籌的試驗中制定了<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意見>,確定了包括轉包、租賃、互換經營和入股在內的四種土地流轉模式。但是,"企業業主的多元化和所有者的多元化必然帶來利益的多元化和土地流轉制度的復雜化,需要認真研究和對待。" 張認為,農民在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要防止一些工商企業進入農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名、圈占農民的土地,反過來損害和侵犯農民經濟利益的事件發生。 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系教授王冰、商春榮博士研究廣東本土情況后分析,區域統籌的工作首先要"順應客觀上已經出現的廣東珠三角和其他地區的產業分工"。 他們諫言,廣東的決策者出臺促進珠三角城市帶發展的各項政策,包括立法規定實行建制上的珠三角城市帶,出臺該城市帶內集體土地的國有化政策,有步驟地取消該區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解決城鄉土地的轉換和優化配置問題,消除該區域內土地的城鄉二元性。 "必須立法規定已經實現工業化和非農化的珠三角地區向城市化轉型,以城市的組織和管理體制取代原區域內農村的組織和管理體制,解決珠三角地區,城市、農村錯亂交織,統一規劃珠三角地區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問題。" 決策者眼中的"區域統籌",并非是落后地區對發達地區的復制以拉平差距的問題。在廣東省委全會上報告中,汪洋強調,"(欠發達地區)要注意不能付出發達地區已付出的不必要的代價"。 "珠三角地區,在今天這樣新的發展基礎上,來談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問題,就要認真總結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洪虎意味深長。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