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評出:2007年中國金融十大新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03:55 金融時報
本報評出:2007年中國金融十大新聞 1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緊”貨幣政策 2007年12月5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2008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繼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后,中央再次表明對防止經濟過熱、防止物價過快上漲的決心。 這是中國10年來首次提出從緊的貨幣政策,已實施十年的穩健貨幣政策將結束。貨幣政策如今將由“穩健”直接改為“從緊”,從緊的貨幣政策由此“全新登場”,并將在2008年的宏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點評:10年來,貨幣政策基調首次轉為從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從緊的基調之下,貨幣政策的實施同樣面臨許多值得進一步關注的重要選擇: 首先,如何把貨幣政策的從緊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如果僅僅把貨幣政策的從緊理解為對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帶動的基礎貨幣投放的對沖的話,那么,這種對沖的根本目標,還應當是為經濟結構調整贏得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僅僅依靠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是經濟結構調整不相應積極推進,貨幣政策的從緊也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其次,如何用市場化的政策工具來推進貨幣政策從緊。中國多年的政策實踐表明,管制性的、計劃性的政策工具雖然短期見效快,但是往往帶來巨大的副作用,同時也會對市場機制的運行和資源的配置形成扭曲。例如,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習慣對商業銀行的信貸進行管制,但是,在融資多樣化,以及企業資金來源多樣化的今天,這種管制不僅會干擾商業銀行自身的資產配置,沖擊企業正常的經營,其實際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第三,貨幣政策從緊如何與穩健的財政政策有效配合。從財政收支狀況看,財政政策的基調實際上一直是穩中偏松的,如果要推動從緊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如何積極與其配合,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的效果。例如,要通過推動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來實施貨幣緊縮,就需要財政政策相應配合扶持在可能的匯率升值中受損的出口部門,促進其轉向為內需生產。 第四,如何在開放的條件下推動貨幣政策的從緊。當前中國的宏觀決策,已經面臨一個開放的經濟環境,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匯率和利率決策,對于中國的貨幣政策從緊決策也會帶來現實的制約,加強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在當前的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條件下,顯得更為重要。 點評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 2 六次加息、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宏觀調控不斷加力 2007年12月20日,央行宣布從12月21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從緊貨幣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此次調整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3.87%提高到4.14%,貸款基準利率由現行的7.29%提高到7.47%,其它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這是中國今年內第六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此外,央行還在此前連續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使其達到歷史最高14.5%。針對依然嚴峻的流動性過剩局面,央行宏觀調控不斷加力。 點評: 年初以來,針對經濟運行中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多和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的問題,央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大了調控力度:連續六次加息、十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還引導信貸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央行宏觀調控的不斷加力,對維護總量平衡發揮了積極作用,保持了金融運行的總體平穩。但不容忽視的是,從總體上看,當前的宏觀調控壓力依然較大。與此同時,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依然較大,從內部因素看,貨幣信貸擴張壓力依然較大,貨幣、信貸、投資的增長率居高不下,廣義貨幣供應量M2“控而不降”,持續遠離預定目標;高企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也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壓力,流動性過剩的特征依然顯著;從外部因素看,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國際收支失衡加劇,流動性過剩的根源尚未消除。 在此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雙防”的調控基調,并確定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取向。然而,結合2008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及走勢,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當前我國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而且這一嚴峻的形勢仍將持續。一方面,帶有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是一個影響因素眾多、牽涉面很廣、十分復雜的經濟現象,在中國其復雜性更加突出,因此對其的治理難度相當大,只能多方努力、逐步化解;另一方面,我們還難以“立竿見影”,還需要一個過程,基于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復雜性,目前還難以從貨幣流動性出現個別的、局部的、結構性的缺口而得出“流動性過!毕慕Y論。 毋庸置疑,央行宏觀調控的繼續加力勢在必行。但當前實行從緊貨幣政策所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尤其是持續的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貨膨脹的現實壓力不斷增大,進一步加大了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難度。為此,央行需要采取多種手段落實從緊的貨幣政策,包括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指導,抑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并且要更加注重發揮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合理運用利率杠桿等手段的作用;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產業、外貿、金融監管等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基本平衡。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 3 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加強商業銀行房貸管理 2007年9月27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從嚴格房地產開發貸款管理、住房消費貸款管理和商業用房貸款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對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的調控,引導個人住房消費與投資行為。 12月5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依據國家住房消費政策和相關規定,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在充分聽取有關部門和部分商業銀行意見的基礎上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就嚴格住房消費信貸管理的有關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點評: 9月27日,央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嚴格放貸管理的“新政”;此后又于12月5日下發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補充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二套房”認定標準等相關問題。 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聯合發文嚴格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管理,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房貸管理,切實防范房貸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從供需兩個方面入手,并輔之以誠信記錄的市場化約束手段,嚴格管理房貸市場,充分體現了監管層從嚴加強房貸管理的態度和決心。 眾所周知,滿足真實的住房需求是保持房價穩定的堅實基礎,也是銀行應具備的經營理念和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房價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房地產開發商利用銀行貸款抬價圈地、囤積房源等炒作行為密切相關,而這種炒作使 得開發商在攫取暴利的同時,也將銀行貸款置于較大風險之中;另一方面,還與房地產市場上投資和投機炒房行為密切相關。在此形勢下,監管層采取保護自住房需求、抑制投機的方式來遏制高房價,進而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被認為是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應有之主線,而房貸新政的出臺也由此被認為是十分必要與及時的。 此次兩機構聯合發文嚴格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管理,不僅可以讓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能買得起,還有助于打擊房產投機行為,提高銀行抵御房地產市場風險的能力。這一舉措正在對促進中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防范和化解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積極的調控作用。此外,房貸緊縮對于宏觀調控也將產生積極意義,房貸緊縮信號重申了政策部門意在擠壓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決心,也傳遞出一個不容錯判的政策信號:針對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宏觀調控正在由過去單純依靠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轉向對于通貨膨脹、股市和房市的綜合治理,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房貸新政嚴格執行,監管者還明確提出,將充分發揮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功能,通過編織信用記錄網,對不誠信者以極大的威懾。這體現了管理層以人為本、以市場化方式管理市場的新的監管思路。新政的實施,必將有助于提高企業和公民的信用意識,凈化房地產市場的信用環境。 點評人: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 4 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 為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2006年底,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銀監發〔2006〕90號)。按照“低門檻、嚴監管”原則,引導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投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到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2007年,銀監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全面推開。 自2006年12月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以來,已有25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13家、貸款公司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8家。 點評: 銀監會出臺的“調整和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門檻的若干政策”允許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銀行,并準備在農村增設村鎮銀行、社區性信用合作組織和貸款公司等三類銀行業金融機構。 2007年在6省區試點,2008年將把試點擴大到31個省市區。這是貫徹落實和體現中央農村金融政策發展目標和要求的突破性舉措。而且,中央現已確定了農行的改革思路是服務“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農發行要擴大服務范圍;要求農行和農發行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骨干和支柱,以更好的為“三農”和縣域發展服務;農村信用社進一步深化改革;郵政儲蓄銀行已掛牌營業并大范圍開展小額信貸業務試點。這些舉措為緩解農村,特別是欠發達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服務效率差的問題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農村金融服務應“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基本要求。 銀監會出臺的農村金融新政的另一個有重要意義的突破是,對2007年7月1日起生效的《農民專業合作法》中沒有包括的農民信用合作組織問題,銀監會的新政中已在行政政策層面實際上基本解決了基層信用合作組織的問題,已出臺了鄉鎮以下地域性“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管理辦法。信用合作的重要性在于它往往是農民其他類型的經濟合作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筆者認為,“新政”出臺和實踐一段時間后,應及時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繼續出臺和完善政策法規,把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不斷推向前進。應繼續適當放寬條件,鼓勵改革創新,積極慎重的進行多種類型的實驗。 按現在的規定,“村鎮銀行”必須由銀行控股,且要占20%以上的股份。是否可以放寬條件,其實,選擇一些試點以利總結經驗是完全可行的。 “村鎮銀行”類機構需審慎性監管,這是沒有疑義的。然而,小型社區“信用合作組織”,即村級農民資金互助社,根據國際經驗,一般適用非審慎性監管,這次新政對此提出的是審慎監管。不過對一些大型此類機構適用何種監管,國際上也有各種不同意見。目前我國基層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多,業務素質參差不齊,如何面對這一新形勢新變化,實施有效監管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農村資金互助社”是小額信貸多種組織類型中的一種。這一次出臺的新政,解決了它的合法性問題,這是令人鼓舞和贊賞的。但資金互助社正規化后又出現了新問題,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它的發展,應研究解決。而且,它沒有從整體上解決各種小額信貸組織的合法地位和適宜身份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對2005年至2006年間央行推動的5省商業性小額信貸公司試點的完善政策,以及在我國已存在10多年、追求扶貧和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的鼓勵政策,人們期待著能早日出臺,以使中央提出的“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的要求能真正破題。 筆者認為,從農村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和一盤棋的統籌考慮,各類小額信貸組織的發展從政策上應盡快予以解決。人們希望有關各主管部門應盡快協調統籌,保證政策措施的連貫和一致。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農村金融在發展農業生產、促使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穩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要通過發展普惠金融體系,促進農業生產力及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點評人: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 5 銀監會放寬銀行系QDII投資范圍產品銷量大幅提高 2007年12月17日,銀監會宣布,中、英兩國金融監管部門已就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作出監管合作安排,中國的商業銀行可代客投資于英國的股票市場以及經英國金融監管當局認可的公募基金。 目前,無論從規模、產品數量還是收益來看,銀行系QDII今非昔比。截至2007年10月末,共有23家中外資銀行取得了銀行QDII業務的開辦資格。截至2007年9月末,QDII總額度已經達到421.7億美元,其中,21家商業銀行獲得代客境外理財投資購匯額度161億美元。 QDII制度正在并將繼續發揮對外證券投資的重要作用,成為境內居民投資多元化和分散風險的有效渠道。 點評: 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金融相應地也在高速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發展就必須要開放。當然,開放是有條件的,也需要有相應的實力。有條件也有實力的情況下不開放就是保守,就會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即使在有條件也有實力的情況下開放,也必須要有規則,否則就不能獲得開放的收益,反而增加風險和困難。中國銀監會2006年6月21日頒布實施的《關于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文件,既是中國投資者對外金融投資的許可證,也是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的一個規范或規則———規定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對外開放,一方面是打開國門,讓人家進來,需要自信和底氣;另一方面是我們的企業和國民走出去投資和進行其它經濟活動,這更加需要勇氣和實力,當然也需要保護和規范操作。允許居民境外投資,是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是中國居民投資空間的巨大擴展,也是中國居民投資實力的表現。由銀行代客境外理財(QDII)就是由銀行按照規定代理國內居民在中國大陸境外的金融投資活動,應該能使居民境外更加專業化、相對減少風險。2006年6月21日的《通知》明確規定:商業銀行通過綜合理財服務方式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時,不得直接投資于股票及其結構性產品、商品衍生品,以及BBB級以下證券。不到一年,2007年5月11日,中國銀監會就發布了《關于調整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的通知》,對2006年《通知》中的第六條第四款關于投資品種的規定調整為:不得投資于商品類衍生品,對沖基金以及國際公認評級機構評級BBB級以下的證券。也就是放寬了限制,可以投資股票及其結構性產品。眾所周知,股票市場是最重要的投資市場,這一修改,大大擴展了居民境外投資范圍和商業銀行的境外代客理財業務范圍,使投資者的投資和代理者的業務都有了更多的選擇。居民方便了,可以購買境外的股票了。毫無疑問,這一修改,將使投資活動更加活躍,業務量將迅速增加。 當然,對外投資的開放,不可能只有收益而沒有風險和壓力。對居民投資者而言,在更加方便的同時,風險也在增加;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中資商業銀行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因為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申請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的條件和要求是相同的,直接的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 點評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少安 6 中國被接納為FATF正式成員反洗錢國際合作取得重要進展 2007年6月28日,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全體會議以協商一致方式,同意中國成為該組織正式成員。這是繼2004年中國加入歐亞反洗錢與反恐融資小組(EAG)之后,我國反洗錢國際合作的又一里程碑。以此為標志,中國的反洗錢、反恐融資工作開啟了新的一頁。 點評: 中國被接納為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正式成員,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從1998年FATF開始考慮吸納中國加入,到2005年1月中國被接納為觀察員,再到其后FATF對中國的評估與考察,直至中國成為FATF正式成員,經歷了9年的漫長時期。 向世界宣示了我國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國際合作框架的決心與努力。 中國需要加入FATF。實踐證明,單個國家不可能有效打擊非法洗錢以及制止洗錢犯罪向國際金融體系的滲透,反洗錢機制離不開各國金融機構間、各國政府間的密切合作。目前,國際反洗錢行動正在以FATF和區域反洗錢組織為中心,并通過主要國際機構和一系列多邊和雙邊論壇等渠道全面鋪開。因此,加入FATF,將會有助于加強對各種可疑交易和資金流動的跟蹤和國際協查,加強國際間的司法協助與合作,加強反洗錢國際信息的交流與共享,進而為建立我國的反腐倡廉長效機制提供金融監管和國際合作機制的支持。 FATF同樣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作為在反洗錢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國際性組織,FATF需要中國的加入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作為全球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員交流的集散地之一,中國對于全球打擊洗錢和恐怖融資,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加入FATF,有利于提高FATF規則的普遍性、權威性和穩定性,有利于反洗錢國際標準在全世界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反洗錢國際合作機制的拓展和深化。 簡言之,中國加入FATF是一個雙贏抉擇。中國需要通過加入FATF,進一步推動國內、國際反洗錢工作,加強金融監管;FATF也需要通過充實成員隊伍,進一步推進自身宗旨和目標的實現。沒有中國參加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是不完整的,也不能充分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 正式加入FATF,是近年來中國在反洗錢與反恐融資國際合作領域中采取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制度安排。未來,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漸融入全球體系,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的經濟交往日趨深入,無論是防范國內腐敗分子的資金出逃和洗錢,還是防范國際犯罪集團以投資、貿易形式進入大陸洗錢,我們都將得到各國金融機構和司法部門的密切合作。 點評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 7 商業銀行“出!辈椒ゼ涌 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大比例股權。2007年10月25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銀行”)與標準銀行集團有限公司(“標準銀行”)聯合宣布,雙方已就股權交易和戰略合作事宜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工商銀行將支付約366.7億南非蘭特(約54.6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 標準銀行是南非乃至非洲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此番作為工行上市以來的最大一筆境外收購,無論從收購成本,還是從標準銀行所處的地域范圍來看,都稱得上國際化進程的重要一步。而目前,已經上市的國有銀行所進行的收購大都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周邊市場,涉及的交易金額也都控制在百億元人民幣以下。 招商銀行獲美聯儲批準在紐約設立分行。2007年11月8日,招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獲美聯儲批準,招商銀行紐約分行獲準設立,是招行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銀行業在全球最大金融市場———美國市場發展的重要一步。 2002年10月,招行在紐約設立美國代表處。此次獲準設立分行,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獲得經營牌照。此前,一些中資銀行在美設立的多為非經營性質的代表處,在美國僅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設有開業的分行,它們均為在新中國成立前即已獲得經營牌照。目前,中國工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尚需等待美聯儲的批準。 招行紐約分行獲批,表明招行自身經營管理狀況達到了美聯儲的審批標準和要求,也標志著中國金融環境的改善,特別是銀行業監管狀況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獲得了國際認可。招行紐約分行將定位于一家中美經貿合作的國際結算和貿易融資銀行,同時以資金交易、清算業務作為重要補充,做好跟蹤服務,充分發揮窗口作用。 點評: 這顯示出中國金融體系處于“金融大爆炸”的早期階段,回顧過去的八年,中國銀行業發生了驚人的變遷。一是銀行業不良資產的重負經過艱苦努力基本化解,消除了銀行業的體系性風險。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在7%以下,新增資產的不良率達到國際同行業的較好水平。二是銀行業公司治理結構不斷改善,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主要財務指標全面提升,業務流程再造和金融IT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三是銀行多元化經營戰略悄然推進,在寬松開明的政策氛圍和銀行創新求變的動力下,以控股集團為平臺,全國性銀行基本覆蓋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金融租賃、保險等各主要業務領域。四是銀行國際化戰略也在不斷醞釀,中國銀行業不僅在海外增設新機構,也根據自身的戰略布局開始嘗試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在北美、亞洲和非洲展開自身的國際化戰略布局。這些均折射出,目前中國處于以市場力量推進的、不斷追求金融體系競爭的公平和效率的“金融大爆炸”的初期。中國金融體系正以日益積極主動的姿態,成為全球金融體系中最富活力的組成部分。 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一是來自國內國外雙重的監管和競爭的壓力,二是來自國外投資和并購政策或明或暗的壓力,三是來自并購過程中機構整合、業務整合和風險文化整合的壓力,四是國內銀行業之中能夠駕馭國際化戰略的人才瓶頸的壓力。這些壓力,使得中資銀行的海外并購仍然處于早期嘗試階段,真正的華彩樂章尚未到來。 點評人: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 8 基金業規模呈爆炸式增長 滬深兩市總市值首超GDP總量 2007年,基金產品創新有所推進、投資范圍有所拓展,基金業資產凈值總額猛增到3萬多億元,基金開戶數超過1億———基金深入千家萬戶;鹨越粌赡陜灝惒环驳臉I績,極大地凝聚了社會對于基金的關注力度,催發了公眾投資者申購基金的熱潮———起早排隊爭買基金,申購基金要配售。中國基金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輝煌。 8月9日,兩市總市值達21.15萬億元,超過了去年21.09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既是滬深總市值首次超過GDP,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證券化率正式超過了100%。與此同時,到2007年12月17日,滬深市場A股總市值達29.35萬億元,占全球股市總市值比例逾6%,我國證券市場成為市值最大的新興市場和全球第四大市值市場。 2007年,伴隨著投資者開戶數不斷增長、居民儲蓄大搬家、新股申購資金屢創新高,“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也首次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 點評: 2007年,基金呈爆炸式增長,滬深兩市總值首超GDP總量是一個具有重大新聞性的事件。解讀這一事件背后的經濟社會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第一,參照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成長經驗,我國自1978年起長達三十年的增長帶來的影響具有世界性意義。這一點可以從與日本的比較來理解。日本 1959年至1984年間的增長可謂上個世紀新興經濟體崛起的最偉大事件,但也只是在一億人口、三十七八萬平方公里的經濟規模上。和十億人口規模之上,接近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陸性中國相對照,日本島嶼式的、易于發展制造和貿易類的經濟體只能是小一個當量級的小“個頭”事件。美國雖然在上個世紀初的增長地理規模和中國相當,但人口規模還是無法相比。這一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增長,對世界造成的社會心理沖擊是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的。 第二,我國1949年建國后半個多世紀的經濟長期增長與自身歷史上的著名增長相比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叵胫袊谔拼脑鲩L規模對世界的影響,宋代王安石變法后約一百年的增長,新中國的增長似乎預示著重新向世界貢獻自己早年奉獻的經濟份額———25%的世界經濟份額或者更多。這一過程中中國居民形成的穩定感和自信心也將持續下去。第一和第二個因素加起來,中國居民似乎有一種美國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所擁有的光榮感和對未來物質生活的美好期望。 第三,雖然預期非常好,但相對于我國制造產業群大踏步的發展,泛金融產業群的增長卻長期滯后。絕大多數的中國居民無法通過成熟的資本市場獲得和企業老板在產品市場上同樣的投資獲利機會。第一、第二和第三個因素加起來,當中國中小企業主和廣大居民久久不能滿足的投資需求在國際投資者看似“非理性”地涌入中國股市時,羊群式地跟進了資本市場;痖_戶數量的爆發,滬深兩市的膨脹,都是上述行為的集中體現。 基于上述三個因素,我們說2007年基金呈爆炸式增長,滬深兩市總值首超GDP是一個具有年度性的新聞事件。但是請切記,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路還很長。在國際資本市場一體化的今天,我們難免還要重復上世紀80年代早期那樣通過產品貿易尋求財富所栽的跟頭。新聞事件背后,是嚴肅的生活現實。 點評人:云南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教授曹和平 9 大盤藍籌股集體回歸中鐵IPO“先A后H” 2007年成批的藍籌股集體回歸上市。大盤藍籌股的回歸,使中國誕生了一批大市值公司。中國石油A股上市后,一舉成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工商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銀行。中國人壽成為全球市值最大保險公司。11月5日,發行價16.7元的中國石油上市,以48.6元的次高點開盤;11月19日,中石油計入指數,其權重約占上證指數四分之一。中國石油的下跌,帶動滬深兩市進入中期調整。與此同時,中國中鐵IPO開創了“先A后H”發行上市的先河,這種模式已成為未來內地企業兩地或多地上市的新模式。 點評: 這些現象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本性制度基本完備,市場發育日趨成熟。 藍籌股集體回歸,意味著A股市場規則的國際接軌取得了實質性突破:短期涌現一批市值名列世界前茅的公司,意味著A股國際影響力的跳躍式提升。我國股市國際化程度遠遠落后于實體經濟的局面,在2007年得到了顯著改觀。 股份制屬于沒有債權債務關系的信用活動。與商業信用、銀行信用等傳統的有債信用相比,無債信用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加完備的制度支撐。1929年的大蕭條推動了西方企業制度、金融制度的全面變革,此后,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基本上杜絕了股市乃至經濟的全局性災難式危機。 流動性過剩并非最近一年才出現的貨幣現象,但國內投資者卻曾經對大盤股的發行噤若寒蟬。其原因就在于,過去存在股權分置的制度缺陷,絕大多數資金持有人缺乏信心。沒有重大制度變革的成功,藍籌股的大規;貧w也不可能成功。 “先A后H”的發行只是國際化過程中的一次技術創新。未來還會有更多創新呼之欲出,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透過中國石油上市前后的諸多事情,不難發現發行機制、指數編制、輿論導向和投資者行為等多方面的欠缺。 “完善”、“成熟”、“健全”都是相對的。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演化,西方市場制度才逐漸成熟。即使如此,它們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經常地調整制度。“安然事件”促成了美國公司法律的一次重大改變,“次貸危機”也必將引發相關制度的新一輪變革。 大盤藍籌集體回歸可以堅定國際化的信心,同時,其中的問題又是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契機。這種變革過程往往離不開試錯與糾錯。對于管理層而言,既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更要及時總結評估決策效果,并迅速采取針對性措施,以盡可能小的成本推進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和制度變遷與完善。對于投資者而言,應當樹立風險意識,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和操作能力。 今后,類似于2007年大盤藍籌股帶來的變化,還可能以超出預期的速度來臨。2008年以及未來的中國證券市場,仍將繼續充滿機會與挑戰、驚喜與困惑。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是眾望所歸。 點評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劉錫良 10 交強險運行一年爭議不斷 備受關注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調整聽證會12月14日下午在京舉行,這是我國金融業第一個全國性的聽證會。聽證會以“提保額、降保費”為主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提出的調整方案建議,責任限額由現行的6萬元上調至12萬元。在新的責任限額方案下,調整方案擬對《交強險基礎費率表》42個車型中的16個進行費率下調,下調幅度從5%至39%不等。 此前,11月30日,交強險首份盈虧報告出爐,根據中國會計準則,交強險首年財務報告匯總出現賬面虧損39億元,如按國際會計準則核算,則出現一定盈利;6月28日,中國保監會會同公安部制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經公開征求意見之后正式出臺,交強險開始自7月1日起實行費率浮動。 點評: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作為我國第一個法定強制保險,一個懷著良好初衷誕生的社會公益險種,卻在實踐中引起了廣泛爭議,這些爭議在此次聽證會上得到了集中反映。 12月14日舉行的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為什么備受關注?除了因為涉及千家萬戶,特別是有相當社會話語權的“有車族”之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這是我國金融業第一個全國性聽證會。全國性聽證會在過去幾年開了一些,但金融業的全國性聽證會,這是第一個。第二,這是第一個為“降價”舉行的聽證會。以前的聽證會,如果是價格聽證會,都是因為準備“提價”而聽證,而這次交強險聽證會是因為準備“降價”而聽證。 交強險聽證會舉行得怎樣?可以分兩個方面談:一方面,各方觀點得到比較充分的表達。原定3個小時的聽證會,開了5個半小時,22位聽證代表(包括投保人代表、社會公眾代表、相關協會代表、專家學者代表)逐一發言,保險行業協會代表也作了一定的解釋和說明。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仍存在明顯分歧。比如,關于交強險經營費用的問題。消費者代表普遍認為經營費用太高,但問題是,各家保險公司上報保監會的“交強險專題財務報告”都是經過審計的報告,難道各家審計機構都與保險公司串謀提供虛假審計報告?這種可能性不大,問題的關鍵在于各項費用的認定是非常困難的,哪些是專屬費用?共同費用中哪些應當分攤給交強險?這在實踐中有一定的靈活性,而這不是審計能夠一攬子解決的。 聽證會之后,交強險何去何從?保額提得夠不夠、保費降得夠不夠,無疑都是值得繼續討論的重要問題,但交強險經營模式可能是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中國目前的模式是:政府確定統一費率,然后交由保險公司經營。前一半是“計劃”,后一半是“市場”,是一種混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不盈不虧”很難把握,而且不論實際是盈利還是虧損,都容易遭到詬病。所以,這種交強險經營模式亟待改革。 推行交強險制度是一件好事,但任何一項制度都有一個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我們要看到,中國的交強險是在法律和模式有缺陷的情況下啟動的,很多問題不是保險監管部門、甚至不是行政部門可以解決的。因此,需要特別強調行政部門之間、行政部門與相關立法和司法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協調。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將交強險這一本質上有利于社會和諧的制度辦好。 點評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主任鄭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