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評出:2007年中國銀行業十大新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02:26 金融時報
本報評出:2007年中國銀行業十大新聞 1 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大比例股權 2007年10月25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商銀行”)與標準銀行集團有限公司(“標準銀行”)聯合宣布,雙方已就股權交易和戰略合作事宜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工商銀行將支付約366.7億南非蘭特(約54.6億美元)的對價,收購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 工商銀行收購標準銀行股權的實施方式包括:(1)標準銀行向工商銀行定向發行相當于擴大后股本總數10%的新股,發行價格為每股104.58南非蘭特;(2)工商銀行按比例向標準銀行現有股東協議收購相當于擴大后股本總數10%的股份,收購價格為每股136南非蘭特。兩種方式互為前提條件。交易實施后,工商銀行將擁有標準銀行屆時股本總數的20%。 中國銀行業在完成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公開上市之后,向國際化和全球銀行邁出的具有標志意義的一步。 點評:我國銀行在經過公司治理的市場化改革之后,銀行實力、規模以及效率都有提升,但國際化是一些大型銀行面臨的新問題、新拓展目標。工行選擇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不僅在投資方向與銀行拓展上顯示了工行戰略以及遠見性把握,更在我國總體金融板塊具有創新性的突破,改變了傳統依存和傾注于發達國家、或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狀況,地域與國別新突破的影響十分重要,必將對我國金融海外拓展帶來新的思路與多元化格局。南非未來作為世界招商銀行獲美聯儲批準在紐約設立分行經濟重要一極的國際地位,必將有利于我國國際關系與金融關系的新組合,進一步體現和擴大我國海外投資的視角和方向。 從我國目前銀行改革和拓展的路徑看,參與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金融機構的合作或投資,或許更適宜我國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需求。我國銀行改革開放中的自我壯大不僅體現在國內,更通過海外收購得到體現,這有利于國家形象,也有利于銀行地位,有利于我國內部金融改革和開放多元化,也有利于我國對外開放的風險規避和效益組合。 點評人: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研究員、高級分析師 譚雅玲 2 招商銀行獲美聯儲批準在紐約設立分行 2007年11月8日,招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獲美聯儲批準。 2002年10月,招行在紐約設立美國代表處。此次獲準設立分行,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獲得經營牌照。 招行紐約分行獲批,表明招行自身經營管理狀況達到了美聯儲的審批標準和要求,也標志著中國金融環境的改善,特別是銀行業監管狀況所發生的重大變化獲得了國際認可。它既是招行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銀行業在全球最大金融市場——美國市場發展的重要一步。 招商銀行紐約分行獲得批準,不僅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管理狀況得到了美聯儲的認可,也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一個重大突破。 點評:雖然招商銀行的企業形象和效率收益已經得到國際認可和關注,但是以分行形式在境外設立,尤其是在金融監管和規范十分矚目乃至十分嚴格的美國取得設立分行,表明招行的實力、規范以及影響的重要意義,并對我國銀行改革給予重要的信心提升。 招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特別亮麗的焦點在于,我國金融監管和規范得到國際性認可,美國金融國際化和規范性十分突出,而招行在我國大型銀行之后被美國監管當局接受,既顯示了招行自身的資質與實力,同時也顯示了我國金融監管與改革的效果,有利于促進和推動我國銀行改革開放綜合、全面以及競爭效應的繼續和強化。尤其在當前中美戰略對話積極有效進展之中,招行的舉動代表了國家改革效果和對外競爭,同時將合作基點落實于服務和微觀層面,是中美合作更為有利的窗口作用體現,更有利于促進中美之間的金融交往、合作與互補,更有利于國內銀行的競爭信心的提高。 點評人: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研究員、高級分析師 譚雅玲 3 銀行系QDII批量出海 2007年5月11日,銀監會下發《關于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的通知》,允許投資在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此舉成為了銀行系QDII業務拓展的一個分水嶺,沉寂已久的銀行系QDII由此出現了峰回路轉的走勢,進軍海外熱情空前高漲。 同年9月,銀監會又下發內部通知,將相關產品的認購門檻由之前的30萬元降至10萬元。借助于政策松動,商業銀行悄然啟動了新一輪QDII產品的革新行動。 截至2007年10月底,共有23家中外資銀行取得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有16家中外資銀行參與QDII海外投資計劃,共推出154個產品,人民幣銷售額達351.96億元,約占購匯額度總額的29%,美元銷售額為10.12億元。 銀行系QDII批量出海,是中國銀行業業務國際化的重大突破,這標志著中國銀行業產品創新和國際化程度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點評:為疏導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我國自2006年開始推出銀行系QDII產品。銀行系QDII產品是相對比較穩健的投資產品,一般投資于貨幣市場、債券或者掛鉤外匯市場匯率走勢;隨著政策的逐步放松,也可投資于境外資本市場中的股票資產,投資上限為總資產的50%。為推動銀行系QDII的開展,國家營造了寬松的政策氛圍,尤其是2007年上半年出臺的《關于調整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的通知》,使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正式步入操作階段,銀行系QDII產品開始批量出海。 從一般意義上來看,銀行系QDII產品不僅是國內資金流出渠道的一個拓展,同時QDII作為一種中國內地居民外匯投資境外金融市場的機制,無異于投資理念的一次革命,這將使內地投資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投資者;QDII的推進也是我國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一個過渡階段。從特殊意義上看,在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中國銀行業開放的大背景下,銀行系QDII產品的推出不僅是銀行業在產品方面的重大創新,同時也標志著中國銀行業在“走出去”的戰略上有了重大突破,其國際化進程中又邁出了一大步。 點評人: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博士生導師、教授 史建平 4 中國農業銀行股改上市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1月20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農行的改革方針為“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 2月1日,農行股改大幕正式開啟。確定了股改工作的六項重點為實施財務重組、實施監管達標計劃、加快法人治理架構設計、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架構、構建現代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深化財務體制改革。 6月,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項俊波調任農行行長。8月,農行黨委作出《關于進一步做好面向“三農”服務工作的決定》,并選擇6家省分行開展“三農”金融服務試點。 11月30日,農行正式成立投資銀行部,拓展高端市場。同月,項俊波表示,農行股改各項準備基本就緒,一旦方案獲批財務重組工作將展開。 最后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工作的重大突破,意味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以及在協調商業運作與服務“三農”之間關系中有了突破性進展。 點評:眾所周知,由于農業銀行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承擔著“服務‘三農’”的特殊使命,其改革的難度大大高于其他幾家國有商業銀行。同時,作為最后一家尚未改制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其改革的進程也備受世人關注。因此,2007年農業銀行在確定了“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十六字方針后,全面推行股改上市工作,并取得重大突破,無疑是2007年中國銀行業改革的重頭戲。 農業銀行的改革無論是對于其自身的發展,還是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的廣大農村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巨大的市場,而且,在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的經濟建設經驗之后,已經到了必須解決也可以解決農村問題的時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需要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持,反過來,也給金融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如果農業銀行能夠在改革過程中妥善地處理好服務“三農”與商業運作的關系,建成一家適應現代中國農村這一特殊市場的現代商業銀行,真正確立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不僅會大大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又能從農村經濟發展中獲得無窮的業務機會,為其自身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點評人: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博士生導師、教授 史建平 5 興業銀行拉開 2007年中小銀行上市熱潮序幕 2007年1月8日,興業銀行獲中國證監會審核批準首次公開發行,成為2007年度首只金融大盤股。2007年2月5日,興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興業銀行首次公開發行為10.01億股,發行價為每股15.98元。作為2007年首只大盤銀行股,興業銀行備受投資者追捧,網上網下配售申購共凍結資金1.16萬億元,雙雙超過工行和人壽,創下當時配售申購凍結資金最高記錄。 興業銀行公開上市,揭開了2007年中小銀行上市的序幕。此后,中信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在年內相繼成功上市。 興業銀行的成功上市,標志著中國中小銀行改革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點評:2007年,商業銀行上市迎來新高潮。從銀行深化體制改革的角度看,2007新一輪銀行上市可以看成是去年改革的繼續推進。所不同的是,2006年銀行上市的重心集中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這些國有大型銀行身上,2007年則轉向了股份制銀行及其他中小銀行。 具體來看,中小銀行通過上市可以盡快建立起有效的、動態的資本補充機制,迅速充實資本金,滿足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近年來,資本金嚴重不足困擾中小銀行發展。所以,充實核心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是中小銀行熱衷境內外上市的關鍵動因。 當然,“上市”對中小企業的意義并不僅僅限于融資平臺。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經證明,通過股改和上市,可以有效改善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資產質量、公司治理、經營管理、品牌形象。因此,面對金融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國際化,以上市為契機,中小銀行應進一步改善其公司治理結構、加強風險管理、推進經營創新,顯著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趙錫軍 6 國家開發銀行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方向在這次會議上得以明確:未來幾年,將按照分類指導、“一行一策”的原則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首先推進國開行改革,按照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 自1998年以來,國家開發行積極進行開發性金融的探索與實踐,堅持自主經營、市場運作、自擔風險,實現了由政策性金融向市場化的轉軌和發展,為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創造了條件。 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的成功實踐,為中國政策性金融的發展和“以市場手段實現政府目標”探索了一條成功道路。 點評: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自成立以來,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支持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關系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大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中,發揮長期融資領域主力銀行作用。尤其是1998年以來,開發銀行堅持“以市場手段實現政府目標”的經營理念,通過開發性金融的實踐,成功地發揮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構造信用結構,積極“鋪路”、“搭橋”,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不僅取得了驕人的經營業績,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國家開發銀行開發性金融的成功實踐,不僅創造性地將其政策性金融業務與商業化、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為開發性金融機構自身的發展和市場化運作闖出一條前景廣闊的道路,同時將西方的政策性金融理論與中國經濟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創建了具有顯著中國特色的開發性金融理論,探索出了一條政策性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開發銀行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之后,必將大大增強我國政策性金融的活力,更為有效地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同時,對其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改革與發展也將發揮重要的示范作用,其對中國金融體系及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點評人:中央財經大學校長助理、博士生導師、教授 史建平 7 建行回歸國內 A股市場 2007年9月25日,中國建設銀行發行的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在香港市場上市近兩年后,建行正式回歸內地市場,至此,四家已完成股改上市的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完成了“會師”A股市場的壯舉。 當天,建行A股以8.55元開盤,盤中一度達到9.05元的最高價,并報收于8.53元,比6.45元的發行價高出32.25%。 按照該行90億股的IPO計劃,本次籌集資金最高達到580.5億元,創A股募資歷史新高。建行A股發行價格確定以上限定價,每股6.45元。申購時,網上網下共凍結資金金額高達2.26萬億元,刷新了當時內地歷史記錄。 建行回歸A股市場,令內地投資者享受到金融改革的成果,并成為穩定A股市場的重要因素。 點評:從2003年底開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經過這些重大的改革,到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無論是銀行利潤率水平,還是風險管理及運作機制轉換都取得很大成績。特別是今年國內股市的繁榮,更把國有銀行改革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今年,工行的市值超過世界最大、成績最好的美國花旗銀行;另一方面,幾家國內最大國有銀行都成為國際上業績較好的銀行。如果不能夠讓業績良好的國有銀行回歸國內A股市場,一則國內投資不能分享這些國有銀行改革后的成果;二則也無法讓這些國有銀行更好利用國內資本市場,以便為國有銀行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三則也不利于中國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因此,建行的A股上市,給國內A股市場帶來一股清風,從而使國內投資者、建行自身及國內A股市場都能獲得多贏的發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建行的A股上市成功,并非僅是IPO資金獲得多少、建行的股價有多高,更不是有多少資金來申購,而是改變了國內外對H股的認識,改變H股對中國經濟及資本市場的影響,讓大量的H股紛紛返回A股,讓中國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因此,把這一事件作為國內今年銀行業的一件大事是名至實歸。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員 易憲容 8 首只人民幣債券赴港發行成功 2007年6月28日至7月6日,國家開發銀行在香港面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成功發行50億元人民幣債券,這是內地金融機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的第一只人民幣債券。 人民幣債券成功在香港發行,有助于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壯大,促進內地和香港經濟的互動發展。 既體現一國兩制的特殊性,同時更體現一國兩制的效率與搭配。 點評:人民幣債券赴港成功發行是我國香港與內地金融改革組合效應的體現,是我國金融利益最大化的體現。而在我國人民幣貨幣壓力與香港貨幣風險中的這種對策組合,既體現“一國兩制”的特殊性的靈活,同時更體現“一國兩制”的效率與搭配的“藝術”性,有利于兩地經濟金融以及銀行合作與協調,有利于化解和防范金融壓力與風險。 面對人民幣升值壓力與流動性過剩局面,我國政策監管與金融經營機構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平臺,靈活借鑒金融產品組合實施有利于我國兩地資源最佳配置與風險化解的思路,推出人民幣債券在香港落地,這種實踐是我國金融創新的一種典范。而這種對策更是基于我國金融獨特的特點,將“一國兩制”國情有效利用達到最恰當和最有效的把握。人民幣壓力和流動性過剩通過香港國際化的金融中心得以釋放和減壓,并給予香港實際的支持和保護。同時,人民幣走向香港市場,我們同時需要密切關注金融風險。 點評人: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研究員、高級分析師 譚雅玲 9 首家創新型金融租賃公司成立 2007年11月28日,由中國工商銀行獨資設立的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這是國內首家獲得銀監會開業批準的創新型金融租賃公司,也是設立在天津濱海新區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 該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天津濱海新區。工銀租賃主要經營船舶、飛機和大型設備的金融租賃業務,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各類租賃、租金轉讓與證券化、資產管理、產業投資顧問等創新型金融服務。工商銀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飛機融資銀行,也是最大的船舶融資銀行之一,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是工商銀行探索綜合化經營發展的重要舉措。 工銀金融租賃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體系雛形基本形成。 點評:當中國經濟由計劃走向市場時,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成了這種轉軌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在這種條件下,傳統業務往往就會成為國內銀行業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可以說,只具有單向性盈利手段與工具的國內銀行,是無法適應中國快速增長經濟發展之需要,也無法面對金融全球化下的市場競爭,因此,國內銀行如何沖破傳統的經營模式,走出計劃經濟的困境,是國內商業銀行真正現代化及市場化的關鍵所在。 工行的創新型金融租賃公司的成立就是這種變革的一種重要嘗試。如果商業銀行能夠通過合資、設立、收購和參股、控股非銀行金融機構等方式,不僅能夠改變傳統商業的經營模式,而且也能夠建立起國內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平臺,從而為整個國內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找到一條新途徑。這就是中國工商業銀行創新型金融租賃公司成立的意義所在。 點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研究員 易憲容 10 光大銀行重組取得重大突破 2007年8月5日,光大銀行重組方案獲國家有關部門批準。方案要求改革重組光大銀行,成立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集中處置不良資產,適時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擇機公開發行上市。同時方案明確了匯金公司代表國家出資并控股光大銀行的重組形式,光大銀行改革開始正式啟動。 11月14日、11月28日,光大銀行董事會、股東大會先后通過匯金入股方案;11月30日,匯金向中國光大銀行注資2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全部到位。匯金注資后,光大銀行總股本282.1698億股,匯金公司占其總股本的70.88%,成為光大銀行第一大股東。 光大銀行重組始于2004年,匯金注資到位,標志著歷時近四年的光大銀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為下一步處置不良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者,最終力爭在明年年中實現上市鋪平了道路,并為今后光大集團的重組改革奠定了基礎。 光大重組深層意義在于其“探索現代金融控股模式,為中國金融改革探路搭橋”的先鋒作用。 點評:光大集團重組歷時4年,漫長艱難。光大集團的重組,涉及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乃至不同產業,更涉及到眾多利益主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從集團內部資產的角度來看,光大集團所涉及的行業包括金融、地產、投資、會展、環保、石油、采伐、娛樂、飯店和物業管理等等。在股權結構上,即有全資的、控股的,又有合資的、參股的;在管理上,即有直接管理的,又有托管的、掛名的。重組涉及到協調各方利益、組織架構重組和人事安排,其難度可想而知。 光大重組蘊含的深意不僅止步于“光大改革”這一微觀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其“探索現代金融控股模式,為中國金融改革探路搭橋”的先鋒作用。 目前,中國金融業從分業經營逐步過渡并走向混業經營的態勢已經確定,許多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搭建其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與其他機構相比,光大的金融控股“有名有實”,而其他正在或已經搭建金融控股框架的機構則“有實無名”。名正則言順,名分差別將使光大與其他金融機構明顯區別開來。光大模式的運營情況,未來將有助于金融混業經營模式選擇的判定和衡量。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 趙錫軍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