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書福:無法自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03:39 經濟觀察報
遲宇宙 與工人一起打籃球,在夜半思考人類的歷史……以經商作為志業的李書福頑強地在生意場上尋找生命和生活的意趣。 這位成功的中國商人十分清晰:生意的結果是財富,但生意的目的不是財富,而是生的意趣;財富如果未被賦予生的意趣,充其量只能成為一個數字,而不能成為一種價值。 他幾乎每天都要挑戰自己——如何保持對夢想的信仰?如何在交易和交換中保持自己內心的潔凈?如何妥協自己的驕傲不遜,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從一個“狂人”變成一個“傻子”? 一個男人 李書福為他的公司取名吉利,那是一家制造汽車的公司。吉利,意思是能夠給所有開吉利車的人帶來吉祥和安全。熟悉中國汽車工業的人都知道,吉利的出現意味著什么。 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汽車業歷史,在極大程度上是由國家左右著的。作為戰略性行業,國家牢牢將其控制在手中。在我們的國家看來,汽車代表的是工業能力、經濟力量和國家尊嚴。顯然,在1984年與德國大眾在上海進行合作之前,中國的領導人就已經發現--除非有更多中國人能夠開得起轎車,否則中國的汽車工業就談不上什么尊嚴。 20多年來,中國的汽車工業幾乎被牢牢把控在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手中。但是有一個叫李書福的年輕人打破了這種格局。今天,中國的汽車工業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格局越清晰,李書福的影響就顯得越強烈。 李書福早年的生活如今看起來更像20世初期的一個美國青年追尋黃金夢的過程。他在19歲時依靠父親給他的120塊錢開了家照相館,但不幸的是他的照相師傅花掉了其中的大部分錢卻只買回一個照相機盒子——他把照相機弄丟了。李書福用剩下的錢買了臺質量稍差的相機,然后騎上一輛破自行車,開始滿大街給人照相。 兩年后,李書福開始搗騰電冰箱零部件,最終組建了自己的冰箱廠。1989年,26歲的北極花冰箱廠廠長,成為一名真正的千萬富翁。但在1992年,準備在海南房地產熱潮中大干一把的李書福被自己的無所畏懼欺騙了,他幾乎賠光了之前賺到的所有的錢。不過這段經歷使他相信,他無法從投機中贏得足夠的財富和尊重,他更適合搞實業。他瞄準了摩托車,隨后向汽車進軍,幾乎所有媒體都形容他“執著得近乎瘋狂”。 作為企業家的李書福似乎代表了一種現狀——中國的企業家從來沒像今天那樣引起歷史學家的注意,他們已經成為印刷術、無線電波、數字技術和電影膠片的新寵。他們不再像往日一樣,生活在屈辱之中,那個把他們的貢獻連同他們的尸骨一同埋葬的時代再也不回來了。 不過不幸的事件還會發生--對于“原罪”這條烏有之罪的討論正在持續。還有開放和壟斷、腐敗和清廉、先富起來和兩極分化……各種各樣的爭論都在將那些面對世界級富豪和跨國公司不好意思稱為富人和大企業的中國企業家和他們的企業推向輿論和觀念的焦點。在巨大的能量和吸引力面前,包括李書福在內,他們迷失了。 苦惱和幸福 李書福幾乎沒有長久思考過自己到底要成為一名什么樣的人。他一直認為人的想法在不停變動,今天還想成為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的那些人,也許明天就開始憧憬成為另一類人,甚至變成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想法可能都不一樣,至少我自己就是這樣的。現在的想法跟以前的想法,跟以后的想法,我想可能都不同。”他說。 今天的李書福更愿意變成一個自由職業者,做一個記者,或是一位畫家,或者去搞搞音樂,或者干脆去做一名真正的農民,養養豬、種種田,頤養天年。“我認為那些人比較自由,沒有太大的壓力。”他說“可能我對他們的行業了解不夠,可能他們也有壓力,也充滿了競爭。但最起碼考慮我們現在經營企業的這種辛苦,我感覺到還不如他們那種工作相對比較自由一點。他們最起碼不要對很多人負責任。他們不會帶領很多人,不要考慮吃飯、發工資,到了年終還要發獎金,像在中國又要去看望各種各樣的人。” 吉利有上萬名員工,李書福得考慮他們的工作問題、生活問題,有時候甚至要過問他們的收獲多少、心情好壞,以及各種各樣的喜怒哀愁。繁瑣和繁重的工作有時讓他疲憊,以至于他認為自己現在做的事情極不理想,“最起碼是太煩了”。 這樣的論調難免讓那些以李書福作為目標的創業青年們感到失望和沮喪,在他們的眼中,李書福是一位實踐企業道路上未泯個性的財富明星,是鎂光燈聚焦的時代寵兒,而不是一位在煩惱、疲憊和牢騷中膠結的“一般人”。 面對這樣的詰問,李書福會習慣性地苦笑一下:“這就是一個圍城理論,里邊的人覺得外面很好,外面的人覺得里面很好。所以我有時候也想通了,可能大家都一樣,一個人不知道另一個人的痛苦,也不會了解另一個人的幸福。” 顯然,一個時常跌落進煩惱中、沉湎在痛苦里的李書福并非真實的李書福,而且這些煩惱和痛苦也無助于他和與他同樣年輕和充滿夢想的企業家成為中國的“麥克納瑪拉一代”,作為出類拔萃之輩而為歷史所記錄。 每次想起吉利的宏偉目標——到2015年的時候能夠每年至少賣200萬輛汽車——李書福就會感到幸福。這是支撐他的第一動力,也是他幸福的源泉。汽車就是他的血脈,盡管時常憧憬著只對自己而無須對他人負責的自由生活,但那注定只是他虛幻的想像。 “我現在已經不自由了,以后怎么會變得自由呢?”他問自己。盡管未來一切都有可能,但是“自由”卻愈發遙遠。也許一支杰出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可以將自由兌付給他,但顯然吉利和李書福努力的效果都不明顯。或許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給他自由。他說:“中國法律的環境、政治的環境、文化的環境,是不可能讓我們這些人做得很輕松,沒有這個可能性。” “中國好的職業經理人很多,是這個環境不可能造就一個好的職業經理人,也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職業經理人的理想。”李書福目睹了太多的“關系經濟學”,他發現我們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都亟需改善,只有環境改善了,“誰的關系好,誰的權力大,誰的發言權就大,誰就厲害”的現狀才會發生改變。他對當下的職業經理人心存疑慮,他慨嘆說:“不是沒有這個人,是沒有這個環境。”他既擔心職業經理人的成長空間,又擔心像香港肥皂劇里描述的那樣,職業經理人利用關系把老板給坑害了。 李書福相信很多事情的默契和成功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他喜歡以鮮花為例,說鮮花要怒放必須有土壤、營養、水分,還要有適當的陽光。“不具備這個條件的時候說讓這個鮮花開放,那就是亂講。”他說。 李書福的獨特性格,是人們對他最強烈的印象之一。他的激動使人們確信,他并不穩健但可以顯示出巨大的魅力。他的外表給人以熱情、坦率、沉著而又真摯的印象。有時候他抑制不住地激動,有時候又慣于自我嘲弄。有一次他說起某件讓他無可奈何的事情:“我們都在朝一個美好的方向努力,我們天天在努力,天天在奮斗,天天在受氣,天天在患難,天天在練氣功。你說氣得臉發白,牙齒直咬……” 他總是一邊苦笑著,一邊嘮叨,而且輪廓鮮明的臉孔上還保持著異常的安詳。這是一種自我克制的力量,這種力量如今已經變成中國企業家尤其民營企業家內心的法寶。就像李書福說的那樣: “有時候就是自我安慰,我覺得一個人幸福就得靠自己的心理調節。幸福還是痛苦,沒有一個外部的衡量標準,只有自己內心的一個衡量標準,所以自己要懂得去調整自己。自己覺得幸福了就是幸福了,自己覺得高興了就是高興了。這就是要‘鍛煉’自己。” 李書福相信,中國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是執著的“傻瓜”,為了一個遙遠的夢想,他們都在傻哈哈地、步履維艱地往前走著。李書福說起了華為,華為雖然很大,他卻相信任正非一定非常痛苦,而不是幸福。“按照常理,企業做那么大他不應該痛苦,這就是不具備讓他幸福的外部條件。所以像我們這些人是最傻的,現在搞企業的中國企業家,我覺得從根本上講是不聰明的,也包括我在內,都是有一種心理障礙的,有一種心理疾病的人。” 他曾經單純地以為,只要把企業經營好,把財務、技術諸方面弄好,使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升國際影響力就可以了。如今他卻發現,身在這個充滿了交易與交換的名利場中,他得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的內心,捍衛著靈魂中那些永遠不能被摧毀的信念。 李書福感到痛苦,因為他發現創業初期的那種向上的力量正在蛻變、消失。他被外界稱為是掌握財富權力的人,他的確也可以給他的上萬員工帶來幸福感,但他總感覺自己是個窮光蛋。在他眼中,財富分為兩種,以金錢代表的財富是可以逆轉的財富,只有以精神力量代表的財富才是不可逆轉的。“比如說一個畫家、音樂家、文學家,他的財富是不會逆轉的,像我們的這種財富是可以一夜之間擁有,也可能一分鐘之間變得沒有,這個是可逆轉的,是沒有用的。”他頗有些哀婉地說。 下轉32版 上接28版 為了一個美麗的追求 事實上,李書福同樣擁有不可逆轉的財富,他不喜歡打高爾夫,卻喜歡打乒乓球。他不喜歡時下的娛樂,卻喜歡寫寫字、畫畫畫。有時候他還會為吉利寫幾首詩,作為他個人的寄托和公司精神的承載。他有一首詩叫《力量》,收錄在公司為二十周年制作的圖書中: 力量在風中回蕩, 奇跡在藍天下閃光, 坎坷的道路承載著我們的理想, 堅實地伸向遠方。 我們心心印, 用智慧開道, 我們肩并肩, 用真情護航, 創造幸福讓萬事如意, 是我們共同的愿望。 送您一份吉利, 無論您在哪里, 送您一份吉利, 無論您在何方, 因為我們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雖然在朗誦他的大作時,李書福總是超乎尋常地神采奕奕,但是要想使李書福變成現代詩歌高手、熟稔地使用各種所謂的意象,在生僻和晦澀中為自己樹立一個詩人形象并不現實,更不能指望李書福像那些在詩歌界拉幫結派吹牛罵人的家伙們一樣,變成無所事事的人。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李書福用他的表述完成“詩言志”的傳統。對于他自己和吉利來說,他們表達了他們所想表達的。 李書福相信,歷史可以公正、忠實地記載一切。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吉利人所共同開創的吉利事業,也必將如實地記錄在中華民族汽車工業的歷史長河里。” 為了扮演好自己在歷史中的角色,李書福在吉利集團20周年的時候寫了一首歌,名字叫《為了一個美麗的追求》。整個吉利集團都在唱這首歌,這使我很容易地想起 “聯想系”里的《聯想之歌》和“啊聯想聯想聯想”。無論對于吉利還是對于聯想,無論對于壯年的李書福還是奔向衰老的柳傳志,他們所指向的只是一個目標和目標所代表的方向,而實現美麗的追求卻需要他們付出太多。 李書福很清楚自己要付出什么,盡管他有時會感到痛苦。所以他總是激勵自己:“我們還是追求,我們每天在奮斗,不是說我們夠不做了,不是說我們悲憤就不干了,我們天天在奮斗,我們日夜的在奮斗。……在這個奮斗的時候消耗我的精力、體力是非常多的,你看我頭發也掉了,睡覺也睡不著。” “按正常人講像我們這樣應該是心理舒暢,事業有成,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大家都有朝氣,如日中天,每年都在發展,利潤也很不錯,各方面都很好,應該是心情很舒暢。”他說,“我說不舒暢……好像這個竹筍從下面上來,上面很多石頭也會擋住它。民營企業我搞了20多年了,我知道里邊的艱辛。好的民營企業為什么在中國不多?并不是這些民營企業家都是傻冒,都是笨蛋,都是‘農民分子’,都是違法辦事的。不是的,都是很好的。那它為什么長不好呢?” 李書福相信,中國參與全球競爭惟一可靠力量是民營企業。在中國市場上與跨國公司進行的“戰爭”中,最有抵抗力的也是民營企業。“我覺得眼前的一切不改過來的話,中國的市場將被外國的企業壟斷和控制,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將不會很快得到提升。” 僅靠李書福和吉利顯然無法改變這樣的現實,他所能做的只是將吉利經營好。“我們在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們把汽車造好,我們要把我們的事情想辦法做好。”他說。他不得不面對他的夢想、他的責任、他所視為第一位的吉利以及種種麻煩和苦惱。他所能安慰自己的,有時候只是一句話:“人要做一些有良心的事情,不能做沒有良心的事情,不去賺黑心錢,也不做黑心事。” 曾經有一位民營企業家也曾被苦惱纏繞,他覺得自己賺的錢一輩子都花不完了,甚至兒子、孫子都花不完了。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更找不到企業繼續做下去的理由。 李書福覺得那人缺乏一個基本的信念,那就是賺錢并非是為自己、兒子、孫子花的。“沒有錢花的時候,當然是要賺錢的,否則生存就變成問題了。你有錢花的時候就不是為了賺錢了,是為了做事情,是為了一種理想追求,信念,當然干什么要搞清楚,不是為了賺錢這一點千萬要搞清楚。” 責任與使命 李書福希望他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盡管開闊的視野意味著他必須為自己找更多的麻煩和承擔更多的壓力。“我們這種說法,我們這種理想,我們這種價值趨向是在折磨自己,是有病的,是最笨的,我這個人是病態的、不正常的,就喜歡追求這些東西。” 如果吉利有一天變成了豐田,無疑可以造福更多的人。可是,他有時候自嘲地說:“就是變成現在的豐田了,又怎么樣?”然而他又朝著豐田的目標前進。 二十年來,李書福一直告誡自己:要主動地站在真理一邊,要有自己的觀點和原則。他把這些話寫在了寧波工廠的墻上,讓吉利的員工形成共識。“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有一個基本的活法,就是我們的理念。”他說,“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活法都不清楚,那實在是一件太悲哀的事情了。所以想起這些事情來,我是心情舒暢的。我們這十幾年來天天都在做正事,我們沒有做那些骯臟的、對不起自己的事。” 在中國輕商的傳統中,很多人認為商人與錢打交道,都是比較骯臟的。“一講到企業,有人就說是臭錢,本來這個行業就決定了這個企業家的形象就不怎么樣,跟錢打交道的本來就不怎么樣。企業家不跟錢打交道的可能有嗎?”他問道。 對于李書福來說,他惟一能做的就是改變人們對企業家的認知偏見,他要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有理想的、能夠給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幫助的企業家。 “正常來講,企業家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企業家一定是第一人才資源。只有通過企業家才能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才能真正的推動創新。”他說,“因為創新是自由組合各種資源,企業家是推動創新非常重要的一種力量。你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創新,但是不同渠道的自主創新不能變成社會效益,不能變成經濟效益,就很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李書福喜歡研究歷史。他說:“我們要把人類整個歷史解剖一下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真正有理想、有思想的人,真正能夠把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看清楚。這不是你簡單的賺幾筆錢的問題。很多人說白了比較無知,他們不明白我們所面臨的困難,不在乎我們這個國家。我們中國該怎么走,走向何方,最終要取得什么樣的主動權?我們被困在整個地球上,發生著方方面面的問題,你就要理解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家都要對自身負責,對這個國家負責。大家都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怎么個有責法?你光說有責有什么用?要有行動,要有本事去負這個責。” 李書福希望整個國家都能夠在如何發明創造、如何尊重創新、如何尊重企業家、如何形成國家強大的經濟競爭力、如何真正使這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方面形成共識。“要朝著這個方向去發展、奮斗,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他說,“我們現在不能簡單的停留在你今年賺多少錢?這個就看你這個錢怎么賺了,賺的是什么錢?每個企業的使命都是不同的,如果一個企業的使命就是為了賺錢的話,那這樣的企業是非常悲哀的。” 他想起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鄧小平批評說“紅眼病”不好,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他的理解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并不是人為拉大貧富差距,而是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就像是馬拉松賽跑一樣,如果所有的人都橫排在一起,所有人都是第一名,也就意味著所有人都是倒數第一名。“馬路也沒有這么寬,它不允許這樣的。”他說,“所以你跑的話一定是有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后面,這個本來就是一個客觀規律。” 他愿意繼續做那個沖在最前面的小兵。 訪談 經濟觀察報:苦惱那么多,你會不會絕望? 李書福:當然沒有絕望了。我不絕望。我說竹筍在石頭底下要長出來很難,但是也能長出來,要尋找石頭的縫長出來。 經濟觀察報:是否有一種哲學可以讓您這樣還成長得比較健康? 李書福:我現在就是想辦法要成長,但是你怎么繞?有些東西你要讓步的。我們是一路高歌、吶喊,我們為自己取得一定的成就、一點點成果而高歌,一高興就又蹦又跳;我們吶喊是因為我發現前面有鬼,有陷阱,我們就吶喊、就對自己說不行啊。就是在這樣自信和恐慌的矛盾當中,不斷地尋求突破,不斷地尋求發展。我們沒有一種很現成的發展模式,沒有讓人很認同的成長軌道。 經濟觀察報:那你們堅持的大原則是什么? 李書福:遵紀守法,千萬別犯法,這就是一個大原則。你不遵紀守法就被抓進去了,還能干什么呀?我們天天要講法律,天天告訴下面的人你可別犯法。然后要講人情,要有人情味,人家打你一巴掌還要笑、還要高興。 經濟觀察報:人家打一巴掌還要笑嘻嘻的,這可能是自古以來中國商人都要面對的。 李書福:對。有時候想想,要不是為了200萬輛,要不是為了一個美麗的追求,我們不會這樣的。 經濟觀察報:外界對你最多的稱呼是“狂人李書福”,你怎么看? 李書福:狂人李書福,傻子李書福。當今的中國企業家沒有一個是高智商的,都是傻子。我所謂的傻子就是太辛苦了,太受氣了。就是這個受苦、受氣、受累是常人無法承受的。在全世界來講,總覺現在的中國是不錯了,外匯儲備那么多,進出口盈余那么大,國際競爭力水平提升那么快,大家都覺得這個是很好的。這個好就是我們受氣受出來的,就是傷害了我們的正常成長換來的。心情舒暢的這種享受,我們沒有享受到。我們是用一種憋氣,用一種憤怒、煩惱創造出來的成就,這個對整個人來講是不利的,對人的成長氛圍是不利的。假如像歐洲一樣,人家又是賺錢了,又是心情舒暢,又是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就好了。反正都是有法律,大家都按照規矩做事情,井水不犯河水,只要大家依法辦事就什么事都沒有。現在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雖然也賺了幾個錢,雖然事業也發展了,但是煩惱也多了。生活質量不一樣,犧牲了這種生活質量而賺這幾個錢,我覺得是不值得的。 經濟觀察報:你是怎么調節這種矛盾和焦慮的? 李書福:想想200萬輛的目標。在成長發展中解決,首先要調整自己,要提高自己承受磨難打擊的能力或者水平,然后還是要把事情做好。最后當然不能泄氣,不能說大家都不干了,這個不是方法。要在成長中、發展中解決問題,要把自己生活的事做好,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先帶頭解決一些問題。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