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債務危機集中爆發凸顯高校發展三大痼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 09:35 經濟參考報
本報記者:劉大江 高校擴招后,由于投入不足、盲目冒進和宏觀調控不力等原因形成的巨額銀行債務,成為一些高校的沉重包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稱,2005年我國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在1500億至2000億元之間。 部分高校難以償還銀行巨額債務倍感壓力,特別是隨著2008年前后還貸高峰期來臨,更是如履薄冰。四川某大學財務處副處長告訴記者:“2007年學校要償還銀行貸款近兩億元,而全年學費和住宿費收入總共才1.1億元,我們急得雙腳跳。”3月下旬,吉林大學校方貼出通告自曝“債務危機”,每年1.6億元的銀行利息已經壓得喘不過氣來,更別說償還30多億元的本金。 專家認為,此次部分高校集中爆發的“銀行債務危機”,已經超出金融問題范疇,它暴露了長期制約高校發展的三大深層次弊端。 投入不足,特別是部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欠賬太多 高校投入普遍不足,西部一些財力困難的省份尤其突出。記者從四川一位省級單位計財處負責人處得知,從2000年開始連續幾年,四川省對省屬高校的生均財政投入居全國倒數幾名,預算內生均教育事業類撥款1998年僅有3351元,全國平均水平為6775元;2003年僅有2041元,全國平均水平為5773元;2006年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與此同時,財政撥款在高校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大幅度下降。以教育廳屬高校為例,1998年約占56%,到2004年下降到30.5%,其中個別高校甚至低于30%;2006年情況有所好轉。 記者了解到,四川前幾年全省高校基建撥款平均每年只有3000萬元。一名熟悉內情的高校財務處處長說,西南石油大學還是部屬院校時,它的基建撥款竟然相當于四川省當時46所省屬高校的總和。 盡管部屬高校被眾多地方院校羨慕,但它們同樣也“為錢所困”。直屬教育部的西南財大財務處副處長王學釗說,每年財政撥款僅占學校總收入的40%,“絕大部分收入全靠自己去找。” 盲目擴招擴建,暴露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高校脫離實際,盲目擴招擴建,致使貸款規模超過警戒線,這種盲目冒進、急功近利的辦學思想成為高校進一步良性發展的障礙。 首先,辦學理念脫離實際,自身定位不準確,特別是盲目追求規模上的“大而全”。四川教育學院教育系主任李小融教授說,一些理工科大學熱衷于搞“綜合性大學”,不惜成本開辦所謂的熱門文科專業,既浪費了寶貴的辦學資金,又荒廢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專業。 其次,缺乏節儉辦學意識,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少高校的新校區恍若氣派的豪華公園。一所全國著名大學位于成都市雙流縣的新校區,占地3400畝,“曲水環繞、綠島成陰”,構成一個活水公園式的生態園林。該校一名教師對此感慨地說:“綠地率居然占60%以上,是不是太奢侈浪費了?”記者了解到,該高校貸款至少在10億元以上。 第三,盲目樂觀,對貸款缺乏風險意識。記者在采訪中,一些高校部門負責人承認,當時擴招時過于樂觀,認為只要拼命招學生,還貸就不存在問題。有的高校當時只看到建設的需要,對還貸并沒有一個清晰方案。 擴招擴建過快暴露有關部門宏觀調控不力 一些專家認為,高校擴招是提高國民素質、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其過程太短、速度太快,導致一系列后果出現,高校債務危機是其中之一。李小融教授說:“部分原因歸咎于有關部門宏觀調控不力,表現在部分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和基建立項,有關部門在審批時沒有嚴格控制和把關。” 記者了解到,川東北的一所省屬師范院校1998年在校學生規模僅為5000人,目前達到2.5萬人,九年間增長了四倍;校區從1998年的340畝擴展到目前2500畝。 李小融教授解釋說,以前四川省高等教育發展滯后,特別是川渝分家,重慶差不多分走了老四川一半數量的高校,高校數量驟然減少,老百姓升學壓力更加突出,因此四川作出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決定。“但擴招幅度過大,就違背了教育規律。” 李小融教授認為,有關部門在審批高校上報的招生計劃和基建立項時,應該理智,不應該跟著高校一起頭腦發熱。對不同類型的高校,要分類指導。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