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如何緩解和消除貧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20:08 中國財經報
——我國扶貧工作述評(二) 羅晶 日前,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開發計劃署與亞洲開發銀行在題為《千年發展目標:2007年亞太地區進展狀況》的報告中說,中國在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的多個方面走在亞太地區的最前列。“千年發展目標”要求,到2015年全球貧困人口減少一半,中國已經提前實現了這一目標。 有幾組數據可以成為上述論斷最好的注腳:據國務院扶貧辦統計,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6年的21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從2000年的6213萬減少到2006年的3550萬,低收入人口占農村人口比例從6.7%下降到3.7%;“十五”期間,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長了35%,略高于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水平,到2006年,這一數字已達到1928元。 中國扶貧成功的經驗是什么? 我國扶貧政策主要分為開發式扶貧和救助式扶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功能上講,救助式扶貧保障生存,開發式扶貧促進發展。 國際反貧困經驗證明,通過開發式扶貧,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的素質問題、發展問題和能力問題,形成自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機制。事實上,開發式扶貧正是我國多年來農村扶貧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目前扶貧工作中堅持的一個基本工作方針。 具有我國特色的開發式扶貧的經驗是全力推進重點工作,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在這些重點工作中,整村推進、強化貧困地區產業化發展、支持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建立“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等成為了亮點。 國務院扶貧辦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整村推進是將好鋼都用到了刀刃上,將扶貧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對扶貧資金進行捆綁使用,著力改善重點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強化貧困地區產業建設,是變“輸血”為“造血”,力促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陽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工程,教給農民工一技之長,為改善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創造了契機。互助資金的運行,既方便了農民貸款,又降低了生產成本,激發了農民的創業發展意識。 那么,中國當前的扶貧戰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中國開發式扶貧的前景如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王夢奎建議,首先要通過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繼續致力于消除生存貧困。事實上,今年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讓農村貧困人口生有所靠。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貫穿了救助式扶貧的理念。 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133個縣(市)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級財政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41.6億元,月人均補助水平為33.2元,比2005年增長11%,有效保障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完善扶貧戰略框架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在我國,財政投入是扶貧開發資金的最主要來源,扶貧成就的取得和各級財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關。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財政安排的扶貧專項資金由最初的5億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億元,累計投入1600多億元。 實際上,對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交通、教育、衛生等領域的財政投入也成為“事實上”的扶貧資金。這些資金的范圍遠遠要比“發展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三項“概念上”的專項扶貧資金寬得多。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年中央財政制定的涉及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達25項,近50個具體項目。如:對縣鄉財政困難地區的“三獎一補”轉移支付、革命老區轉移支付、邊境地區專項轉移支付、“老少邊窮”地區新企業優惠等。這些政策投入的資金總量超過了2000億元。此外,國家的支農和惠農措施也降低了困難群眾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等四項稅費后,農民人均減負約140元。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為農民減輕了教育負擔。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經成為解決億萬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舉措。 從2002年開始,各級財政和扶貧部門創新了扶貧資金的管理機制,逐步推廣了扶貧資金的公示、公告和報賬制,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果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探索解決貧困農戶貸款困難的多種途徑。2006年,全國扶貧貼息貸款比例用戶達到42%,比2003年提高了23.5個百分點。 “當前,一個‘大扶貧’的概念正在形成,扶貧開發工作正在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范小建在今年11月召開的扶貧開發形勢與政策研討會上表示,現在區域政策、行業政策、社會政策都在努力向“三農”傾斜,不同渠道進入貧困地區的資金明顯增加。除了扶貧開發工作的專項投入繼續增加外,更多的社會資源服務于緩解貧困這個目標,這將對今后的扶貧開發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