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業為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2:44 上海國資
《上海國資》記者 武孝武 央企主業更加突出、競爭力大幅增強無疑是央企第一任期期間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而這一成就的取得,無疑與國務院國資委大力倡導的主業戰略密不可分 11月初,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央企第一任期業績考核總結表彰大會,為央企發放第一任期的成績單。從會上公布的統計數據看,央企第一任期的成績可謂十分優秀。 2006年,央企實現銷售收入8.3萬億元,與2003年相比,累計增長85.3%,年均遞增22.8%;實現利潤7681.5億元,累計增長155.5%,年均遞增36.7%;上繳稅金6822.5億元,累計增長91.5%,年均遞增24.2%;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1%,較2003年提高5.1個百分點。 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12.2萬億元,累計增長46.5%,年均遞增13.6%;凈資產總額5.39萬億元,累計增長49.7%,年均遞增14.4%。 而最令人矚目的是央企主業3年來的發展。國資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6年,央企主營業務收入由4.47萬億元增加到8.14萬億元,增長81.9%;實現利潤由3006億元增加到7547億元,增長151.1%。中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21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有13家,分別比2003年增加12家和7家。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6家中央企業入選《財富》雜志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強,比2003年增加了10家。中石油A股發行上市后,市值躍居全球首位,目前全球市值前10名的公司中央企業有3家。 央企主業更加突出、競爭力大幅增強無疑是央企第一任期期間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而這一成就的取得,無疑與國務院國資委大力倡導的主業戰略密不可分。 攻略一:主輔分離 輔業改制 2003年4月6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悄然掛牌。這不僅意味著央企8萬億元的資產有了專門管理機構,同時也意味著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在進行將近10年后,終于確定了方向。 此后,國資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央企主業發展。 要做強企業,首先就要明確主業。2004年12月初,國資委公布了第一批49家央企的主業。當時,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解釋了這樣做的意義:“國資委確認并公布中央企業的主業,目的就是一條,就是努力做強做大中央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發揮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當中的骨干支柱作用。” 此后,先后7次公布央企主業名單,到2007年6月第7次公布以后,已經確認主業的央企數目達到153家。(見圖一) 主業明確后,即需進行主輔分離。實際上,為了推動國企主業發展,早在2000年前后國家就已經開始采取措施。這其中最具標志性的當屬859號文件的下發。 2002年11月,原國家經貿委等8個部門專門下發《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的實施辦法》(即859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求國企進行主輔分離改制推動主業發展,并規定了一系列優惠措施。這一般被視為央企進行主輔分離改制的開端。 到2004年10月底,共有62家央企上報主輔分離改制分流總體方案,經國資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3部門聯合審核,批復了43家的方案。 而當時央企的總數是190多家。也就是說,積極進行主輔分離改制的企業在央企中只占1/3略強的比例,其余近2/3的企業并不積極。而且,按照859號文件的要求,主輔分離改制應該在2005年之內完成。2年只完成了1/3,可見,主輔分離改制進行得并不順利。 隨著改革的深入,央企原來所屬的非核心資產已經大體處置完畢,逐漸進入到金融、房地產等核心領域,難度也越來越大。 “分離就意味著利益損失,誰都不會愿意”,張文魁說,前期分離的都是一些不盈利或盈利不多的資產,就比較容易;而盈利能力比較強的資產,企業就不會輕易放棄,尤其是金融與房地產兩塊資產。 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分離之后怎么辦? 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過程中,輔業改制的方式主要有轉讓、改制和無償劃撥3種形式。理論上,企業可以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決定采取的方式,但實際操作遠沒有說的這么簡單。稍一疏忽,就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曾有人提議,將被分離出來的央企資產,按照不同門類向該行業中已經具有優勢的央企集中。在房地產資產分離中,國家就采用了這種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 “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張文魁說,這些資產雖然現在是企業的“副業”,但也是企業投資的結果,不能強行剝離,這樣做違背了市場規律,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 相較之下,以收購的方式進行資產重組是既不違背市場規律也不會打擊企業積極性的方式。一方面,轉讓企業可以得到與資產價值相稱的補償;另一方面,受讓企業也獲得了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資產,是雙方都受益的辦法。 但是,這種方式的成本較高,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承擔。 張文魁認為,主輔分離雖然很重要,但是更為根本的辦法是從源頭上控制央企的非主業投資沖動。“國資經營預算正式實施后,企業的可用資金會大大減少,非主業投資就不會繼續膨脹了。” 根據國資委最近公布的數據,2006年在中央企業投資結構中,主業投資已達97.4%。而在2004年,中央企業1萬億元的投資中,非主業的投資約占5%。2006年較2004年回落2.4個百分點。 攻略二:大重組 兼并重組是央企主業發展的另一條主要路徑。 2004年10月,李榮融第一次提出:“中央企業不能在本行業進入前3名,就無法成為骨干、支柱。對不是行業排頭兵的企業,下一步就要通過資產、資本流動進行調整。” 隨后,國資委就開始分批公布央企主業,而這些企業往往就扮演著行業整合者的角色。到2007年6月,國資委公布主業的央企數目達到153家。 2004年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曾解釋過重組的原因:“現在191家中央企業,資源配置并不合理,大的很大,一百多萬員工;小的企業很小,只有幾十個人。還有一些企業沒有核心主業,沒有核心競爭力,所以要推進企業之間的重組。” 央企的重組分兩種,一種是央企與央企間的重組,一種是央企對地方國企的重組。 就央企與央企間的重組來看,雖然困難重重,但4年多來的進展很大。2003年3月國資委成立時,央企的總數為196家。到2004年10月,這個數字下降為191家。而到2006年12月時,這個數字迅猛下降,到了161家,2年減少了30家。2007年11月底,央企的總數進一步下降,只剩了153家。也就是說,自2003年以來,平均每年有10家以上的央企被重組。(見圖二) 按照李榮融的計劃,在未來的3年中,央企的數目在2010年要下降為80—100家。要實現這個目標,接下來的3年中,平均每年要有20家左右的企業被重組,速度比此前提高一倍。 為了避免被重組的命運,央企只有努力擠進行業前3名。在此過程中,眾多的地方國企就成了央企競相追逐的重組目標。 以近年來在市場上頻頻出手的中鋁為例,自2005年以來僅并購的地方電解鋁企業就有15家,包括山東鋁業、蘭州鋁業、華北鋁業等原來的行業佼佼者。通過并購重組地方企業,成立僅6年多時間的中鋁已經迅速崛起為行業的全國第一、全球第二,資產總額達1848億元,產能也由起初的77萬噸擴大到現在的270萬噸。 鋼鐵、煤炭、電網電力等國資重點布局的行業也風聲四起,各個行業的重點企業都在跑馬圈地,積極行動。2007年以來,寶鋼已經先后重組八鋼、聯手邯鋼、與包鋼簽署合作協議,目標直指全球行業前3。 經過幾年來的整合重組,各級國企的數量大幅下降。數據顯示,2006年底,全國國企戶數共計11.9萬戶,比2003年減少3.1萬戶。 李榮融說:“將中央企業調整和重組到80至100家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感覺任務最重的,就是要培育30至50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150余家央企中,有30—50家是國資委重點扶持的企業,將會成為本行業的整合者。也有分析認為,這實質上意味著,央企改革的目標是最后只剩下30—50家企業,其余企業都難逃被重組的命運。 隨著央企對地方國企的重組逐步深入,重組方式逐漸多元,效益逐步凸現,問題也隨之暴露。這其中,主要是區域利益的阻隔,地方政府的態度往往對重組能否達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避免被央企重組,某些省市在本地具有資源優勢的行業企業中也進行了重組。 “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就需要企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北京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丁根說。 攻略三:借力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對企業主業發展的支持居功至偉。 由中交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振華港機是一家以起重機和大型鋼結構制造的企業。公司創立于1992年,資金缺乏一直困擾著公司的發展。1997年在B股上市,2000年又在A股上市。通過發行A、B股,資金問題得到解決,公司主業發展得到強力支持。目前,公司在世界集裝箱機械市場上占有70%的份額,ZPMC的品牌標志高懸在世界主要港口近1134臺岸橋和1824臺場橋上。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特別是自股權分置改革以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發展迅速。截至2007年10月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數量已達279家,(見圖三)總資產、凈資產和凈利潤分別為4.01萬億元、2.14萬億元和2730億元,歷史累計融資5700億元。 從2005年底國資委央企負責人工作會議上李榮融首次提出央企“整體上市”的概念起,關于央企整體上市的消息一直不斷。2007年10月中旬,市場上還出現過“國資委秘密制定30家整體上市央企名單”的消息。雖然這條消息隨即就被國資委出面否認,但央企整體上市暗潮涌動卻是不爭的事實。 2006年12月,國資委頒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鼓勵已經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收購資產等方式,把主營業務資產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隨即掀起了2007年央企對其下屬上市子公司的注資潮,注資與整體上市成為2007年資本市場的關鍵詞。 根據專業機構的估算,目前153家央企的資產中,約有50%的資產已經注入上市公司,而這部分資產對上述國有企業稅前利潤的貢獻占到了9成以上。 “央企上市是雙贏的”,張文魁認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資本市場,得到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也幫助企業提高了管理水平;而從資本市場發展的角度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是各行業的排頭兵,它們進入資本市場能夠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國資委對此則態度較為謹慎。30家整體上市企業名單的傳聞被否認后不久,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就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規范發展大會”上表示,“繼續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按照市場化的原則選擇適當時機、適當方式實現整體上市,鼓勵中央企業根據公司內部主業板塊實際,在現有業務整合基礎上,實現單一板塊和分板塊上市,按板塊類型分別實現整體上市。” 此番言論被外界理解成了對整體上市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的恐慌,整體上市概念的股票因此紛紛下挫。 “鼓勵央企分板塊上市并不等于央企整體上市被叫停。”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吳壽康表示,雖然國資委的態度比較謹慎,但國資委與相關央企只是否認已經制定了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而不是對整體上市的否定。他認為,央企通過整體上市實現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這仍然是大勢所趨。“資本市場需要央企,央企也需要資本市場。” 截至11月,已完成整體上市的央企有16家左右,計劃以IPO方式完成整體上市的央企有13家、計劃以注資等方式完成整體上市的央企有28家。這些已經完成或計劃整體上市的央企占共計57家,占總數的1/3略強。 同時,資本市場還是央企整合重組的重要平臺。隨著2010年的日益臨近,央企整合的步伐也在加快,這在資本市場上也會有所反映。 “國資主業” 隨著央企主業越來越明晰,“國資主業”的思路也已浮出水面。 200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轉發了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了今后國資須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和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9大行業。 按照該文件的規定,國資要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航空運輸、航運等行業;國資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9大行業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 其中,國資要保持絕對控制力的7大行業目前有40多家央企,資產總額占全部央企的75%,利潤的占全部央企總額79%。這實際上相當于“國資的主業”。 一家國內知名證券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7大行業中的國企與A股市場存在密切的關系,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總數多達數十家,存在的問題則是各家國企下屬的上市公司過多、過雜,主次不明,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規劃,不能很好地體現國企集團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優勢”,“這種局面不會持續,每家國企都有可能將旗下的公司整理,汰劣存優。對劣質的公司或出售殼資源、或收編,而對旗下優資的公司則進一步做大,甚至將其作為國企的主體來發展”。 目前,石油石化行業的3大國企已開始對旗下上市公司以私有化方式進行了全面整合;軍工中的造船子行業中的兩大國企之一的中船重工已進入第一輪整合期;通訊業的整合也是醞釀已久;電力電網類國企已表示出強烈的整合意愿。 而國資要保持較強控制力的9大行業也暗流涌動,鋼鐵、汽車等行業的整合啟動較早,目前已經進入攻堅階段。 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整合將會是國企改革的重點,“國資主業”會進一步突出,航母級的央企會不斷涌現。 插入 央企為什么要有主業 2002年時,曾有人這樣描述央企:“下到大餅油條,上到衛星導彈,央企都有涉及。”當時,8萬億元的國有資產分布在各行各業中,中央企業3級以上子企業分布在國民經濟20個門類中,并在國民經濟95個大類行業中涉足86個行業。 產業鏈太長,資本分散,布局不合理,當時存在的這些情況都嚴重制約了央企的競爭力,也制約著央企在經濟結構中主導作用的發揮。 而要增強央企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改變這種現狀,進行結構性調整,使央企專注于主業的發展。 當時的人們對此認識并不統一。一位親身參與了20年來國企改革過程的專家回憶當時的狀況說:“經過市場化的改革,企業已經成了市場主體。所以,不少人認為,市場主體就應該遵循市場化的原則,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是不是主業,只要能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就可以,為什么一定要為企業規定一個發展方向呢?” 1990年代后期,國企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由于資金的逐漸充裕和金融、房地產等高利潤產業的崛起,加之當時管理界流行多元化戰略理論,鼓勵企業進行多領域投資,以分散風險,所以不少企業都走上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在非主業領域大量投資,從而造成了企業普遍存在主業不明、主業不強等現象。 但是,隨著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戰略已經有所調整,對央企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央企不僅必須把自己的主業做大做強,取得國內同行業的主導地位,而且還必須準備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告訴《上海國資》:“從原來的保值增值到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是不同的兩個階段。” 他認為,第一階段國資國企改革的任務是制止當時存在的國資流失,實現保值增值。第一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以后,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第二階段,進行結構調整,發揮國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戰略作用。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解釋過央企明確主業的意義:“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的國有資產要求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中央的國有資產應該集中在涉及到國家安全以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以及關鍵行業,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行業分布過寬,企業的主業太多,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所以,中央企業的布局與結構的調整面臨著非常繁重的任務。” 同時,隨著三九集團等企業在執行多元化戰略時發生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多元化戰略也遭到懷疑。張文魁表示:“三九、澳柯瑪、華源等案例都說明,多元化會給企業帶來較大風險,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國際企業界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正略鈞策管理咨詢上海負責人徐霆也告訴《上海國資》,全球500強企業中,80%的企業是專業化的公司,只有20%是多元化公司。他說:“央企是國際500強的新軍,還是走專業化的道路比較穩妥。即使要走多元化的道路,也應從專業化經營、多元化布局開始。” 也就是說,無論是國家的需要還是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都要求央企必須首先將自己的主業做強做大。 插入 地方國資明確主業 據《上海國資》了解,上海市國資委已經公布了第一批11家所屬控股集團的主業,年內還會公布第二批,主要集中在支柱產業中的骨干企業,如汽車、電氣、機場、港務、金融等。 目前,上海國資資產總額已超過8500億元,由市政府授權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單位64家,其中出資監管企業48家,出資、委托監管16家,納入統計范圍的有46家出資監管企業。31家企業集團和6個區縣下屬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為71家。 近年來,上海國企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向全國乃至國外尋找發展機會,已經取得初步成績。國際港務集團與重慶、武漢、九江、南京、江陰、太倉等港口進行合資合作;上汽在煙臺、青島、沈陽、柳州、重慶、韓國等都建立了汽車生產基地。目前,上汽已經3次登上《財富》500強榜單。 此前,2005年底到2006年初,青島市國資委分兩批公布了14家所屬國企的主業,包括青島鋼鐵集團、青島雙星和青島市商業銀行等。并規定市國資委將對監管企業規劃中符合主業發展的投資項目實行備案制,對非規劃內、非主業投資項目實行核準制。 按照央企公布主業的經驗,在主業公布后,不僅非主業投資會受到嚴格限制,而且會推動國資的重組、主輔分離和整體上市。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