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王汝堂 董振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產糧大國,糧食產量居世界首位。與一些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糧食生產還是以一家一戶為主,而糧食的儲存也大多分散在農戶家里。農戶仍是儲糧的主體,“藏糧于民”可以為糧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但令人擔憂的是,農戶儲糧條件差,損失浪費巨大。這一問題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從今年11月份起,我國開始啟動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試點工程。
農民初嘗儲糧新技術甜頭
最近,山東省高青縣趙店鎮的不少農戶喜氣洋洋地為自家的糧食“喬遷新居”,今后他們不用再擔心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在儲存中遇上霉變、鼠咬、蟲蛀等問題了,國家提供補貼的新型科技儲糧倉為他們徹底解除了儲糧之憂。
農民李學梅看著自家的新糧倉喜上眉梢:“原先儲糧一般用甕和柜子,很不方便,且容易返潮。這種新糧倉防鼠、防蟲、防潮,又美觀,又大方,還能隨時移動,用起來特方便!”在當地糧食部門搞的儲糧技術推廣會上,李學梅領到了儲糧示范倉,還有一套技術材料,包括《農戶安全儲糧科普技術知識》手冊、科學儲糧VCD等,糧食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演示了示范倉的操作方法,農民們爭先恐后領取科技儲糧資料和宣傳畫,認真觀看VCD教程,場面十分熱烈。
李學梅等趙店鎮農戶是國家剛剛啟動的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在這項工程的背后,是我國農戶儲糧大量損耗的巨大漏洞。
據山東省糧食局局長鄒大民介紹,山東省自今年開始在全省開展農戶科學儲糧“百鎮千村萬戶工程”。今年重點抓好東營、煙臺、淄博等10個示范市建設,平均每市選擇不少于1000個農戶作為示范戶,年底力爭完成一萬個示范戶。
農戶儲糧損失:每年近200億元
據國家糧食局測算,長期以來,我國有60%多的糧食儲藏在農戶家中。近幾年這一比例雖略有下降,但農戶儲糧仍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由于農戶儲糧裝具簡陋、儲糧技術水平低,農戶儲糧損失大,平均損失為5%至8%。全國每年因此損失糧食約110億公斤至175億公斤,經濟損失近200億元。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對如此大量的儲糧損耗,農民心痛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農民閻守波告訴記者,農民祖祖輩輩用柳條編的囤來儲糧,然而,過去農民儲糧用糧囤,但曬糧、售糧非常麻煩,后來圖省事,便改用編織袋,而糧食存在編織袋里很容易受潮、生蟲,而且經常被老鼠咬,每年不知有多少糧食就這樣浪費了。
當前,糧食短缺逐漸成為全球性課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勢必占用更多土地,可供生產糧食的田地將越來越少。盡快改善農戶儲糧條件,增加“無形糧田”,對解決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國家糧食局副局長郄建偉說:“按照目前農戶儲糧的損失水平,如果能夠幫助農戶改善儲糧條件,全國每年可減少糧食損失50多億公斤,相當于增加1200多萬畝高標準糧田。現在仍有很多農民收購的糧食堆到墻角里,或者用麻袋、編織袋,拿化肥農藥的袋子存放。科技的發展,國家環保的要求,綠色經濟的發展,都要求我們從儲糧的觀念、技術、裝具、方法等各個方面幫助農民更新。”
啟動試點:年減少糧食損失55億公斤
農戶儲糧損耗巨大的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從今年11月份起,我國啟動了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試點工程,初定的總體目標是: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從2007年到2016年),為全國24個省(區)500萬戶(占全國2.5億農戶的2%)改善儲糧條件,并通過示范效應影響全國,使全國農戶儲糧損失率由目前的5%至8%減少到3%至5%,每年減少糧食損失55億公斤左右。
解決農戶儲糧的技術已不是難題,國家糧食局已儲備了適用不同地區農戶儲糧的多套方案。目前主要的制約因素在于技術推廣和資金投入。國家糧食局有關人士介紹,按平均每戶投資600元計算,500萬戶共需資金30億元。
這筆投資固然不小,但效益更為可觀。如果糧食減損目標實現,每年可減少損失80多億元。最近,國家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00萬元,首先在遼寧、四川、山東三省進行的農戶儲糧專項試點工作,計劃通過在三省的試點工作,進一步明確項目組織管理模式和國家補貼標準、資金撥付方式等問題,為正式實施農村糧食產后減損安全保障工程,在全國推廣農戶儲糧新裝具、新技術打好基礎。
據了解,這次試點的專項總投資2120萬元,除了國家補助的600萬元外,地方財政和農戶配套其余資金,中央投資、地方配套、農戶自籌的大體比例為3∶5∶2。試點工作計劃到2008年5月底完成,這期間將為25個試點縣共3.2萬個農戶建設(改造)標準化小型糧倉、配置新型儲糧裝具(圓筒倉、鋼網倉),同時,還要對農戶進行科學儲糧培訓和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