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2007公共財政這一年(民生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13:41 中國財經報

  編者按:

  又是一年歲末時,回顧2007公共財政這一年,有太多的記憶讓我們難忘,然而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從中央到地方的一項又一項惠農政策,才是他們最溫暖、最深刻的記憶。在本版今日推出的系列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教育、醫療、社保、農業等這些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上,處處可見公共財政這只“有形之手”。可以說,化民之所憂,解民之所難,正是2007這一年財政工作的主旋律。

  財政惠農紅包多

  ——各級財政加大支農惠農力度

  □ 本報記者 羅晶

  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2007年,財政補貼一項接一項,真金白銀,實實在在,讓農民笑在臉上,甜在心頭。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及時撥付各項支農資金,切實加強資金管理,各項政策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日前,財政部農業司司長趙鳴驥表示,今年,中央財政不僅不斷加大農業四項補貼資金的規模,而且財政支農惠農工作還涌現出了很多亮點。

  農業四補貼幫農民增收減支

  2007年,中央財政在繼續保持去年120億元農資綜合直補資金不變的基礎上,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資金規模達到276億元,加上今年已安排的151億元糧食直補資金,2007年國家對種糧農民兩項直接補貼總額達到427億元,比上年增長63%。除了這兩項補貼外,2007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65.7億元。據統計,2007年良種補貼項目區小麥、玉米、大豆畝產分別比非項目區增加10%以上,優質率明顯提升。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0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初步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共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60多萬臺套,受益農戶70多萬戶。全年機耕面積達10.4億畝,機械化水平達到56.9%。

  六大亮點共促財政支農新發展

  事實上,中央的重大惠農政策遠不止上述農業四項補貼政策。中央財政2007年給農民發的紅包還包括補助測土配方施肥、扶持生豬生產、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抗災救災等。這些政策措施有力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亮點一: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種田效益高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測土配方施肥補助資金9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4億元,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的項目縣達到1200個。今年3月,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已預撥各地。據統計,今年冬小麥主產區實施測土配方施肥7450萬畝,畝均增產28公斤,畝均節本增效47元,總收益達35億元。

  亮點二:“陽光工程”,助推農民轉移就業

  今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支持力度,安排示范性任務350萬人,安排補助資金9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3億元,增加的資金主要用于提高補助標準。據統計,截至2007年10月底,已完成示范性培訓任務284萬人,轉移就業244萬人,轉移就業率86%。

  亮點三:三大涉農民生政策,豐富群眾菜籃子

  2007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奶業發展和油料發展的政策,以保證豬肉、食用油和奶制品市場供應,平抑物價,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財政部農業司積極落實能繁母豬飼養補貼、生豬良種補貼和生豬疫病防控補助等政策,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工作進展順利。除中央財政下撥11.25億元能繁母豬補貼資金外,地方財政還按要求安排了13.74億元補貼資金。目前,補貼資金已經全部發放到養殖戶手中,有效地調動了農民母豬補欄的積極性。中央財政還下撥了1.8億元生豬良種補貼資金。同時,根據國務院的要求,中央財政出臺了扶持奶業發展和油料生產的政策,下撥10億元用于油菜良種補貼;在繼續安排1億元支持奶牛良種補貼的同時,又安排4.3億元用于對優質后備母牛進行飼養補貼。上述措施,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進一步豐富和保證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亮點四:財政扶貧開發,讓農村貧困群體共享發展成果

  200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44億元,比去年增加7億元。財政扶貧資金重點支持了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等項工作,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財政部門積極創新財政扶貧機制,繼續深化扶貧貸款財政貼息資金改革,提高財政貼息資金使用效果。針對貧困農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問題,今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創新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方式。此外,中央財政在中西部地區的21個省份開展扶貧資金整合試點,圍繞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目標,支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壯大貧困地區縣域經濟。

  亮點五:完善三大林業工程政策,力促生態文明建設

  2007年,按照截至2006年國家安排的退耕還林任務,中央財政共安排退耕還林工程各項補助資金277.86億元。此外,為貫徹落實國發[2007]25號文件精神,還于年底撥付了對退耕農戶直補的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11.2億元。撥付天保工程資金94.9億元,有力地保障了天保工程順利實施。此外,中央財政按每畝5元的標準,共安排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33.4億元,補償的重點公益林面積已達到6.68億畝。財政支持三大林業工程的不斷完善,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亮點六:農業抗災救災,推動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2007年是多災的一年。中央財政今年安排10億元,比上年增加4億元,支持各地開展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農業災害救助力度。到目前為止,中央財政已撥付水利防災救災資金21.63億元(其中特大防汛抗旱資金16.33億元,應急度汛項目資金5.3億元)。12月初,財政部及時安排3.32億元資金補償淮河蓄滯洪區受災群眾。200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業災害救助經費6.8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億元。據農業部統計,全國僅通過補種改種就挽回糧食損失160多億斤。此外,中央財政還安排25億多元,支持各地動物防疫和對養殖戶進行病畜(禽)強制撲殺補償,促進畜禽業健康持續發展。

  財政發紅包,農民喜洋洋

  6月16日早上,在河南省武陟縣龍源鎮龍源村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發放現場,農民們喜氣洋洋排隊領取《糧食直補存款折》,場面井然有序。兩項直補資金實行“一折(卡)通”兌付,鄉財政所以村組為單位,將每個農戶的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張榜公示,確保資金不折不扣地落實到農戶手中。“通過張榜公布,大家對領到的補貼金額都心中有數。”種糧大戶李云生說,自家今年承包了31畝土地,領到了1429元補貼。

  河南省財政廳廳長李貴基告訴記者,河南是全國第一糧食大省,近年來,在財政部的支持下,不斷加大糧食生產投入力度,認真落實惠農補貼和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完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調動了農民和縣鄉政府生產糧食的積極性,改善了糧食生產條件,糧食產量連續兩年突破1000億斤,今年達到1039億斤,再創歷史新高。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10,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河南省落實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39.51億元,平均每畝補貼41.57元。落實各項補貼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金7.2億元。此外,河南省財政實施了14項支農惠農政策,僅省財政就投入資金51.1億元。為了推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2003—2007年河南省財政累計投入各類水利建設資金166億元,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5.7億元,支持改善糧食生產基礎條件。今年省財政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支出將突破400億元,公共財政對農村的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

  ——訪吉林省財政廳廳長王化文

  □ 本報記者 崔春雨

  吉林省財政廳廳長王化文說:“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統籌推進、一體發展新格局,加快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糧食是篇大文章。對于產糧大省吉林省來說,近幾年可謂成績斐然,近五年中有四年糧食總產均超過500億斤,其中三年連創歷史新高。在當前既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作為財政部門的負責人,是如何積極配合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如何支持“三農”發展的呢?在全國財政會議召開前夕,吉林省財政廳廳長王化文對記者談了以下的觀點。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賣糧難成為我省農業、農村經濟乃至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性問題。增產不難增收難、產量不低效益低、收入不高成本高、產糧大縣財政窮縣成為我省的突出矛盾,農民種糧和干部抓糧積極性不高。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們省首先嘗試了通過發展畜牧業,實施“過腹轉化”來解決糧食賣難和農民增收問題,效果非常明顯。經過發展,結束了建國40年來全省肉類不能自給的歷史,帶動了飼料工業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但糧食賣難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后,經過認真反思,逐漸認識到,解決農業問題,尤其是解決糧食賣難和農民增收問題,只靠農業內部自我循環無路可走,必須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因此,從那時起,我們把“過腹轉化和加工轉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中之重來抓,作為破解農業和農村發展主要矛盾的戰略舉措。之后又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上升到統領和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來抓,并逐步形成“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用農業產業化經營統領和帶動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工作思路。這樣經過15年到20年的努力,基本走出了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開始向畜牧業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和農村經濟強省邁進。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是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三農”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吉林作為農業大省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必須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發揮更為重要作用,在發展現代農業上走在全國前列,在新農村建設上取得重大進展。基于這樣的考慮,200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總的思路是:以新農村建設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主題,以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目標,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統籌推進、一體發展新格局,加快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按照這樣的任務目標,最核心的是做好糧食這篇大文章,即:在糧食增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在糧食牧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進而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強省目標。我們省規劃,在滿足省內畜牧用糧和加工用糧的同時,繼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2008年糧食總產量正常年景下實現530億斤,力爭突破歷史最好水平達到550億斤;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1900億元,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增長8%。2012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600億斤階段性水平;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實現4000億元,年遞增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年遞增6%以上。

  河北醫保覆蓋面拓寬

  □ 本報記者 李毅

  河北省財政廳廳長齊守印說:“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增點擴面以及資金的籌集和監管上,都取得新的突破。”

  2007年以來,河北省瞄準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焦點問題,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力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建設。采訪中,河北省財政廳廳長齊守印對記者表示:“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河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增點擴面以及資金的籌集和監管上,都取得新的突破。”

  2007年,河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增點擴面取得新突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在2006年36個的基礎上,新增103個,占全省縣(市、區)總數的80.81%;參合農民4176萬人,參合率80%,實現全部縣和農業人口占50%以上市轄區的全覆蓋。截至目前,全省參合農民共有1068.11萬人次得到合作醫療補償,補償總費用近13.5億元。

  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的擴大以及參合農民的增多,財政補助資金日益增加,資金的籌集難度加大。面對這些問題,該省一方面要求市、縣級財政部門合理調整支出結構,將合作醫療補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在認真核實參合農民人數及繳費資金的基礎上,足額落實本級并及時撥付上級補助資金;另一方面積極協調、籌措省級補助資金。在各級財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該省共籌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211989萬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44319萬元,中央、省、市、縣財政補助資金分別為83800萬元、42305萬元、20088萬元和21477萬元,有力推動了該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順利開展。

  資金籌集后,面臨的就是資金監管機制的進一步完善。為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參合農民受益水平,確保資金安全運行、有效使用,該省不斷探索建立合作醫療資金長效監管機制。一是初步建立了省駐市財政監察員日常監督與重點檢查相結合制度,完善了新農合資金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監督管理體制,并根據監督檢查出的問題,進一步規范管理,完善政策,堵塞漏洞;二是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績效評價,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準確掌握全省新農合基金使用情況,指導試點縣調整補償方案,保證基金使用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四是做好調查摸底和數據統計工作,將參合農民財政補助資金及時納入2008年財政預算,為明年擴大試點范圍、提高農民受益水平做準備。

  同時,該省全面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2007年,中央批準該省石家莊、唐山、秦皇島作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市,2008年該省將有50%的設區市參與試點。

  社區衛生服務網造福京城百姓

  □ 本報記者 劉明中

  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吳世雄說:“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網,就是要讓老百姓最大受益,不僅不出小區就可以看病,而且還能按出廠價買藥。”

  近年來,北京各級財政加大了對社區公共衛生的投入,全力打造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讓老百姓就近能“看上病、看好病”,并能買到便宜藥品。

  家住玉桃園社區的劉秀芬今年60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均一個月就得看一次病。以前去大醫院看病,每次一折騰就是大半天,看病幾乎成了老人的一個心病。“現在好了,社區站離家也就兩分鐘的路程,出來溜個彎就能把病看了,政府真是為咱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提起社區衛生服務站,劉大媽樂得合不上嘴。

  讓劉大媽如此滿意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正是北京政府對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推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北京每個街道(地區)、鄉鎮要設立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口規模、服務半徑較大的社區可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按照這個原則,北京市共規劃設置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6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700個左右,從而有效地緩解市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目前,規劃設置的35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完成167個的標準化建設任務;規劃設置的295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完成2137個的標準化建設任務。完成建設的數量占規劃數的70%。2008年6月底前將全面完成規劃設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建設任務。”北京市財政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讓社區醫務人員將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去,北京財政部門對社區衛生機構的所有支出進行統籌管理,對社區衛生服務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補償機制,包括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硬件投入、全額保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轉費用和人員工資。同時,財政還設立專項資金,用于社區醫療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等工作,并由政府出資,按每人每月2500元的標準返聘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醫學專家到社區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到2007年底,全市的社區衛生服務都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管理。

  “不出小區就可以看病,而且還能按出廠價買藥。”北京市財政局局長吳世雄向記者表示,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網,就是要讓老百姓最大受益。從2006年12月15日起,北京市對社區衛生站常用的312個品種的藥品實施了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采購所需經費全部由財政撥款。在北京近200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零差率銷售后的藥價在2006年三級醫院招標的價格基礎上平均降低了21.11%,再加上取消了原有的15%的加成,因此整體便宜了36.11%,甚至比醫院的購進藥價格還低兩成。

  農村困難群眾將居有其屋

  ——廣西財政廳廳長蘇道儼談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難

  □ 本報記者 方杰 劉進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蘇道儼說:“今年廣西將‘實施農村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工程’列為2007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

  “2007年,廣西各級財政部門把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難擺上議事日程,努力擠出財力,在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讓他們沐浴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廣西財政廳廳長蘇道儼就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難問題對記者說道。

  首先,該區實施農村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工程。今年廣西將“實施農村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工程”列為2007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目前,廣西全區仍有3.5萬多特困農戶居住在茅草房里。按照批準的茅草房改造工程實施方案,2007年廣西貧困村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任務是15000戶,項目涉及355個鄉鎮,1657個行政村,4016個屯。按照改造方案的規定,茅草房改造戶每戶補助5000 元,各級財政的專項補助資金7500萬元,其中:自治區本級財政補助資金5000萬元,市級財政補助資金1000萬元,縣級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由自治區本級財政落實的5000萬元補助資金已于今年3月份下撥到各有關市。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區茅草房改造已經開工項目14941個,占計劃任務的99.61%;竣工項目12115個,占計劃任務的80.77%。累計發放補助5562.57萬元,占應發補助的74.16%。農村特困農戶茅草房改造,是老百姓直接受益的工程,廣大群眾互幫互助、籌資投勞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

  其次,該區大力推進農房統保。農房統保是財政支持“三農”的一種全新模式,為增強農村“兩屬兩戶”(農村五保戶、特困戶,軍人家屬、烈屬)家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2007年,廣西全區各級財政投入1600萬元,其中,自治區本級財政主動買單安排專項補助資金750萬元,引進商業保險為全區農村“兩屬兩戶”家庭住房實行統一保險。農房保險保費為每戶每年12元,并采取自治區、市、縣三級財政和農戶各出一部分的分擔原則。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還積極加大投入力度,擴大統保范圍,為廣大農戶撐起一把抵御自然災害的保護傘。今年5月下旬,蒙山縣普降暴雨,坪瑤鄉的7戶參保農戶在6月13日就收到了農房賠償資金,成為廣西獲得農村房屋保險金的首例。“真沒想到,5月份才投保了3塊錢,6月上旬就領回了1500元的房屋保險賠償,這真是小小3元錢,化解大災險!”這是收到賠償金農戶的真實感慨,正是嘗到了參保的甜頭,目前農戶的參保熱情逐步高漲。

  三是幫助農村貧困殘疾人改善住房條件。今年,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350萬元補助資金,幫助6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建房或改造危房。各級政府在積極發揮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村貧困殘疾人建房和危房改造給予稅費減免,落實建房宅基地,降低危改了成本。另外,該區還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對貧困殘疾人的幫扶作用,實施對貧困殘疾人的危房改造。

  西藏五險齊上保民無憂

  □ 本報記者 黃澤敏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丁業現說:“社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在西藏這個自然環境相對較惡劣的地方,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的依賴要明顯高于全國。”

  近年來,西藏民生事業發展碩果累累。截至2007年底,西藏自治區已經建立起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五大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了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事業等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隨著各項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西藏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籌資水平和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管理與服務更加科學合理,為促進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丁業現向記者介紹說:“社保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在西藏這個自然環境相對較惡劣的地方,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的依賴要明顯高于全國。”

  回顧西藏社保事業的發展,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穩固。1987年,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在西藏建立,標志著西藏社會保險制度建設開始起步。2000年以后,醫療、工傷、生育三項社會保障制度相繼建立,西藏社會保險制度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制度,西藏在原有險種的基礎上,推進各項改革。 2007年,自治區財政共投入資金708萬多元,建立了自治區養老保險統籌個人賬戶網絡管理系統,以進一步加強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有效管理。在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上,該省也取得新的進展。從2007年10月1日起,西藏自治區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凡具有自治區戶籍并居住在縣以上城鎮的居民、學齡前兒童、中小學生、全日制在校大中專生、區外全日制在校大中專生以及內地西藏班學生將全部納入覆蓋范圍,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醫療保險制度的全民覆蓋。工傷保險制度也從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了擴面工作,部分非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被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另外,生育保險也從2007年3月1日起在城鎮全面鋪開。它的建立與實施,標志著西藏五大社會保險已經全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讓農民病有所醫

  ——各級財政大力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 本報記者 劉明中

  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有2429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國縣(市、區)總數的84.87%,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7.2億人。這一連串數據的背后,凝集著全國各級財政人的心血。

  “新農合救了我的命!”

  江西省德安縣寶塔鄉岳山垅村4組的農民楊來貴,同時也是村干部, 50多歲的他經常病痛纏身。今年4月他患上了膽結石,住院開刀共花去4000余元醫療費,出院結賬后不久,鄉農醫辦就給送來1000多元補償款。這下老楊可高興壞了,逢人便說:“真是托共產黨的福,我只花了15元參加新農合,結果補償了1000多元,真給我家減輕了負擔。這是多好的事啊,共產黨的政策就是好,暖人心啊!”他還表示,他要動員全村100%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像這樣的例子在江西農村不勝枚舉。根據江西省衛生廳提供的數據,截至2006年12月底,全省40個試點縣(市)累計補助283萬人次,其中979人獲得萬元以上補償,5351人獲得5000元以上補償,13361人獲得3000元以上的補償,累計使用新農合基金4億元。2007年1-10月,該省共對348.15萬參合農民進行了補償,共使用醫療補助基金75287.40萬元。

  為農民看病織起“保障網”

  江西省從2003年開始推廣新農合以來,截至2007年,已擴大到80個縣(市、區),占該省縣(市、區)總數的80%,覆蓋全省農業人口的89.64%;參合農民達2493.31萬人,參合率87.47%。

  “為了保證參合農民能夠真正從新農合中得到實惠,我省各級財政首先從資金上通過調整支出結構等各種辦法,保障新農合資金的及時、足額到位。”江西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的話語里,有著足夠的底氣:中央、省、市、縣財政分別按每人每年20元、14元(國定貧困縣省財政負擔17元)、3元、3元的標準對參合農民給予補助,農民個人繳費10至15元,以縣(市)為單位進行統籌。

  根據2006年中央明確地方財政對每位參合農民補助增加的10元經費由省級財政承擔,江西省財政共安排省級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1.81億元,市縣財政安排資金6354萬元。

  與此同時,江西省還完善了省財政新農合補助資金撥付辦法,加快了下達速度,在嚴格審核各地參合人數、農民繳費情況的前提下,今年4月11日,江西省財政廳下撥39493.80萬元新農合補助資金,比去年提前了近兩個月。

  從2007年開始,在中央安排相應投入的基礎上,江西要用2年時間,對全省2萬個村衛生所將分別補助1萬元,改善醫療條件并開展村衛生所醫生業務培訓;用4年時間,對483所鄉鎮中心衛生院每年每所增加10萬元,加強醫療設備建設并開展鄉鎮衛生院衛技人員業務培訓;對全省90個縣級綜合醫院每個補助200萬元,改善醫療設備建設;對全省60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每個平均補助20萬元,改善醫療設備條件并開展社區衛生機構全科醫師護士業務培訓。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有2429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國縣(市、區)總數的84.87%,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7.2億人。2003-200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169億元。

  “除了在資金上予以保障外,財政部還將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推進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財政部社會保障司司長孫志筠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擴大制度覆蓋面,實現全覆蓋,提高籌資水平和財政補助標準。

  其實,財政部從全國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就一直在提高籌資水平和財政補助標準:從2006年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除市區以外的參合農民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并將中西部地區農業人口占人口比例高于70%的市轄區和東部省份納入中央財政補助范圍。2007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資金101億元。

  作為“新農合”制度的一種補充和完善, 2003年國家開始在全國推動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截至2005年底,全國所有的縣(市、區)基本建立了農村醫療救助制度。2006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補助資金9.5億元。截至2006年6月,全國救助貧困農民共計1249.8萬人次,共支出醫療救助資金6.3億元。

  隨著新農合覆蓋面擴大和財政補助標準大幅度提高,農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也普遍提高。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全國合作醫療基金支出總額為135.38億元,累計受益1.67億人次。

  天山南北書聲朗

  ——新疆財政因地制宜支持教育事業

  □ 本報記者 楊曉程 通訊員 盧芳 張延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彎海川說:“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新疆對教育投入更需要‘因地制宜’,使教育‘可持續發展’。”

  鄉村教師“勸學”歷史一去不復返

  冬日的陽光普照在銀妝素裹的天山山脈,雄壯的雪山折射出美麗的光芒灑在我們將要到達的小學——吉木薩爾縣新地鄉中心小學。走進校園,迎接我們的是新地鄉中心小學的校長張霄飛,他指著校門內左側的“煤山”對我們說:“今年的煤早就備足啦,不能讓孩子們上課受凍啊!”新地鄉是一個半農業半牧業鄉,是吉木薩爾縣最偏遠、最落后的鄉鎮。圍坐在張校長辦公室暖暖的火爐旁,張校長感慨地說:“現在縣里給學校的經費保障的好,學校運轉正常,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如今,我們實現了入學率100%,過去老師每年家訪‘勸學’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據了解,全校216名學生,學雜費、課本費全免,一半學生寄宿學校,其中三分之二都能享受每年500元的生活費補助。

  五年級哈薩克族男生依瑪木·夏飛赫來自牧區,他說自己寄宿在學校,每月有50元的生活費補助。家里每月只需給他20-30元伙食費,除此之外上學就不用掏什么錢了。同班的女孩阿孜依帕說:“我是家里最小的,上學不用交錢為家里減輕了負擔,我要好好學習,以后當醫生。”

  “民漢兼通”是提高民族地區教育水平關鍵

  蒙古族老師岱蘭到三臺鎮中學已經有20多年了,以前是蒙語歷史老師。現在的他,已經可以用流利的漢語教初中二年級的歷史課了。他說,是近年來自治區大力推行的“雙語”教師培訓工程,讓他在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教學相長”。他深刻體會到,對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大力推行“雙語”教學,培養“民漢兼通”型的人才是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水平的關鍵。

  同樣得益于此的還有哈薩克族教師熱哈提汗,他說:“參加了自治區級的‘雙語’教師培訓班后,我的漢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可以用漢語上數學課,而且培訓期間不但不用掏食宿費,每個月還有80元補助。”

  發展縣域經濟職教“大有可為”

  吉木薩爾,這個地處準葛爾盆地南緣的小縣,旅游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該縣的主導產業。縣教育局局長許生有說:“發展要依靠人才,可本地許多優秀的人才外流了,外來的人才又不一定留得住。辦職業教育是一條‘大有可為’的出路。”依托縣域經濟發展特色,該縣成職教中心設置旅游、煤電煤化工等特色專業,培養自己的人才,縣成職教中心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

  財力再緊也不能“短”教育的錢

  “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新疆對教育投入更需要‘因地制宜’,使教育‘可持續發展’,財力再緊也不能‘短’教育的錢。”新疆財政廳廳長彎海川說,2007年新疆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保障工作呈現出幾大“亮點”:一是穩定了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自治區財政及時撥付資金75635.7萬元,專項用于全疆15個地(州、市)的86個縣(市)239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免除學雜費、對228萬名學生進行免費教科書補助、對16萬名貧困寄宿生生活費進行補助、32個縣的中小學進行校舍維修改造以及提高5650所農村中小學的公用經費保證水平;二是2007年大幅增加了“雙語”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撥付資金13685萬元,支持全區中小學雙語教師培訓和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工作;設立職業教育專項基金,安排高于去年近6.6倍的專項資金9000萬元;三是積極組織化解“普九”欠債工作。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計劃用四年的時間(2006年-2009年)化解現有債務,2007年已安排6600萬元;四是及時、足額保證了內地新疆高中班、區內初中班經常性費用。2007年,自治區財政共撥付內地高中班3958萬元,是歷年來投入資金最多的,撥付區內初中班7495萬元,較好地保證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

  陜西財政解民之所難

  □ 本報記者 薛建剛

  陜西省財政廳廳長劉維隆說:“財政就是要解民之所難,為民辦實事。”

  2007年,陜西財政投入125.1億元,著力解決各類民生難題。陜西省財政廳廳長劉維隆對記者說:“財政就是要解民之所難,為民辦實事。”

  今年以來,該省財政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落實資金27.1億元,重點解決增加職工和離退休人員取暖費、增加省屬企業離休人員生活補助、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對在鄉復員軍人實施醫療救助、給農村參加過作戰的退役人員發放生活困難補助、失地農民參加低保等關乎社會穩定的“十個突出問題”,共惠及19萬省級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以及188萬社會保障對象。

  在廣大農村地區,上學、看病、飲水、行路、聽廣播看電視以及對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依然存在許多困難。為此,該省籌集資金70億元,重點支持解決“農村六難”問題。其中撥付資金11.62億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政策,提高貧困縣農村中小學免雜費補助標準,惠及全省農村504萬中小學生,并在西部率先通過了國家“兩基”驗收;新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61個,覆蓋全省104個縣(區)2754.8萬農業人口,提前3年實現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統籌各類資金7.83億元解決農村飲水難問題,建設項目涉及2709處,累計受益群眾120萬人;投入資金30.4億元,支持通村公路、通鄉油路、通達工程建設;籌集資金2000萬元,加大對陜南山區“便民橋”的投入,共建成“便民橋”531座,緩解了陜南山區過河難問題;推進了省級廣播電視節目的無線覆蓋工作和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作,支持“兩館一站一室”建設,提升基層文化服務功能;統籌各類資金1.73億元,建成農村沼氣池近15萬口。

  同時,該省還投入資金28億元,支持解決“民生十件實事”。這十件實事包括: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截至10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27.8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43萬人,其中安置就業困難人員4.4萬人;解決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問題,安排資金7000萬元,用于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水平、供養機構設備購置及人員培訓;擴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面,籌集3.3億元,按年人均不低于25元的補差水平,將人年均純收入低于693元的農村206萬貧困人口納入保障范圍,較年初確定的保障人數增加了126萬人;支持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三級網絡建設,完成455所鄉鎮衛生院、5700個村衛生室基本醫療設備配備;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補助政策,對自愿放棄二胎生育的家庭和農村獨女戶給予獎勵,對農村獨生子女傷殘家庭給予補助,將農村計劃生育夫婦及其0-18周歲子女免費納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范圍;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新增城市醫療救助試點縣37個,使全省77.7萬人次得到農村醫療救助,并資助70.3萬名農村五保對象、低保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給予補助,為社區群眾免費提供健康查體和醫療咨詢;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和養老保險,擬定政策從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提取保障資金;重點資助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完善高等教育階段國家助學貸款辦法,試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辦法,建立獎學金、助學金、信用貸款等多種形式的貧困生資助體系,落實資金5.82億元,惠及60.2萬名困難學生,并對2.87萬名高中貧困生給予每生每年800元資助;針對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會同有關部門摸清了全省

廉租房建設的總體情況,測算提出了今后幾年的工作任務和階段性目標,草擬了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和補助資金實施辦法。

  公共財政支持教育責無旁貸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玉明訪談錄

  □ 本報記者 史生榮 宋亮

  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玉明說:“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支持責無旁貸。2007年,自治區繼續加大農村牧區義務教育投入,全區投入農村牧區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經費12.53億元。”

  記者:請您談一談2007年自治區財政為實現“兩基”達標都做出了哪些積極努力?

  王廳長:2007年,自治區本級年初財政預算安排教育經費13.8億元,增長28.9%,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增速10.9個百分點。年終,自治區本級財政又從超收收入中追加3.9億元教育經費。同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區先后實施了一期和二期義教工程、一期和二期危改工程、寄宿制學校

建設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等,共計投入資金37.28億元,使我區的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為“兩基”達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王廳長,您剛提到有關改善自治區中小學辦學條件落后情況,可以詳細談談都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嗎?

  王廳長:多年來,自治區各級財政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牧區,努力改善農村牧區中小學辦學條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實施“一期義教工程”,共投入資金8.18億元。新改擴建校舍142.85萬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109.53萬件(套)。實施“二期義教工程”,共投入資金6.24億元。新改擴建校舍82.71萬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3434件(套),購置圖書125.98萬冊。二是實施“一期危房改造工程”,工程共投資3.47億元。實施“二期危房改造工程”,工程總投資8.36億元,改造D級危房134.5萬平方米。三是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共投入資金7.44億元。新改擴建校舍93.12萬平方米,購置圖書53.31萬冊。四是實施“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記者:實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后,2007年解決了哪些問題?投入情況如何?

  王廳長:2007年,自治區進一步深化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繼續加大農村牧區義務教育投入,全區投入農村牧區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經費12.53億元,較上年增加3.63億元。今年自治區本級財政新增保障經費3.01億元,全部用于資助學生,其中安排6436萬元用于提高農村牧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貧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補助費標準;安排6084萬元將自治區規定必設課程的教科書列入免費教科書范圍,實現了教科書全部免費的目標;安排11011萬元用于今年秋季對城市學生實行“兩免”,至此,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行了“兩免”;安排6398萬元提高蒙語授課寄宿生伙食費、住宿費補助標準。實行“兩免”政策,城鎮小學生生均減免247.5元、初中生生均減免391元,農村牧區小學生均減免217.5元、初中生生均減免361元。

  記者:王廳長,您能不能簡要回顧今年自治區財政支持教育事業有哪些主要工作?以后將會有什么重大的舉措?

  王廳長:今年,自治區把教育問題列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重點解決農村牧區中小學生住宿難問題,適當提高47.8萬名寄宿制貧困初中生、小學生補助標準;擴大免費教科書發放范圍;在自治區60周年大慶前,將2001年以前陳欠的中小學教師國標工資全部償清;繼續做好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助學工作,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學生的助學金補助標準,擴大發放范圍;積極推動國家助學貸款新政的落實,確保每個大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在繼續開展學籍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同時,擴大生源地財政貼息貸款的覆蓋面,將盟市所屬高校也納入助學貸款范圍。以上工作有的已經落實,有的正在落實之中。另外,全區計劃用2年時間(2007—2008年)完成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債務化解工作,今年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6億元化解債務資金,同時要求各盟(市)按照債務余額的10%安排償債資金。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從2007年開始連續五年對自治區直屬高等院校銀行貸款進行貼息補助,2007年財政安排了9800萬元。

  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支持責無旁貸。今后,我們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注重向農村牧區傾斜、向困難學生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真正使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上得起學,讀得了書。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