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土部詳解天價地現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7:46 新京報
近期,全國各地屢見“天價地”現象,上海等地公開競拍住宅用地時,出現樓面地價高于周邊房價的“天價地”。相關消息公布后,在社會上激起了波瀾,讓社會大眾進一步擔心未來房價的走勢。 近日,國土資源部有關方面人士發表評論詳解了“天價地”現象,認為“天價地”為個別現象,但背后隱藏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保障性住房用地絕不會“天價” 天價地現象出現后,市場上有人擔心,地價已超出常理。有人對國有土地公開供應制度和供應力度提出質疑,認為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價飆升”。甚至有人說,“招拍掛已然成為資本大鱷們的游戲。” 從全國土地市場動態監測數據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用地供應量呈增加態勢,同比增加了29%,其中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增幅分別達到了38.2%和47.6%,占住宅用地總量比例正在逐步提高。從重點城市看,呼和浩特、青島、深圳、北京、鄭州、天津、上海、沈陽等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都超過了70%。 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因其供地計劃單列,土地成本和價格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在供地方式上,對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始終堅持的是劃撥用地,其價格不受市場影響,更不會出現“天價地”。北京市經濟適用住房用地供應三年邁出三大步,2005年200公頃,2006年300公頃,2007年的經濟適用房及廉租房用地220公頃,“限套型、限價格”的普通商品房用地180公頃。上海市收儲廉租房源工作已經啟動,今年年底前收儲面積達50萬平方米。 天價地具有偶然性 很多市場人士稱是招拍掛制度的實行,導致了天價地的出讓。 對此觀點,有關市場人士表示,表面看,“天價地”和“價高者得”的土地招拍掛出讓規則存在某種關聯。實際上,與“天價地”同樣會出現的,是并不罕見的土地出讓流拍現象。12月6日,廣州市拍賣12宗土地,兩宗因無人報價而流拍,5宗地塊以底價成交。此前的上海、杭州等地,也有事先被廣泛看好的土地卻最終流拍。目前在幾個熱點城市出現了幾宗“天價地”,絲毫不意味著,招拍掛制度在經營性土地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將會動搖。 國土部有關人士介紹說,從2002年起實施的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在我國近年來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對于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土地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2001年,我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土地面積僅0.66萬公頃,成交價492億元;5年后的2006年,我國招拍掛出讓土地面積6.6萬公頃,成交價為5492億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了9倍和10.2倍。 土地招拍掛不僅可以顯示國有土地應有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拿地的程序公開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公開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為更加規范市場有序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同時,經營性土地公開出讓的巨額收益,也為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開辟了資金渠道。《國務院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資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各地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適當提高比例。這一規定得到了各地響應。廣東省提出,各地必須至少將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專款專用”于廉租房保障支出。 “天價地”源自非理性 國土部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少數城市幾宗“天價地”,是由部分開發企業對房價過高城市房地產市場非理性預期引致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住房的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包括地價在內的成本決定的。地價作為房價的重要構成部分,對房價有影響,但不是主導性、決定性的。 2006年對13個重點城市251個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調查表明,房價中地價約占20%~40%。但開發利潤普遍在10%以上,中高檔商品房則達到30%~40%以上。2007年上半年,北京等8個重點城市的房價均比2006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而地價占房價的比重卻有下降。北京市2003年至2006年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115宗土地的地上在售商品房項目,售價越高,地價占房價比重越低。在房地產市場需求較旺的條件下,如果只是通過行政手段壓低地價一般只會導致開發商利潤增加,難以達到降低房價的目的。 由于房地產市場是區域性市場,一定區域內可供開發的土地,尤其是區位條件較好的土地是稀缺性資源,呈逐步減少趨勢。開發企業基于該地區(地段)土地供應總量減少、房地產和土地價格還會繼續上漲的預期,愿意支付拿地的高成本,就造成了所謂“天價地”的出現。肯定地說,“天價地”并非普遍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新情況是,“天價地”與 本報記者 肖賓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