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陰林農待解銷售困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3:53 江南時報
本報記者 艾竹軒 7年前為響應政府號召,包全初成了江陰文林地區首個吃種林螃蟹的農民,轉眼7年過去了,老包投入了近百萬元,種植了200多畝的香樟苗木卻沒有銷路。江陰市近年綠化規模不斷擴大,市樹香樟在綠化上超過千萬株。可老包卻很納悶,為什么自己作為江陰最大的私人香樟種植戶,卻沒有一棵苗木栽在江陰市的綠化帶上呢?同在祝塘鎮上的20余戶林農也一直在奔走疾呼,希望政府能為其解決銷路。江南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江陰市有關部門對此說法不一,而無錫市一林業官員則發出警示,現在香樟苗木已是超量發展。種植香樟本是農民自愿,政府鼓勵,那銷路不暢,政府、農民到底誰是誰非呢? 城市綠化沒本地林農啥事 2000年10月,江陰市文林鎮(后撤銷,合并至祝塘鎮),時任文林鎮書記的胡國興和農業副鎮長殷進德經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帶領農民進行產業調整,這一年,國家已開始鼓勵發展成多種養殖,以提高農民收益。胡、殷兩人認為應該找個產業調整的致富帶頭人,這樣其他村民才好接受。 帶頭人并不難選,他們不由得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包全初。1983年,老包還在部隊的時候就搞過綠化,轉業后,他在自家拿出了2畝田地一直在種花卉、盆景和經濟苗木。胡、殷兩人的想法與老包一拍即合,此時的老包在鎮領導和政府的鼓勵下,便開始選擇項目,準備大干一場。 香樟此時出現在老包的視野中,他認為香樟是常綠喬木,樹型好,適合城市綠化要求,而且當時江陰市已開始大規模城市綠化,需要大量香樟樹苗,老包心想這個商機不能錯過。于是,在2001年其便一口氣拿下60畝地,一次性種植了20萬株香樟樹苗。 鄉親們看著老包的苗木林一天天長大,但直到2003年,才有14戶農民也跟著種植香樟樹。而到今年10月初,江陰市在接受“國家園林城市”資格驗收時,香樟苗林已從林場擴展到山觀、周莊、華士等沿山鄉鎮,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新苗出床,在江陰地區可謂遍地開花,由于競爭激烈,苗木價錢也一降再降。 受此影響,老包和同鎮的近30戶苗農沒有隨城市綠化的開始而致富。老包告訴記者,現在,有一半的苗農種植香樟有四五年了,可一棵樹也沒賣出去。好像城市的大規模綠化根本沒有咱本地林農啥事。與此同時,很多綠化工程反倒都選擇浙江等地的苗木。老包談到此便很痛心,他對記者說,“外地苗木挖出來要經過長途運輸,風吹雨淋,成活率很低,而自己的苗木從地里挖出來到江陰市的工地上只要不到2個小時,成活率高,成本又低。可自己作為江陰最大的私人香樟種植戶,卻沒有一棵苗木栽在江陰市的綠化帶上。”祝塘鎮農業副鎮長邱瑞中也對記者表示,香樟銷售難的問題,不僅是在祝塘,其他的許多鄉鎮也有同樣的問題。 老包告訴記者,自己和其他農戶都是普通苗農,與綠化公司沒什么接觸。但很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幫助苗農們與綠化公司牽線搭橋,幫助推銷苗木。他不想看到本地苗農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苗木賣不出去都枯死在地里,而綠化公司又大量采購外地成活率不高的苗木來進行城市綠化。祝塘鎮20多戶林農早已聯名疾呼,希望政府部門能出面解決這一問題。 “這些苗木就是自己的親孩子。”老包很愛自己的苗木,但他也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本分的老農民,種好樹,耕好田就是自己應該做的。可現在光會養殖,不懂銷售也不行。由于找不到銷路,眼看著自己林地里的苗木越來越密,苗木見不到陽光,在逐漸枯死,他的心里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老包曾打過書面報告到鎮里,要求免費為鎮上種植行道樹,一來減輕政府負擔,二來可以緩解苗木過密的問題。但這一想法最終沒被采納。也曾經有綠化公司要先挖走老包的樹苗,最后付錢,雖然老包心里感覺不踏實,但想著只要有人能把自己地里的樹苗搬走些,也就勉強同意了。但果不其然,這家公司至今沒付一分錢。老包說到這些,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苦笑。 今年,老包從報紙上看到江陰市有關部門要再擴大林地4萬畝,很多農民都在打算投入資金種植苗木。老包眼里看著綠化越來越好,作為一個老江陰人,也感到自豪。可每當他一回到自己的林地上,心里想著報上的新聞,又久久佇立,心里說不出是啥滋味。 哪種香樟才是綠化所需 包全初遇到的問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政府當初有承諾,還是林農過多種樹導致銷售滯后呢?11月14日記者來到江陰市園林旅游管理局,采訪到分管綠化建設的蔡云主任,他告訴記者,政府部門也有本難念的經。祝塘鎮一些林農的困難他并非不知道,但城市綠化也有許多要求,如落葉樹和常綠樹比例一般為7:3,而現在江陰市則是3:7,比例不很合理,所以現在要加大落葉樹在城市綠化方面的種植面積。香樟樹雖然樹型好,但大量種植卻會遮擋道路陽光,尤其是南北方向道路不適宜大量種植香樟。在綠化建設中,肯定是以本地苗木為主。由于香樟容易成活,所以現在很多農民都在種植,因此,他建議農林部門應該幫助農民調整苗圃的品種結構,不要一窩蜂都種植同一樹種。蔡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目前江陰市對香樟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江陰新福地景觀園藝公司的郭建華經理卻告訴記者,香樟在城市綠化中的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8厘米左右的樹苗。但由于種植戶太多,現在價格肯定提不上去了。記者在2005年6月17日江陰一報紙上的有關報道中發現,“有人估計,江陰全市香樟樹的總數,超過了一千萬株,人均十株左右,它成了綠化家族中最龐大的一支隊伍”等字樣。 無錫市農林局林特產指導站的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以前城市綠化中將近70%樹苗采購的是香樟,但作為景觀綠化,對樹苗本身的要求也較高,現在常說的“8厘米”,是指距地面1米處,樹苗的胸徑尺寸為8厘米。這種大樹苗的銷路應該不錯,價格也還可以。 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院長王浩教授也認為香樟目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但如果滯銷,可能由于兩種原因,一是苗木質量有問題,二是農民銷售信息不暢。 記者了解到,在包全初的林地里,目前以8至10厘米的香樟樹為主。老包告訴記者,2004年江陰市“8路工程”共使用200多萬株香樟樹,當時,也有幾家綠化公司的老板來看自己的樹苗,他們都認為質量不錯,而且價格適中,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老包說自己只是個農民,根本不懂得怎么和這些客戶打交道。 記者也就老包要免費為鎮上道路植樹的情況采訪了祝塘鎮分管農業副鎮長邱瑞中,他明確告訴記者,沒有聽說過鎮上有任何一位農民提出過為政府免費種樹的想法。他也向記者解釋,鎮一級道路綠化歸市里統一招標,他們決定不了。無錫市農林局林特產指導站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鎮一級道路綠化屬于鎮政府管理。 植樹七年拿到600元補助 老包雖然是普通農民,但也經常關注新聞。在老包家客廳中的方桌上,記者看到厚厚一疊當地的報紙。他告訴記者,報紙上總說農民種苗木有補助,可自己種了七年苗木,現在有200多畝地,幾十萬株苗木,可從鎮上拿到手的補助只有600元錢。 老包提到的這600元補助,還是分成兩筆支付的。第一筆只有100元,是2001年底,鎮上通知老包去拿種林補助,當他興沖沖來到鎮政府時,卻只拿到了一張100元的紙幣。老包當時心里想這種地還是要靠自己,不能成天想著依賴政府補助。2002年底,老包又接到鎮政府領補助的通知,他這次沒有太興奮,可補助拿到的卻比第一次多,是500元錢。后來就再也沒有人來通知領補助了。 2004年5月,在無錫市農林局組織的農民培訓上,老包親耳聽到當時無錫市農林局副局長告訴農民,種經濟林、生態林的補助是每年每畝300元。他還告訴記者,今年自然災害比較多,臺風和7月初的大水都讓當地農民損失不少,可是到現在也沒有拿到一分錢的賠償。 記者在11月14日來到祝塘鎮農業服務中心,該中心主任張建秋告訴記者,林農的補助是從2005年才正式開始的,江陰市規定當年連片經濟林超過50畝的農戶,每年每畝補貼60元,而祝塘鎮當年并沒有這筆補貼。2006年,江陰市規定當年連片經濟林超過30畝的農戶,每年每畝補貼300元,而祝塘鎮當年的補貼是每畝120元。至于農民受自然災害的賠償,鄉鎮里每年都及時上報統計數字的,但江陰市農林局每年都沒有給下面任何說法。 記者隨即采訪到副鎮長邱瑞中,他則告訴記者,按照江陰市規定,2006年,當年連片經濟林超過30畝的農戶,祝塘鎮肯定給農民每年每畝補貼300元。但他也同時向記者透露,江陰市政府只給補貼了其中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鎮政府的財政出的。而且今冬明春江陰市又將取消補貼,改為以獎代補,總共撥出資金1000萬元,城市200萬元,農村分到800萬元。 關于受災賠償,他告訴記者,今年祝塘鎮大水期間受災的稻田面積為4400畝,但今年實行農業保險,受災數字已經報給保險公司了,但是何時賠償、賠償多少,誰也不清楚。至于林農的損失,今年并未包括在農業險范圍內。 記者當日又趕往江陰市農林局等部門,該市林業站有關人士告訴記者,2006年,江陰市補貼林農的標準為,當年連片經濟林超過30畝的農戶,每年每畝補貼300元。 做好市場預測很有必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從1956年江陰林場到浙江富陽采集了五斤八兩香樟種子后,從此江陰人與香樟樹結下了不解之緣。1993年,在評選江陰市樹時,當地人幾乎毫無爭議地把選票投向了香樟。但包全初每天看著自己銷路不暢的香樟林,心里卻悶悶不樂。 種植香樟本是農民自愿,政府鼓勵,那銷路不暢,又與政府有何干系呢? 無錫市林業局林特產指導站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世紀末,在保證基本農田規模和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國家倡導,并由基層政府部門對農民進行適當的產業結構調整。政府當時也確實大力鼓勵農民種植經濟苗木、果樹等,但實事求是地講,當時種果樹的農民確實賺了不少錢,而種單一樹種的農民,收益都很差。有經濟頭腦和關系的林農現在還好些,一般的林農應該是虧本的,尤其是2003年后開始種植香樟樹的農民。 他分析有幾種原因造成此滯銷問題,首先是農民信息不暢,與綠化公司缺乏聯系,在無錫地區,林業經紀人還比較缺乏,不如武進、常熟地區多,但在目前的苗木銷售中,只有苗木基地加銷售公司的模式才有出路,而江陰市的大多農民還沒有形成銷售組織,還是以家庭為單位,關系松散,整體實力較弱;其次,目前的香樟滯銷,是適應性調整帶來的陣痛。江蘇苗木經濟發展偏晚,鄰省浙江則起步較早。浙江林農趕在上世紀末,城市大規模綠化前就開始種植香樟等苗木,現在香樟林規模應超過100萬畝,而且浙江林農的種植技術遠高于江蘇。在浙江,香樟樹在使用進口復合肥和高密度種植的情況下,甚至在一年內就能達到使用標準。由于市場經濟是無情的,所以低價的浙江香樟大量并且長期占據江蘇市場。綠化公司在采購苗木過程中,政府之手無法強加干預,價格決定了一切;還有就是現在租地造林的農民損失較大,由于地價租金近年不斷上漲,加上化肥、農藥、人工成本增長迅速,而苗木價格不升反降,所以這部分租戶經濟壓力十分巨大;最后,綠化市場只有這么大的規模,而市場經濟運作中,政府無力插手。 但王浩教授卻有著與之截然相反的看法,他認為,政府鼓勵和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和種植品種,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應該在此之前做好詳盡的市場預測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并由有關部門對農民做技術和市場指導。這一工作也更需要基層政府來實施。但他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在全國范圍內豐產不豐收,政府鼓勵種的養的,與市場嚴重脫鉤的現象時有發生,而且這一問題還很嚴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