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富管理雙面鏡:賣者有責 買者自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2日 18:22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報道 本報記者 吳雨珊 趙萍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近兩年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增長,擁有百萬級資產的富裕人群正成幾何數增長,金融機構正迎接著一個越來越巨大的市場。 面對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內金融機構應如何提高創新和服務水平,通過精耕細作做大做深市場?面對來自國內外市場的種種風險,金融機構又該如何把握市場發展的變化與趨勢,尋求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和合理化?我們應在資本、管理、產品等方面做好哪些準備,迎接挑戰? ·主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 平 21世紀經濟報道高級記者吳雨珊 ·對話嘉賓· 中國金融學會秘書長唐 旭 東亞銀行(中國區)副行長林志民 光大銀行財富管理中心主任張旭陽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部副總經理袁丹旭 中外資銀行財富管理差距 吳雨珊:大家好!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對話,討論財富管理的創新與發展,有利于銀行提高管理水平,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對我們在座的來賓而言,則需要了解怎樣管理手中的資產,才能讓我們財富增值的速度跑過CPI,F在有請另一位主持人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先生。 連平: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對中外資銀行來說都是一塊非常美味的蛋糕,不僅規模很大,而且還在不斷地增長。所以各家銀行都緊盯住這個蛋糕,使出渾身的解數想獲取更多的利潤和機會。我想請唐秘書長說說,中外資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究竟有哪些差距? 唐旭:國外銀行對理財業務的重視程度比我們高,因為我們這幾年才有財富,然后才有理財。我跟各位銀行的主管想法不一樣,我是想怎么保護這個蛋糕,把這個市場長期、穩定、快速地維持下去,少一點彎路。所以,我倡導大家要注意理財當中的道德風險、誠信原則和透明度原則。 林志民:作為外資銀行的人,其實我很嫉妒中資銀行,因為他有很多客戶。外資銀行做財富管理已經20多年了,國內才剛起步,但中資銀行用3年跑了國外10年的路。現在外資銀行剛剛改制,所以真正發展財富管理業務還是明年以后了。 其實有的中資銀行在這方面也做得很好,招商銀行的一卡通、金葵花理財都是國內的標桿,我們也在向招行學習。五大銀行的客戶資源非常豐富,在各個城市有廣泛的網點,如果在這方面下功夫的話,未來發展會非常好的。 袁丹旭:財富管理的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高,客戶經理數量不夠,素質不高。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分為兩個層次去提高:一是素質提高,把他們送到新加坡、香港進行培訓;一是資質提高,銀行統一出錢上他們參加專業資格考試等。第二個是監管水平問題。我覺得監管者本身對專業化的了解程度不夠。比如5月份我在深圳跟一個基金公司合作發了一個FOF的產品,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兩個星期后,我接到當地銀監局叫停的電話,說不可以發私募基金。我只好跟他解釋了一番,說這不是私募基金。 張旭陽:我覺得外資銀行有兩個優勢,一是品牌優勢,二是細節優勢。中資銀行沒有人享受過私人銀行的服務,都是從空白做起。舉個例子,一個高級客戶經理跟客戶談話的時候,電話響了,這個時候怎么辦?有人會跟客戶說抱歉,先接一下,但國外會馬上把電話掐斷了。 國外為什么做得那么好?因為他們有100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當然我們可以經過培訓來達到。私人銀行的行為模式、運作流程、產品種類、盈利模式以及考核激勵機制跟零售業務是不同的,需要我們慢慢積累。 提高理財產品透明度 吳雨珊:一位聽眾提了一個問題,剛才唐秘書長談到目前理財產品透明度不夠,請問各位嘉賓,在提升理財產品的透明度方面有什么具體的措施和手段? 張旭陽:這個是私募產品,披露程度不像公募產品這么透明和規范,但信息披露水平在不斷提高,F在光大銀行的每個產品信息包括當期收益都會在網上公布,產品說明書也非常詳細,產品結構、特點等都進行了公示,也會向客戶解釋為什么這個產品收益好、為什么這個產品收益差。 袁丹旭:有時候產品說明書說得非常詳細,只是客戶經理在銷售時宣傳得不夠。另一方面,客戶有時沒有耐心把產品說明書讀完,可能只讀了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對風險那一面沒有讀到。所以我們現在要求客戶經理要全面宣傳,把產品說明書從頭到尾說完了,不能讓客戶受到誤導。 唐旭:這很正常。有些產品說明書我們專業人士讀都有一定的困難,你讓大眾去讀確實是有點強人所難,F在金融產品市場越來越復雜,比如說大家最近追捧得厲害的QDII,其實它的風險是比較大的,因為大家不太容易了解國外市場,有可能產生很大的損失。投資者購買產品的時候,要好好想一想。 林志民:唐秘書長說得很對,我們去投資海外,首先要問自己對海外市場了解多少,因為股票不是買了就一定往上升的。海外投資就像是隔山買牛,要注意風險。我建議不要直接去參與股票投資,可以用基金的方式參與,因為基金公司可以幫你分散一些風險,也不要盲目地認為這些機構一定會在很短時間內幫你發財。 如何把握市場風險? 連平:現在股市波動比較大,房產市場變化也非常大,QDII表現也不是很好,投資者非常郁悶。在現在這個市場中,應該怎樣把握和控制風險? 張旭陽:老百姓對于投資海外市場有一種盲目的狂熱,但QDII跌破發行價并不是說明產品設計有問題,它是股票型基金,市場難免會有波動。其實投資者應該認識到,理財要長期投資,要做資產配置。銀行需要靈活的資產配置來把握建倉的時機,但投資者的短期行為很強,這種情況下,銀行需要QDII產品實行長期投資。 袁丹旭:我們盡量引導客戶在購買產品時進行資產配置,不全買一只產品或同類型產品。比如QDII只在你整個資產里面占10%或20%的話,即使發生波動,也可以做一些抵消。 吳雨珊:現在銀行財富管理服務手段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有些銀行將財富管理僅作為推銷理財產品的一種渠道,要把財富管理真正升級到"服務客戶"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林志民:"財富管理"的概念在中國還比較稚嫩,還要長時間的發展。國內實行分業經營,但要真正做到財富管理,需要把幾樣投資工具整合到一起。外資銀行從今年開始可以做零售業務了,先做最簡單的理財產品,然后再加保險、基金、債券甚至證券產品進去。 唐旭:現在銀行競爭非常激烈,要完全排除同質化還是比較困難的。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對理財人員進行高強度的培訓,強調專業化、職業化。第二是在產品設計上分兩類:一類針對大眾的產品要盡量簡單,讓大眾容易明白和接受;另一類是針對高端客戶以及公司理財設計的比較復雜的產品,可以通過深入討論研究對方的需求。 袁丹旭:同質化的問題是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市場環境造成同質化,因為現在很多東西是不能做的,另外就是我們本身還要提高專業水準。 張旭陽:其實在我看來,中國銀監會是對銀行創新最寬容的一個監管機構,現在我們的投資方向、范圍都不能跟2004年同日而語。那么,一個高端客戶為什么到這家而非那家銀行來做財富管理業務?我認為在于三個方面:第一,讓客戶對你的產品有信心,這個需要你在業務模式、產品模式上有突破;第二,讓客戶對你的客戶經理、團隊有信心,這個需要你提高專業技術;第三是對平臺產生信賴。 誰來承擔投資損失? 吳雨珊:當銀行向個人提供財富管理服務時,如果出現損失,損失由誰承擔?如果僅由客戶承擔,那是否意味著客戶把資產交給銀行管理時,風險完全自負? 袁丹旭:根據產品說明書,從法律上來說客戶完全自負(投資損失),但從道義上來說,銀行是有責任的。銀行分兩個環節來負責:第一在研發產品時,考慮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盡量不讓它虧損;第二是萬一出現了虧損,銀行可以根據情況賠償一定的損失,當然不是一虧損銀行就賠償。我們一般不說賠償說補償,因為有過錯才賠償,補償是因為同情才給的補助。這個賠償不是法律上的,完全是道義上,從感情上慰藉客戶,不讓客戶流失。 吳雨珊:當客戶損失到什么程度的時候,銀行會給予一個補償? 袁丹旭:舉一個例子,2006年我們跟券商合作發了一個債券型的基金產品,后來由于市場改變跌破了面值。當時我在河南考察,有一個老頭帶著兩個小孩兒鬧事,說你們銀行要賠償我的虧損。協商之后,我們就拿出一些錢對個別態度極其激烈的客戶做一定程度的安撫。 張旭陽:客戶是銀行最寶貴的資源,我不太同意袁先生的一些見解?蛻舳际且粯拥,不能因為老人家帶著小孩兒鬧就賠給他。那別的客戶怎么辦?我覺得銀監會的說法比較好,就是買者自負,賣者有責。所謂的賣者有責,一是銀行要把產品介紹清楚,二是把產品向合適的渠道去推。如果客戶有確鑿證據的話,他是可以拿到賠償的。 銀行作為財富管理商,不可能只提供保本的財富管理,如果我們都向客戶賠償的話,很難完成業務轉型。所以還是應從買者自負和賣者有責兩個方面去看。 唐旭:出現損失的時候,我們利用同情心去做一些事情,也按照規則辦事,這兩個可以結合起來。銀行在做理財的時候一定要盡責,你沒有盡責肯定要賠償。如果你盡責了,可以不用承擔。所以被理財者一定要有風險意識,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