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正毅資本魔方揭謎:電解銅生意4年占用82億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1日 01:0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陳歡 陳小瑩 11月30日,“二進宮”的前“上海首富”,農凱集團董事長周正毅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接受宣判。這次,他沒有4年前那么走運,被以虛開增值稅發票罪等五項罪名數罪并罰,判處有期徒刑16年。而2004年,他僅被判刑3年。 當天上午9∶30宣判。周被控五項罪名全部成立,其中因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判10年,個人行賄判3年,挪用資金判6年;而單位行賄、對企業人員行賄兩項,免于對其個人處罰;數罪并罰共執行有期徒刑16年。其中335萬元罰金是針對單位行賄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兩項。 周正毅本人尚未表態是否上訴,但他的辯護律師在庭審中堅持認為,虛開增值稅發票罪和挪用資金罪不能成立。 虛開增值稅發票是5項罪名中獲刑最重的一項,“貢獻”了16年刑期中的10年。根據刑法205條規定,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最高刑可達無期。 因此,在庭審中,針對此項罪名是否成立,控辯雙方展開激烈交鋒,3天半的開庭中,針對該罪名的法庭質證和辯論就占了1天。 事實上,利用電解銅買賣進行關聯交易,虛開增值稅發票,獲得巨額貼現,正是支撐周正毅資本大廈的最重要的支柱。檢察官在起訴書中指控周和他旗下的農凱集團在1999年到2003年期間,“涉及貼現而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0.84萬余份,向銀行貼現84.22億余元,扣除貼現利息1.91億余元,實際貼現款82.3億余元。” 正是這80多億,轉動了昔日“上海首富”的資本魔方。 查辦一波三折 周正毅案的查辦一波三折,充滿戲劇性。 2003年6月,周正毅因受中銀劉金寶案牽連第一次接受調查。而此時,他在上海灘上已是麻煩纏身。他所接手的涉及1萬多戶家庭的靜安區石門二路“東八塊”舊城改造項目遭遇當地居民抗議,糾紛不斷。 2004年6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周正毅以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以虛報注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三年。 2006年5月,周正毅刑滿出獄后,很快又因香港上市公司上海地產買殼案,被香港廉政公署二度通緝。 僅僅3個月后,2006年8月16日,上海市司法局開始調查周正毅在獄中受到他的管教員俞金寶特殊照顧,以致在獄中居然可以主持公司董事會一事,上海市檢察院很快介入此案。 這時的上海正在經歷社保案風暴。8月份,中央初查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案。9月25日,陳良宇因嚴重違紀被立案調查。正是從這時起,周案偵查提速,案件所牽連的上海監獄系統有多人先后被調查。 周案和其他社保系列案件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后者由中紀委查辦,而周案主要由上海市檢察院查辦。 到了2006年12月份,調查重點由周正毅的獄中行賄轉為調查虛開增值稅發票。復興明方會計師事務所和上海市國稅局在此時受上海市檢察院委托,開始調查農凱集團和關聯公司的賬目,鎖定電解銅交易中的疑點。 行賄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在量刑上有極大區別,根據我國刑法,行賄一般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有在國家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最高可達無期。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個人犯罪最高可判死刑。 2007年4月,調查取得突破。復興明方會計師事務所和國稅局同時出具檢查報告,對電解銅交易是否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做出結論。 隨后,上海市檢察院將基本調查完畢的案件交上海市第二檢察分院起訴,二分檢在4月8日出具第一份起訴意見書。 2007年10月23日至26日,周正毅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資本魔方揭謎 在2001年以身家5.5億元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后,周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發家史—— 1961年,出生于上海楊浦區,家境貧困,只有小學文化,17歲時,即離家打工,第一份工是在街道工廠做會計,月薪30多元。 1978年到1988年,周和妻子毛玉萍分赴香港和日本打工。1989年,周返回上海,開設美通飯店,并經營桑拿和卡拉OK。 1994年,周夫婦合力開設“阿毛燉品”。這被周稱為自己發家史上的“第一桶金”。他自稱這家飯店當時每年可帶來1000萬元的利潤。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阿毛燉品其實不賺錢還虧本。周旗下有大量的公司,每天都有許多飯局。周要求公司應酬必須在阿毛燉品,無需付賬只需簽單,這樣通過集中采購降低成本。“當年,上海銀行界的人很多都來吃過。” 1995年,周正毅開始涉足資本市場,購買國企職工股獲利數億。隨后,他先后涉足香港股市和上海房地產等領域,收獲頗豐。他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描述為——“低價買進別人不要的東西,再等時機高價賣出”。 但是,支撐他在股市和爛尾樓上的先期投入的大筆資金從何而來,長期以來對外界一直是個謎。 此次檢察官指控的電解銅交易,解開了這個謎的一角。通過虧損電解銅交易+行賄貼現的模式,周正毅獲得80余億元的資金,支撐起了他的資本大廈。 起訴書顯示,周正毅從1999年開始涉足電解銅交易到2003年,其間共購進電解銅199.79萬噸,其中現貨來源30.63萬噸,倉單169.16萬噸。 倉單是期貨買賣的一種形式,全稱為國際標準倉單,本質上是一種物權憑證,例如買方買入1萬噸電解銅期貨,并不拿現貨,而是得到一份倉單。倉單可自由買賣,最后的一單交易者即可憑倉單去國外的倉庫提貨,完成交易。 4年間,通過農凱集團與15家關聯企業以及利源公司之間進行電解銅交易,這199.79萬噸的電解銅買賣,價稅合計達32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解銅進貨總額為277億元,而最終完成的銷售額同樣是277億元。也就是說,周在這些生意中幾乎分文未賺。 他何以要做這些虧本買賣? 起訴書揭開謎底——周正毅在電解銅買賣中,虛開電解銅增值稅專用發票4.02萬余份,涉及電解銅虛假交易161.87萬噸,價稅合計260.01億余元,稅額37.78億余元。其中涉及貼現而虛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0.84萬余份,向銀行貼現84.22億余元,扣除貼現利息1.91億余元,實際貼現款82.3億余元。 雖然在電解銅生意中沒有賺到錢,但通過貼現,他在4年間先后占用了82.3億元的資金。這筆錢,為一個資本玩家的長袖善舞動提供了彈藥。 據檢方提供的材料,周正毅將上述貼現款直接用于歸還到期票據款以及支付新開票據應交納的保證金23.55億余元,用于歸還貸款9.98億余元,投入證券公司賬戶19.58億余元,其中0.96億余元用于炒作徐工科技股票,其他18.62億余元用于歸還原融資款。 “辦承兌匯票貼現有一個好處,就是有90天的期,連續辦4筆貼現,錢就可以使用一年之久。只要像滾雪球一樣每90天一筆筆還就可以了。所以在這4年里,資金鏈是不斷的,錢可以挪來挪去地用。”一位期貨業人士介紹說。 但是,這個資本游戲是一個精巧的魔方,不僅要有期貨交易,還要能付出新開票據應交納的保證金(約總額的30%,本案中為23億元),還要有銀行長期為周貼現才行。于是,就有了起訴書的另一項指控——行賄。 周正毅被控向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擔任國際部經理、行長助理、副行長等職的王滬軍行賄40萬元。2002年春節前一天,王滬軍在周正毅辦公室談完業務后,周拿出40萬元給王,表示“給銀行員工發獎金”。王滬軍把其中14萬元分發給同事,其余的自己留下。王滬軍身為國際部負責人,正是承兌貼現業務的負責人。 據了解,為農凱集團貼現80多億元的銀行包括農行上海分行、興業銀行上海分行、上海銀行、上海農信社等多家銀行。 此次周正毅因虛開增值稅發票罪獲罪10年。這一罪名成為控辯雙方激戰的焦點。檢察院認為,依據上海復興明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認定電解銅虛假交易161.87萬噸,價稅合計260.01億余元,稅額37.78億余元。 而周正毅的辯護律師許蘭亭認為,所謂的電解銅虛假交易,指的是沒有真實貿易背景,虛構的交易,以騙取增值稅為目的,但在本案中,并不存在虛構的交易,檢方所控的虛假交易,其實就是國際標準倉單交易,這是國際上通行的交易方式,而且,周正毅也并不以騙取增值稅退稅為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獲得銀行貼現,得到現金流。 至于宣判后周正毅是否上訴,許蘭亭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還不好說。” 相關報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