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經濟發展應以改善民生為前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1:19 金融時報
記者 李倩 今年以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都呈現出繼續大幅增長的勢頭。前三季度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4.8%,高于上年同期3.4個百分點。財政增收,企業增效,人民群眾也得到了實惠。但與此同時,由于食品、原材料價格上漲、土地供應趨緊、環保要求趨嚴及工資、保障等人力成本上升,中國經濟告別了高增長低通脹的“神話”,可能面臨高增長高通脹的局面。 物價房價高企,社會保障不健全,人均收入上升而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尤為突出。改善民生工作仍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收入增長差異來看,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上升到0.46,顯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而與此同時,我國的CPI增長處于加速狀態,從1月份的2.2%增長到10月份的6.5%,全年預計增幅將達4.5%。零售價格指數從1月的1.8%增長到10月的5.1%。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肉、糧、油的價格都在不斷上漲。盡管國家加強了重要商品生產、供應和市場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并且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增長轉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出臺各種宏觀調控措施,但由于價格上漲的結構性、補償性、成本推動性、國際聯動性等特點,10月份CPI比9月份又增加0.3個百分點,使得社會各界對于通脹的擔憂進一步加劇。即使央行頻繁加息也不可能解決百姓吃肉問題。 如果說,通脹與GDP增長是緊密關聯的,在目前經濟高速發展之時,有一定的通脹是正常的,但若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長趕不上通脹增幅,大多數居民的社會保障不健全,居民的活期儲蓄就會居高不下,這些儲蓄在通脹時代快速縮水,導致收入差距更大;高收入階層對消費不敏感,大部分中低收入階層無力消費,內需無法拉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無法根本性轉變,既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又對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不利。 畢竟,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因此,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確保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必須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只有讓廣大的老百姓普遍地享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人民群眾才能認同改革、認同發展,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而廣泛的社會基礎,也才能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綜合改革,如工資、稅收、公共財政等的改革,降低國民收入在政府和企業的分配比例,提高居民的收入比例,切實提高居民所得,讓居民的收入水平與經濟增長相適應,才能真正持續有效地擴大內需,甚至調整內需結構,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無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收入分配體制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但總體而言,目前的收入分配體制還存在不少問題,離市場經濟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國民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比例過度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從今年經濟運行狀況看,表面上,政府、企業和居民所得均保持了快速增長,但上半年國家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0.6%,1至5月企業利潤增長42.1%,分別比上年同期加快8.6和16.6個百分點,而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分別增長14.2%和13.3%,同比分別加快4和1.4個百分點。即便采用不變價計算,政府和企業所得增長不僅明顯快于居民所得增長,而且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同時,各種分組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城鄉居民收入經歷了由迅速縮小到逐漸拉大、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 專家指出,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階層。中等收入階層是維護社會穩定、保持消費增長可持續性的重要力量。同時,要加快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市政交通、廉租住房等方面的公共開支,建立教師、醫護人員以及公務員等工資福利隨經濟增長而正常增加的機制,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特別是要把提高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作為當前的重點,利用現在財政形勢較好的有利時機,加大對中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 正如日前政治局會議指出的: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勞動者收入。顯然,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