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牧: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19:33 中國產經新聞
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系列評論之九 文/本報評論員 余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近30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審時度勢,推進三農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全面改革以來,黨和政府在推進農村發展方面,大體上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幾年間,重點在逐步廢除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形成新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一期間,從1982年至1986年,中央連發5個“中央一號文件”,支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度,表明這種聯產承包制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取消農村統購派購制度,搞活農村市場;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個體經濟;實行政社分設,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村政權組織。這一階段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形成,對我國農村發展具有長遠意義。十七大報告充分肯定并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第二階段,從新的世紀開始,提出農村稅費改革,實行“少取多予放活”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農業處于低谷徘徊,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放緩。中央從2000年起開始減輕農民負擔,啟動農村稅費改革。2004年年初,中央發出關于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見,2005年年初,中央發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直到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稅,中國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終結,標志著國家與農民間“汲取型”關系已被打破,國家對農民實現了由“取”向“予”的轉折。農村稅費改革不僅涉及生產關系的改革,而且涉及上層建筑的變革,成為我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切入點、突破口。 第三階段,進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的發展階段。2006年和2007年,連續發出兩個“中央一號文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化農業作出新的全面部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新世紀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方略。 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就要求各級黨和政府,要統籌城鄉發展,縮小直至消除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重點,由以城市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轉變。表明中央已經下決心改變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 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中國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和產業化,要通過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業現代化包含農民的組織化。據農業部統計,至2006年年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發展到15萬多個,涉及農戶3878萬戶,占農戶總數15.6%。其中包括產銷綜合服務、技術服務、運銷服務、加工服務、倉儲服務等多種類型。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成為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自治組織,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有重要意義。 報告提出,培育有變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希望所在。報告還提出,加大政府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收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報告本著黨和政府一貫的思路,提出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 總之,十七大報告描繪了一幅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既高瞻遠矚,又扎扎實實地沿著十七大指明的道路前進,中國農村就大有希望。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