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中國需要開展一場保糧運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17:17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周華公報道

  近來,關系到百姓生活的部分物價呈現上升趨勢。國家統計局近期公布的數據表明,9月份CPI同比上漲6.2%,而CPI高位增長的主要原因仍在于食品價格。前三季度,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6%,其中,糧食上漲6.3%,相應的蛋、肉、禽及其制品、水產品、鮮菜等都呈現漲價趨勢。這些都表明,“糧價帶百價”再次顯示出其定律效應。

  因此,要抑制糧價進一步上揚,避免通漲出現,就亟須保證糧食生產,保障糧食豐收。特別在新的一年經濟工作部署在即的時刻,強調這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尤顯重要。但要完成這樣極端重要的任務,需要各級地方政府在促進當地工業化時緊緊把握黨的十七大強調的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保土保糧,開展一場保糧運動,方能有顯著的效果。

  糧食生產具有戰略性質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中國流行上千年。這是中國悠久歷史不斷印證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近期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糧食價格的上漲,也表明糧食生產在整個國民經濟領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

  有資料顯示,盡管我國已連續4年獲得糧食豐收,國家糧食庫存充裕,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拉動的糧食消費增長,我國的糧食供需缺口仍呈逐步擴大趨勢。據《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預計,到2010年全國糧食需求將達到5.5億噸,未來幾年糧食平均每年要增產1000萬噸才能滿足需求,糧食生產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有關人士指出,強調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對于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對于生活不斷提高、糧食需求日益旺盛的中國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市場價格的穩定,關系到人民生活的飽暖,也關系到中國的經濟巨輪能否平穩快速航行。所以,糧食生產的戰略性質在今天就更加明顯地突出出來。

  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待糧食問題,糧食生產的戰略性質也是十分明顯的。本次糧食價格的上漲具有全球性質。今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糧食和食品價格上漲引起廣泛關注。在全球商品交易市場上,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的價格迅速上揚,糧、蛋、肉的零售價格也在攀升。據分析,引發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使食品消費增加,二是氣候變暖、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了糧食產量,三是生物燃料發展導致能源工業與食品工業爭糧。這就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影響糧食生產和價格的因素更多更復雜,一旦不能保住糧食生產的正常進行,如果國際市場的糧食供應緊張,勢必帶動國內糧食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有學者認為,如果把糧食進口看作國內糧食供應的一個重要渠道,一旦糧食進口率超過15%,中國就會出現糧食危機。

  所以在當前,必須充分認識到糧食生產的戰略意義。

  未來糧食

  需求呈剛性增長

  據中國食品產業網資料顯示,由于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是剛性增長。而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到201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而到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糧食生產能力看,201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01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90—2001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因此,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和產業化程度,保土保糧勢在必行。

  地方政府責無旁貸

  今年十一前,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發出通知,要求加強價格調控,保障市場供應。通知特別強調,穩定食品價格,對穩定價格總水平,安定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此前,國土資源部一再強調要保住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之所以有這樣的強烈呼聲和相應政策,就是因為耕地面積在各地工業化進程中在逐步萎縮。不可否認的是,糧食生產的發展正遭遇多種因素的阻礙。

  據有關方面分析,近幾年糧食面積有所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近年雖然中央一再出臺惠農政策,糧食又現豐收景象。但一方面,前些年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面積。另一方面由于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卻是某些地方政府通過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面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而在糧食需求旺盛的東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很多,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面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7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01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01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97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雖然這些省份近年也在力保耕地不減,但已經減少的耕地卻難以推倒建筑予以復耕。所以,工業化進程帶來的占地占水和環境污染必然造成糧食減產。另外,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于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后,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只有認真貫徹

科學發展觀,調整好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比例關系,加大農業投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而不是采取過去發展工業輕視農業的政策,才能讓中央一再強調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物價的精神得以落到實處。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走進城市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企業郵箱換新顏 ·郵箱大獎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