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油之痛 專家歸因價格管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16:54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本報記者 宏宸 通訊員 黃穗 解讀中國能源戰略 觀點 據專家分析,各地出現“缺油”現象的因素不盡相同,但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問題。著名經濟人葉檀認為,油荒如野草,一年數次蔓延。但誰是油價上漲的犧牲者?政府、石油企業,還是消費者? 各方都在指責對方趁火打劫,這說明在市場外衣下的行政管制體制出了大麻煩。 有專家指出,在近些年頻頻發生的“油荒”事件中,其實根本不是我國石油市場油源出現了供不應求,而是我國石油企業本身“人為行為”所致。 “今年1-9月,能源產品供應形勢依然緊張。受成品油資源不足、國際油價持續沖高、價格批零倒掛、天氣多變延誤油品運輸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前9個月,成品油供應呈現從充足逐步變為偏緊態勢!11月8日在廣東省經貿委舉行的2007年第三次新聞發布會上,省經貿委有關處室負責人在通報廣東今年前9月的油品供需情況時,如是分析了廣東近期出現“缺油”的原因。 事實上,除了華南地區外,中國的東北、華東、西南等地區近期也同時在遭遇“缺油”之痛。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汽柴油緊缺警報頻起。這場來勢兇猛的“缺油”現象深刻揭示了我國目前正在遭受的能源困局,其所反映的問題值得深層次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油荒”? 廣東部分柴油時段性緊缺 據廣東省經貿委介紹,今年以來,廣東部分柴油品種供應出現時段性緊缺,今年1-9月,廣東成品油消費量快速增長,供應階段性偏緊。據統計,1~9月份廣東全省共消費成品油1582.34萬噸,同比增長8.9%,其中銷售汽油602.08萬噸,同比增長9%;柴油980.27萬噸,同比增長8.8%。 據省經貿委分析,受成品油資源不足、國際油價持續沖高、價格批零倒掛、天氣多變延誤油品運輸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在廣東省成品油銷量不斷增長的同時,3~8月間成品油庫存量逐月下降。進入9月份隨著氣溫的逐漸下降,庫存量出現短暫回升,但隨著國際油價持續攀升,庫存量自“十一”長假后再度逐日下降。隨后經多方采取措施,庫存量保持在可用10天以上,比5天的警戒線仍有一定的裕量。 據省經貿委分析,今年1—9月,由于國際油價屢創新高,企業經營出現困難。自今年6月份起,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運行,10月份更突破了90美元/桶,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國內價格批零倒掛也進一步加劇。不斷沖高的國際油價給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經營單位的油品自采和進口帶來了困難,對廣東省成品油保障供應工作構成了壓力,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油品供應偏緊狀況。由于經營虧損嚴重,民營加油站存在部分標號(主要是0號柴油)出現斷供的情況,供應壓力轉向兩大石油公司的油站。 省經貿委表示,下一步將通過加強市場供需及價格監控、積極爭取國家計劃等有力措施,緩解成品油市場局部地區部分品種供應緊張局面。 湖南三大原因造成柴油緊缺 今年10月中旬以來,長沙以及湖南全省各地陸續出現柴油供應緊張的情況,汽油供應則相對平穩。據有關專家分析稱,有三大原因造成柴油緊缺。據悉,造成目前柴油緊缺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是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據分析,由于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倒掛日趨嚴重,一些地方煉油企業、社會煉油廠由于嚴重虧損,已大幅減產甚至停止生產,導致總體資源投放減少。 此外,每年的四季度歷來是湖南省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的消費旺季,各項工程進入黃金施工期,枯水期電廠發電用油大幅增加,物流和民用消費量逐月上升。量少、需求大,缺口由此更加明顯!懊磕甓际侨绱耍敝惺秃瞎疽还ぷ魅藛T稱。 與此同時,湖南省已全面進入枯水季節,湘江長沙段接近歷史最低水位。目前千噸級船舶已無法直航進株洲、湘潭、長沙等水運油庫碼頭,大多數船舶需組織過駁。受運輸瓶頸運制約,供需矛盾由此愈發凸顯!捌鋵崌鴥瘸善酚吞貏e是柴油市場普遍出現供應偏緊的情況。周邊很多地方目前都缺柴油,原本相對較平穩的湖南,因之受到影響。”一業內人士表示,湖南柴油價格在中南地區較低,路過的長途客、貨車都愿在湖南境內加油,這也進一步加重了0號柴油供應緊張。 供應壓力助長“油荒”? 分析導致此次“油荒”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表示,自2005年以來,每逢這一時期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應不足。以廣東來說,每年9月中旬開始的秋收加大了成品油供應的壓力。隨之而來的廣東地區氣候炎熱、汽車以及企業的用油增加,都為每年下半年的石油市場帶來了不安因素,而近期廣東沿海地區的天氣晴好,使得建筑用油也大幅增加,休漁期的結束、也在這一期間為成品油供應帶來挑戰。 民營油站在這一環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不斷高漲的國際油價以及國內成品油批發價都讓其苦不堪言。加之面臨中海油正計劃大規模收編本地油站,導致地理位置不佳以及條件不足的民營油站進退維艱。 另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中國成品油進口達到2174萬噸,同比降低1%;成品油出口898萬噸,同比增長26.2%。專家認為,成品油進口降低、出口增長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我國部分地區“油荒”的局面。 石油企業“人為”導致“油荒” 據專家分析,各地出現“缺油”現象的因素不盡相同,但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問題。著名經濟人葉檀認為,油荒如野草,一年數次蔓延。但誰是油價上漲的犧牲者?政府、石油企業,還是消費者?各方都在指責對方趁火打劫,這說明在市場外衣下的行政管制體制出了大麻煩。 有專家指出,在近些年頻頻發生的“油荒”事件中,其實根本不是我國石油市場油源出現了供不應求,而是我國石油企業本身“人為行為”所致。國內的石油企業之所以膽敢“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謀”地制造“油荒”,其根源在于市場結構所致。1998年以前,我國實行石油業務的分業經營,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分別壟斷石油市場少量業務。1998年3月,國務院將原先的分業經營變成混業經營,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獲得北方12省份和南方19個省份的石油勘探、生產業務,并同時獲得石油進出口經營權,中石油業務不變。 與此同時,石油壟斷巨頭們,又步步為營,不僅擠垮了國內非自己地盤的煉油廠,也正在擠垮民營加油站。因而,兩大集團通過壟斷,獲取了超出人們想象的利潤。中石油目前已經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最賺錢的公司,2006年實現凈利潤1422億元,中石化實現利潤超過500億元。相反,前些日子,全國90家民營油企紛紛屈辱“賣身”外企,無疑印證了民營油企的日漸衰落。 油荒根本起因是價格管制 也有專家指出,這次油荒的根本起因是價格管制,和壟斷是否關系不大。很簡單,即使沒有行政壟斷,只要還存在價格管制,就沒人肯向市場供應商品。為什么要價格管制?其中一個理由是怕企業亂開價,他們會暴利,而消費者受損。 據專家分析,事實上,消費者并未必真能從價格管制中受益。而在國際油價看漲時候,對國內油價的管制,無疑是使石油供貨商成本增加。故此,供貨商減少國內市場的供給,增加對外銷售,這是他們應對價格管制的策略。事實上,價格管制并不能使價格真正降低下來,達到他們想要的水準。這次油荒事件,就是一個警示。表面上是4元多一升的油價,限量且限時供應,你要跑幾個加油站,你要排隊幾個小時,你要想方設法在人相對少的時候出去尋覓,你付出的還止這個價格嗎?管制不能達到目的,應該放開價格。放開價格,從公平角度上來說,是要消除行政上的壟斷。否則,只放開價格,雖然可以解決排隊問題,但是這種行政上的壟斷會使價格超過競爭市場的均衡價格。受益的是壟斷者,受損的是消費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