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業發展處理好六大關系促又好又快發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09:52 中國財經報
郭朝先 張其仔 我國工業發展今后的任務,是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而要達成此目標,則需處理好六大基本關系,即大型企業發展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生產能力過剩與生產能力不足的關系、推進重化工業化和節能降耗的關系、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關系、技術的引進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關系和工業布局中的集中與分散的關系。目前,我國工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對工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形成制約。 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問題 我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大型企業的數量比2000年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從2000年的7983個減少到2004年的2135個,盡管這里面有統計口徑、統計范圍變化等因素影響,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大型企業發展問題的存在。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小型企業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86.66%上升到2004年的89.98%,上升了3.32個百分點。 我國企業平均規模偏小,會對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增加了我國實現節能減排任務的難度。根據中國鋼鐵協會的估計,中小企業能耗與大中型企業比較,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約為50%左右。為了提升我國的產業競爭力,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鼓勵大型和特大型企業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生產能力過剩與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從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一些指標來看,盡管目前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尚可,但工業企業存在的問題也是嚴峻的,特別是不同行業生產能力利用狀況及其不均衡,影響了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大部分加工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利用不充分,存在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而一些原材料、能源產品、礦產品等規模以上企業又存在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存在超能力生產現象,致使目前大量的規模以下企業從事這些產品的生產,不但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今后,我國工業經濟要獲得經濟效益的持續好轉,就必須在生產能力均衡利用方面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加快基礎工業和原材料、能源工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防止產能過剩,建立產能過剩預警機制;建立產業準入標準,依據環保標準、安全標準、能耗水耗標準和產品技術、質量標準等,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特別是一般制造業的落后生產能力。 推進重化工業化與節能降耗問題 “十五”時期我國工業增長結構出現了與“九五”時期完全不同的新特點,即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高速增長,這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但目前粗放式重化工業增長給我國資源環境問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重化工業的快速增長導致我國能源消耗增大,能源生產和供應處于緊張的態勢之中有數據顯示,能耗最高的8個重工業產業(分別是煤炭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在2001年時占整個工業產值比重的29%,而能源消耗卻占整個工業能耗的65.42%;到2004年,這8個高能耗產業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到30.5%,而能源消耗卻占整個工業能耗的69.86%(發電煤耗計算法)或75.86%(電熱當量計算法)。由此可知,這些能源消耗強度大的產業能源消費比重上升幅度要大于其工業產值比重上升幅度,即高耗能產業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粗放化趨勢。這是我國能源消費強度居高不下、能源消費彈性上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當前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繼續推進重化工業進程,需要在節能降耗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出臺一些可操作的實施細則,真正把節能減排落到實處。 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 根據出口量和相對出口強度判斷,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 但在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的背后,是廣大勞動者的權益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和保護,表現在低報酬、低工資、勞動強度大、勞動環境惡劣,基本的勞動、失業保障水平低等。在大多數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從業人員中,平均年勞動報酬多在1.1萬元/年以下,他們的勞動報酬水平與一些行政壟斷行業和自然壟斷行業的勞動報酬相比差別很大。至于勞動、失業保險費等差距更大。 因此,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要獲得持續發展,今后就必須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工作,使廣大勞動者能夠分享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成果:加強《勞動法》執法力度,依法規范用工制度;依法保護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打破行業壟斷和所有制界限,為行業間、不同所有制企業間“同工同酬”創造條件;按時發放勞動者工資,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完善最低工資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工作,使勞動者不應技術和時代的進步而被淘汰;加強流動人員就業管理和異地就業者的勞動保護工作,防止地區歧視等。 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問題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有了明顯增強。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我國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D投入強度低;核心技術依賴外國,對我安全構成威脅;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差。 因此,今后要進一步增強我國工業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除了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組織體系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優化科技資源投入結構,具體包括:(1)建立共性技術平臺,彌補我國工業企業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不足。(2)更加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大技術引進后的消化吸收資金投入,將避免我國長期存在的重復引進的問題和“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3)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研發和應用。 產業的集中與分散問題 “十五”期間,我國各地區工業繼續增長,但無論是在省區層次還是在四大區域層次,我國地區間工業發展差距都在不斷擴大。 “十五”期間,盡管國家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振興、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政策,但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基本的趨勢是東部地區呈現出整體快速增長的態勢,而其他地區工業增長速度則低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特別是東北地區工業增長速度較慢,處于工業增長的“低谷”,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相對衰退之勢。 從工業品生產的地理分布來看,我國工業生產地理集中趨勢比較明顯。地理集中度下降的產品主要有三類:一是能源和原材料產品,如原油、天然氣、絲等,這些產品實際上是在向資源豐富地區轉移,由此導致其地理集中度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場影響較大的產品,如卷煙和啤酒等;三是近年來迅猛擴張的一些加工產品,如汽車、微型電子計算機、農用化肥、大中型拖拉機、集成電路等,由于各地競相發展或新興地區的崛起導致地理集中度下降。 工業布局分散曾一直是困擾我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但近年來,在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工業布局向優勢地區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工業集中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處理好產業集中化與區域協調發展之間的關系,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工業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為實現工業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可以考慮采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的政策,引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產業逐步向周邊和中西部地區轉移擴散。但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綜合政策措施:一是要制定相應的戰略規劃。國家應鼓勵沿海地區加快產業升級,鼓勵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尤其是軟環境,完善地方產業配套體系,為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條件。同時,要禁止沿海將那些浪費資源、技術落后、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擴散到中西部。二是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應體現差別化。尤其是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重點考核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等指標,并在產業選擇方面設置更高的市場準入標準,包括單位產出能耗和“三廢”排放量、單位土地產出率等約束性指標。三是對到中西部投資的沿海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如土地、財政貼息和稅收刺激等。在產業導向上,要設置相應的進入門檻,有選擇地招商引資,而不能“來者不拒”。(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