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年見證經濟新一輪增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08:13 新京報
2003年12月14日,上海,街頭一則中國工商銀行的廣告牌。4年以來,銀行業見證了中國經濟的新一輪增長,同時也的確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圖/CFP 張誠 2003年11月11日,光明和南方兩大報業集團簽手,新京報在北京永安路106號呱呱落地。 現在來看,在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短暫調整之后,2003年——新京報元年,不啻為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起點。從這一年起,中國宏觀經濟生活的關鍵詞就被這樣幾個詞包圍著:人民幣升值,外匯儲備高企,金融業改革以及樓市過熱。 而新京報的這4年,我們的報道也一直被這些話題環繞。我們一直以冷靜而又飽含熱情的眼睛,觀察中國經濟生活中發生的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撰寫報道記錄下的正是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爆發的起點逐漸發展到火熱的歷程。 人民幣掀起升值熱浪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此后以拉動內需為主題的經濟發展策略在危機時刻保證了中國的經濟穩定,但到了2003年,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顯著變化,中國一系列經濟政策面臨著調整的需要。 當年的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好轉跡象,但更重要的是,2003年起國際社會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呼聲泛起,不但幾乎決定了其后4年里經濟發展的脈搏,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將一直成為決定中國能否快速穩健發展的主線。 在西方社會鼓噪人民幣升值的同時,大量的投機外匯流入境內。一方面增大了貨幣政策和監管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加了中國匯率問題的復雜性。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中國政府既堅持有序地改變匯率制度,也牢牢堅持著人民幣不能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觀點。另一方面,央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積極準備,采取多項措施放開資金“走出去”以平衡貿易順差,并在外匯市場積極實驗做市商制度,外幣買賣等制度,希望能夠可以逐漸改變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而非一次性升值。 但歷史終于進入了2005年7月21日,中國央行宣布稱為“匯改”的一系列改革制度,包括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并提出根據市場調節的目標。在未來的一年中,人民幣又先后采取了做市商制度,并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日均波幅由0.02%提高到0.04%,還先后推出遠期、掉期交易,發展人民幣衍生品市場;實行外匯一級交易商制度,為未來央行逐漸淡出外匯市場做好制度準備。 一系列的措施之下,人民幣匯率在匯改以后也連續升值,目前總的升值幅度已經接近10%。 央行貨幣政策唱主角 緊緊伴隨著人民幣升值的,就是在這4年里,央行的貨幣政策逐漸在國家的經濟生活中成為唱“主角”的地位,而此前則是面對著國際市場嚴峻惡劣的環境,拉動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就成為了中國經濟生活的主基調。 縱觀2003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歷程,就是一部中央銀行緊鑼密鼓開展宏觀調控的歷程:在這幾年間,央行13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7次上調存款基準利率、8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6次小幅上調境內美元和港幣小額存款利率、通過央行票據凈回籠基礎貨幣達3.8萬億元。 央行的動作頻頻并非刻意而為,貨幣增量大幅度增加,貸款飆升,外匯儲備激增,央行被迫投入巨量票據以對沖外匯占款,一切我們現今已經熟悉的狀況都在2003年起步。 周小川在總結當年貨幣信貸政策制定的時候,“就明確指出,2003年宏觀經濟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并指出公開市場操作在貨幣政策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的激增,2002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不過2800億美元,從2003年到2007年,隨著貿易順差的急劇上升,我國外匯儲備在今年9月末達到了驚人的14336億美元。簡單的計算我們可以發現,短短4年里我們積累了我們建國后形成的外匯儲備80%以上,并且一躍成為世界外匯儲備的第一大國。 巨額外匯儲備給央行貨幣政策帶來直接沖擊就是被迫發行了高達數萬億的央行票據,以對沖流動性,但國內的流動性泛濫仍然成為不爭的事實,過多的資金不但引發了國內的商業銀行大量的放貸沖動,進一步刺激了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行為,另一方面資金澎湃也帶來國內資產價格的泡沫———2003年上海樓市的飛速飆升,進入2005年以后A股市場的一片紅火,都和流動性泛濫密不可分。 金融風險化解和積聚并存 很多人在評點近幾年中國經濟大事記的時候,都無一例外地會提起從2003年開始中國三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從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資產規模、IPO規模等無論哪一方面來看,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銀行的股份制改革都是絕對的“重量級”事件。 但事實上,在決策層看來,這是經歷了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面化解我國金融風險的必然之舉。2002年,中央召開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戰略得到了確定。2003年年中,國家就已經完成了外匯儲備對中行和建行的注資,而當年發生的另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銀監會的成立,以完善銀行業監管。而匯金在2004年大規模的注資券商,南方證券的清算,以及城市商業銀行和農信社的改革,都成為了中國化解金融風險的一系列整體行動。 隨后幾大國有銀行先后找到中意的戰略投資者,成功上市并引發國際市場狂熱追捧,城市商業銀行爭相效仿,而券商風險在度過了2004年最低潮之后,迅速引來了大牛市。 就此看來,似乎這4年來是我國金融風險逐漸化解的4年,但清醒的人注意到,這也很可能是金融風險集聚的4年。那就是目前熱得發燙的股市和樓市。 從2003年上海樓市飆升,央行就制定了重壓的“121”文件,力圖調控樓市。但上海樓市雖然短期回落,很快就一頭向上,而房價高企現象也逐漸蔓延到北京、廣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最終席卷全國。 股市方面,從2005年開始,上證綜指短短2年內翻了4倍,A股的市盈率超過60倍,幾乎在所有的經濟學家看來,A股的泡沫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紅火的股市和房市的故事正在中國上演,泡沫仍然在慢慢地變大,過去的4年里發生的點點滴滴已經被新京報記錄下來。而未來我們仍將只是不斷地記錄一個又一個4年。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張誠 專題策劃:王海濤 專題執行:編輯 張嵩浩 常惠芳 蔡航 孫磊 記者 張誠 蘇曼麗 周鵬飛 吳敏 趙俠 張羽飛 賈浩森 封面制圖:丁華勇 美編:魯嘉 倪萍 校對:趙翀琳 張彥君 李銘 祁哲 姚軍 劉蘇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