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件展品見證通信史 通信博物館傳送永不消逝的電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01:30 北京娛樂信報
在皇城根遺址公園東北側的東皇城根電話局院內,有一座建筑古樸的大樓,見證中國百年通信史的北京通信博物館就設在這里。 昨天,記者走進北京通信博物館。該館的主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有綜合廳、特服展示廳、交換機房展示廳3個展廳,展出物品約1000多件,展示了中國通信事業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博物館館長蔡文建告訴記者,他們收集的文物約達萬件,目前正在積極籌備騾馬市大街的新館開館工作。屆時,新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
博物館工作人員演示人工磁石交換機接線過程。 1∶1復制大清電報干線圖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面積并不大,但擺的展品確是異常珍貴的。 走進綜合廳,在大廳內右側醒目的位置展示著一幅巨大的圖——大清電報干線圖,該圖是按照北京網通公司珍藏了100多年的原圖按照1∶1的比例做成的復制品。 蔡館長介紹說,大清王朝的全國電報干線的建設始于1881年,1899年建成。該圖是在電報干線竣工后,1903年由中國人和外國人聯合繪制完成的,全國僅此一張,是我國最早的電報干線史料,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在大清電報干線圖一側是北京通信服務示意圖。蔡館長說,這張示意圖就是北京電信服務的總范圍,16807.8平方公里,北京市的總面積。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電臺。 展示各個時期發報機 在電報發展歷程展示區,記者看到了許多臺發報機的實品。擺放在第一位的是“臺式無線電報機”。這是一臺上世紀40年代使用的12燈無線電子管收訊機。 無線電臺發送的是嘀嗒聲,其中“嘀”表示點,“嗒”表示橫。戰爭時期,發報的密碼時常變換,因此每位報務員都要有過硬的基本功。這臺發報機還可以工作,當你親耳聽到電臺的嘀嘀嗒嗒聲時,《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主人公李俠的形象便浮現腦海。據講解員介紹,這部影片反映的是解放前我地下黨電臺的工作情況,而片中李俠使用的就是這種電子管電臺。 “看過電視劇《暗算》嗎?當時的電視劇中主人公用的電臺就是這款。”蔡館長指著一款電臺告訴記者。“電臺發送的信號不是定向接收的,只要頻率相同,其他電臺也能偵聽到,通過‘嘀嗒’的聲音傳遞不同的數字編碼,最后通過密碼本的對比就能知道所發送的電文”。 “王成”用電子管報話機 “為了革命,向我開炮!”《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在我軍陣地上被美軍包圍,當他向我軍指揮部高喊這句話時,所使用的是背負式的電子管報話機。 記者在博物館親眼見到了這種背負式電子管無線報話兩用機。據蔡館長介紹,電子管電臺造價高、體積大、笨重,電子管易出問題,在戰爭中經常發生故障。電影《奇襲》中反映的就是這種電臺的缺陷、故障給戰爭帶來的困難。 往前走,還能看到上世紀40年代美國芝加哥生產的九燈電子管波紋自動收報機、鑿孔機、電傳機、五單位有線自動發報機……直到上世紀90年代的使用設備——進口飛利浦的現代用戶電腦電傳機。至此電報發展歷程的展示在這里告一段落。
這些交換機組目前還能打通電話。 文物級的電話悉數亮相 在一個櫥窗里,記者看見了許多文物級的電話,其中有中南海曾經使用過的各種電話機。 展示中還有天安門專線班電話,這些都是磁石電話。磁石電話抗干擾能力強,所以在歷次的迎賓、國家慶典、游園、晚會等活動和任務中都是依靠磁石電話完成的。 491字奏折闡述電話功能 在電話機下面,有一卷奏折的放大復制品。蔡館長介紹說,這是一張保存在國家第一檔案館內的大清王朝檔案復制品,是光緒二十五年清朝電政大臣盛宣懷為開辦電話業務向光緒皇帝遞請的奏章。全文僅用491個字,清清楚楚地闡述了電話對電報業務的沖擊與替代、電話業發展的不可逆轉形勢,甚至控制通信主權和通信壟斷經營的必要性等等。 “幾百字精妙的語言就把電話的功能敘述得清清楚楚,且行書流暢,真是難能可貴。”蔡館長感嘆地告訴記者。 蔡館長又指著一個玻璃櫥窗里的老電話說,這是末代皇帝溥儀用過的。在博物館里看到的這一部并不是原品,而是由故宮博物院復制的磁石墻機模型。原品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是國家二級文物。 1939年的交換機還能打電話 在第三展廳里,安裝著幾排步進制自動交換機。用現場安裝的老電話,記者撥通了自己的手機。 蔡館長說,在北京通信博物館里的這套步進制電話自動交換機,也許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完整的該類型機組了。許多外國專家看到這里還保存著如此完整的設備,都感到十分詫異。記者撥打時用的是1939年生產的A29步進制自動交換機,摘下聽筒,身后的交換機就會發出一串齒輪轉動的聲音;撥打廳內另一臺電話,可以看到不遠處被叫電話連線的交換機齒輪開始轉動,然后鈴音響起;通話結束放下聽筒后,主叫電話相應的計數器自動往后跳動一位,記錄下這次通話。 蔡館長說,以前的電話不是像現在按通話時間收費,而是通一次話(不論長短)收一次費。所以才有了馬季那段著名的相聲——《打電話》。 管辦電話局開在官員家中 記者在參觀中發現,一張照片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東單牌樓。位置就在現在東單路口北側那座標著“銀街”的過街天橋那兒。天橋右側、現在是東方廣場的地方,是以前的東單二條。1904年,北京的第一個大清管辦電話局,就是在這個胡同里的翁同龢住所內開通的,安裝的是100門人工磁石交換機,也就是在東方廣場正中心的位置,北京分公司的電話業務發展史就此開始。 看完剛才的展示,有的游客可能對在翁同龢家安裝這么大的交換機表示疑惑。看完電話展示后,一轉身,疑惑便消除了。原來,所謂100門人工磁石交換機并不大,外形像是一架小鋼琴。不過,鋼琴琴鍵的位置都被開關按鈕替代了。而應該擺放琴譜的豎立面是100個插孔。蔡館長說,直到現在我們使用的電話、手機,其實交換原理都是和早期一樣的,現在不過是用機械代替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 信報記者 李劍英/文 陸欣/攝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