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零差價政策需要重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8日 10:05 經濟觀察報
張沉 經濟觀察報:什么是藥品零差價政策? 劉國恩:所謂藥品零差價政策,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需藥品由政府統一采購、定點生產,統一配送,基本用藥進行“平進平出”的零利潤價格干預,損失由當地財政直接補助,目的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經濟觀察報:你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應怎樣看待零差價政策? 劉國恩:目前,先期試點的城市有北京、杭州、成都、寧夏等地,從幾個試點城市上報的初步數據來看,零差價藥品平均價格下降幅度達到30%到40%。這對已受益的社區患者來講,尤其是自費居民無疑是一大福音。但我個人認為零差價政策是否妥當,尚需大家認真、負責地討論研究,因為還有很多潛在問題和影響,目前我們還不是很清楚。 經濟觀察報:那您擔心什么? 劉國恩:作為一項行政干預措施,藥品零差價政策的初衷固然無可非議,但一項政策的出臺,除了要顧及受益群體當前的利益和期望外,更應該考慮未來的長期影響。就藥品零差價政策可能導致的長期問題而言,我認為以下幾點需要研究和思考:第一籌資的可持續性及財政買單能力問題。零差價可持續的條件無非兩個,要么放開醫療服務的行政價格管制,由供需機制決定;要么國家財政包干、補貼全部虧損,回到過去的計劃財政體制上去,這是衛生部提出“收支兩條線”政策的基礎。而實施“收支兩條線”既考驗各地政府的財政實力,又考驗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第二是藥品供應短缺和合理處方問題。零差價政策在幾個試點城市后,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指定藥品供應短缺。我想這是完全可以預期的醫療機構的理性反應,因為零差價旨在切斷醫生過度處方和用藥的動力,但也因此減少了衛生機構和人員進購和使用這些零差價藥品的積極性。此外,由政府統一購買、統一配送進一步壓低了藥品的出廠價格,也打消了部分企業積極性,例如在某些試點城市出現了企業的退標現象。 第三是對國家整體藥品價格體系和供需機制的影響。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對于衛生體制而言,要發展與國際接軌的中國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現代體系,認識和界定公共財政和現代市場的各自作用。雖然目前社區藥品市場還不是主流,但伴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向社區發展的趨勢,社區藥品市場的比重將越來越高。因此藥品市場實行零差價與“市場價”并存的“雙軌制”,對中國現代藥品市場的發展有怎樣短期和長期的影響,除了在理論層面的討論外,我們幾乎沒有開展過嚴肅認真的系統性實驗和研究。 經濟觀察報:您一直被認為是醫療改革中的“市場派”,而零差價又是帶有十分典型政府主導色彩的政策,您是否會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待藥品零差價呢? 劉國恩:我一直強調醫療服務需要市場競爭,只有競爭才能產生高效率,有了效率才能談公平。因為通過競爭會從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的產出,在此基礎上政府才能實施適宜的分配和消費政策。 政府對醫療服務的干預,應該區分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兩大層面。首先,政府應該發揮其宏觀調控和政策杠桿的強制優勢,出臺政策旨在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社會資源,參與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的建設和發展,這是談論包括衛生需求在內的任何國民福利的基礎。其次,公共財政應該加大對衛生籌資的投入,建立國民醫療保險體系,從根本制度上增加國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獲得衛生服務的基本能力,國家通過公共財政幫助國民滿足公平醫療需求的重要保障。 如上所述,零差價政策是一個具有良好意愿的政策干預措施,但我看不出來該政策對調動社會醫療資源和提高國家衛生服務供給能力有什么促進作用。相反,我們看到和擔心更多的是該政策對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的消極影響。 經濟觀察報:您認為政府應把更多資金給老百姓,我了解這也是目前醫療衛生改革爭論到底是給需方還是供方的焦點所在。您希望通過市場競爭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醫療服務,而政府補貼需方擴大購買能力,從而實現人人可以獲得醫療服務。但也有聲音說,醫療服務領域市場手段是失靈的。我們該怎樣通過零差價這項制度,看待政府和市場究竟能干什么? 劉國恩:我想無論醫療服務有多么特殊,但也是通過一個市場的供求交換過程來完成的。因此解決醫療問題的基本思路,不應該想當然地脫離甚至違背市場的一些鐵規律,包括供需關系和價格機制等。用經濟學的供需視角分析,如果某種產品又貴又難以獲得,該產品一定是短缺。造成短缺的原因無非兩種,要么是非人為的生產能力太低,要么是市場壟斷。如果醫療服務總是又貴又難,那么總量的供不應求一定是最核心的癥結。因此對有作為的政府機構而言,如果真正想要根本解決問題,只有兩條路同時并舉:一方面想辦法調動社會資源、擴大供給;一方面動用財政籌資通過保險來補需方,增加其購買能力。這樣的政府干預既能夠擴大需方的購買力,又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經濟上講更有效,從政治上看也更公平,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經濟觀察報:零差價制度在全國有多大的借鑒意義? 劉國恩:前面已講過,我從未懷疑過該政策的良好初衷,但我非常質疑其能夠實現的效果。從理論上思考,我理不出一個符合邏輯的頭緒,支持我們認識零差價對促進我國現代藥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有什么正面作用。相反零差價政策賴以生存的條件是財政 “皇糧”包干的“收支兩條線”政策,那么各地財政的支撐能力,以及衛生機構和個人生產積極性等問題,都可能成為導致該政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從實證角度來看,可供參考的中文文獻也非常少,更談不上對該政策的支持依據了。同時,根據我們自己所進行的小樣本研究,也沒有發現一致的證據,支持該政策的預期目標。我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正式立項,開展對該政策的獨立、科學、系統的論證,在沒有科學論證之前,行政部門不應該進行基于主觀意識的推廣和宣傳,這不僅有違我國正在大力提倡科學發展觀,更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大家都應該關注和監督的政府行政行為。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