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岳:東西方文明將在生態文明平臺上重新融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 17:46 經濟觀察報
劉波 中共十七大代表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 潘岳 經濟觀察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面對當今中國存在的一系列嚴峻挑戰,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政策思路。在這個框架與背景下,你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 潘岳: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于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這是非常片面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科學發展觀可挖掘的社會內涵與意義遠未窮盡。 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在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 “生態文明建設”,正與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吻合,這表明東西方文明在“生態文明”這一平臺上將重新融合。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正是科學發展觀重要的文化內涵。 經濟觀察報:那么在你看來,從政治的角度出發,科學發展觀與環保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潘岳:科學發展觀與環保的關系極其密切。從政治關系上講,科學發展觀與環保在歷史上就有天然聯系。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來源之一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即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而可持續發展理念起源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世界環境運動。對中國而言,科學發展觀帶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進一步追求。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僅體現在誰最革命,也不僅僅體現在誰的生產力最發達,還應體現在誰最能共同富裕,最能講道德文化,最能講公平正義,最能講民主法治,最能帶來人的全面發展。這“人的全面發展”就包括人的環境質量。 經濟觀察報:除了制度層面外,就具體的政府執政、施政而言,你認為環保工作對政府提出了什么樣的新要求? 潘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而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是從主抓經濟向主抓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環保正是公共服務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環保關系著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作為公共政策第一線的制訂者與實施者,對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對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建設,就應表現的更加積極主動。可以預見,科學發展觀將帶來一系列體制變革,而環保工作將大大增加科學發展觀的政治內涵。 經濟觀察報:有人經常把環保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但根據科學發展觀,環保似乎應當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從與經濟的關系出發,你具體如何看待環保問題? 潘岳:環保所提倡的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正是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鑒于部分同志仍將單純GDP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而將重化工業的過度發展作為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途徑,迅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顯得尤為迫切。 經濟觀察報:環保將會帶來哪些積極的經濟效果? 潘岳:環保將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新制訂提供依據,例如根據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來重新規劃國土與產業布局;例如可用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與評價考核體系為科學發展觀提供制度支撐。環保不僅將促進國家生產方式的改變,還將促進社會消費方式的改變;環保不但能帶動科技創新,還能加強科學發展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總之,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就應首先從環保入手。 經濟觀察報:環境質量越來越影響公眾的生活。近年來一系列環保方面的事件引發人們對于環境福利的關注。你認為環保對于民生和社會和諧有何意義? 潘岳:從社會意義上而言,環保正是科學發展觀體現民生的一個窗口。因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和諧,環境如果不公平,社會也不可能公平。環境不公平表現在城市對農村,沿海工業發達地區對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富裕的高消費人群對貧困的低消費群體,下游對上游,環境受益方對環境受損方等各個方面。 經濟觀察報:如何解決這些環境不公平的問題? 潘岳:解決這一系列不公平的方法主要靠全新的環境經濟政策,例如以財政轉移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補償政策,例如環境稅與資源稅等等。鑒于環境利益是全社會共同利益,環境公平就體現著社會公平,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正是科學發展觀中重要的社會發展內容。 經濟觀察報:也許除了政治與經濟意義之外,環保還有文化與價值觀方面的意義? 潘岳:科學發展觀也好,環境保護也好,它們在文化和價值觀上完全一致體現出的,就是我們開頭已談到的“生態文明”問題。中華民族,是惟一以國家形態同根同種同文延續數千年的民族,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如儒家的 “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 “眾生平等”等等。在西方,工業文明經幾百年的無限擴張已走到了盡頭,這是因為地球有限資源環境滿足不了資本主義無限的欲望。為此,西方傳統工業文明價值觀已開始向生態工業文明轉型,東西方文明在生態文明這一平臺上將重新融合。 經濟觀察報:你提到了文明的融合與世界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事實上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環保已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課題,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潘岳:在國際層面來看,科學發展觀更是與環保密不可分。因為資源與環境已成為國際外交的主軸,因為環境而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主流。中國重化工業發展的規模,所持續的時間,被預計消耗的能源與環境,帶來愈來愈多的國際關注。 經濟觀察報:面對這種局面,中國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對策? 潘岳:一方面中國應主動以環保問題為契機,就世界幾百年來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生態舊賬,就污染產業轉移,就環保技術轉讓,就綠色貿易壁壘等問題,代表全球發展中國家積極修改不公平的國際經濟規則。另一方面,應變壓力為動力,對我國現有能源生產與消費結構進行全面調整,積極實行污染物減排,展現一個對全世界負責的大國形象。可以說,環保不僅是中國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領域,更是中國實施和諧世界、和平發展理念的重要舞臺。 經濟觀察報:這是否意味著環保部門將承擔更大的責任和壓力? 潘岳:環保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部門作為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執行部門,毫無疑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生態文明的先行部隊。環保部門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命中注定要與不科學的發展做斗爭。環保的繼續深入將推動著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環保的得失也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探索道路。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