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源系重組攻堅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01:01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羅 薇 資本的迅速擴張讓昔日央企大系華源系剎時間轟然倒地,隨之而來的是艱難的重組之路。看不到頭的重組之路讓出資人和債權銀行身心俱憊。 在華潤集團拿走了華源系內醫藥類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之后,*ST源發和*ST華源作為系內資質較差的紡織類上市企業,卻成了眾多買殼人不愿問津的遺留地。 重組是必然的選擇,然而重組之路該如何選擇?市場各方正尋求著最佳的答案, S*ST源藥賣殼破局 華源系內的上市公司中S*ST源藥、*ST源發和*ST華源由于虧損嚴重,一直被公認為是華源系重組的三大難點。 8月31日,方達集團成功競得中國華源生命產業公司(華源集團子公司,S*ST源藥控股股東)所持S*ST源藥6166.94萬股,占比41.09%的股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經過激烈的紛爭和復雜的利益協調,S*ST源藥終于實現控股權易手,這讓市場看到了華源系重組的希望。 從公司披露的財務報表中可以看出,S*ST源藥自2005年以來,無論是季報還是年報均未實現過盈利。連續三年的虧損,并因財務造假,受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懲罰,經歷了暫停上市的厄運。 據記者了解,方達集團重組S*ST源藥的代價高達3.8億元,這3.8億元的重組成本包括填補S*ST源藥賬面1.8億元的窟窿,保牌需要的五千萬元,以及為華源生命、華源集團償還的1.5億元的債務。除此之外,方達集團還需對S*ST源藥擔負的4.3億元銀行債務提供擔保。 重組代價之高,方達還是選擇入主S*ST源藥并非頭腦發熱,主要是看中S*ST源藥旗下為數不多的優質資產——江山制藥。10月13日,方達總裁許志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亦承認確實如此。 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江蘇江山制藥有限公司是由江蘇華源藥業有限公司、江蘇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和靖江市新蘭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合資興建的大型醫藥企業。這樣一個多方投資而建的公司到底有什么亮點,記者隨即展開了調查。 雖然過程曲折,但S*ST源藥的易主還是成功了。不僅保牌有望,由于新東家的入主對債務進行承擔,各債權銀行也看到了收回貸款的希望。再者,償債問題若能得到解決,S*ST源藥下屬公司所屬的地方政府也將卸下沉重的擔子。更為重要的是,S*ST源藥的賣殼成功為更加混亂的*ST源發和*ST華源的重組之路提供了范本。 遺留的殼資源 2005年,華潤集團從誠通集團手中接過重組華源的大旗,國資委要求華潤集團對華源系進行整體重組,保持華源系內醫藥和紡織板塊的資產完整。可惜事與愿違,華潤集團先是拿走了華源系中盈利能力最好的北京醫藥的資產,控制了雙鶴藥業和萬東醫療兩大上市公司,然后,盤活了上海醫藥。而對于資產質量較差的紡織板塊所施援手卻甚少。最終,華源系還是避免不了被拆的命運。做為華源系旗下紡織板塊的上市公司*ST源發和*ST華源自然而然地成了華源系重組的遺留地。 華源系內的紡織類資產主要集中在*ST源發,總負債31.3億元,而以化纖為主業的*ST華源的總負債也以超過33億元。從公司披露的財務報表中記者發現,*ST源發和*ST華源都已經持續兩年虧損,嚴重的資不抵債。除了負債累累,*ST源發和*ST華源都已經失去了“造血”功能。持續三年之久的債務重組,令*ST源發和*ST華源大傷元氣。 記者11日至電兩家公司的董秘詢問目前最新的重組情況,均以出差為由拒絕采訪。為了做進一步的報道,記者再次至電公司證券部的負責人,均表示重組沒有什么進展,目前公司生產狀況一切正常。但記者同時發現由于廠房和生產線受法院凍結,流動資金緊缺,下屬公司的生產狀態未必不會受到影響。 上海市國資委一度希望華潤集團能拿出一部分錢來填補窟窿,使*ST源發和*ST華源的“殼”能干凈一些,在舉牌拍賣。如果能賣“殼”成功,上海市國資委、華潤集團和備受煎熬的債權銀行都可以盤活。 鑒于華潤系紡織板塊的現狀,上海市國資委傾向于將*ST源發和*ST華源的“殼”資源出售。但這兩家公司有分別高達數十億元的負債,還有理不清的擔保關系,即使是白手相贈,市場上也罕有接盤者。這也是華源系重組的難點所在。 攻堅戰猜想 S*ST源藥的殺手锏——江山制藥讓方達集團寧愿收拾爛攤子也要拍下股權。對于做為攻堅戰的*ST源發和*ST華源的重組是否也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記者11日至電兩家上市公司詢問最新的重組進展,均表示目前還沒有最新的動作。當問及是否會以各自的優質資產作為誘餌,態度卻是一致的無可奉告。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ST華源持有95%股權的華皖碳纖維有限公司一度被認為是*ST華源的希望,即使遭遇債務危機,*ST華源依然持續投資超過2億元,力保碳纖維項目,這或許是*ST華源最后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纖維材料,被譽為新材料之王,廣泛應用于飛機制造等軍工領域。申銀萬國的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航空領域(包括軍用和民用)年碳纖維耗量達6000噸左右,占06年世界總產能的20%左右。我國碳纖維現階段大部分依賴進口。而華源股份旗下的華皖碳纖維有限公司就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碳纖維生產企業。華皖碳纖維公司擁有完整的產業鏈,目前已經順利完成了200噸碳纖維及500噸碳纖維原絲的生產裝置的安裝,并且還將開工建設800噸碳纖維及1800噸碳纖維原絲二期項目。 在國防科工委提出要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軍工大企業集團的時代背景下,*ST華源能否借此否極泰來,值得市場和投資人關注。相比*ST華源來說,*ST源發龐大的廠區規模也很吸引眼球。不過華源發展的工作人員表示對此不方便透露。記者了解到,*ST華源在一系列收購紡織企業的過程中,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約1176畝,目前已經升值很多。 記者曾多方至電華潤和兩家公司的債權銀行以求獲得是否有最新的接盤者,但都無功而返。*ST源發和*ST華源如果能步S*ST源藥的后塵,賣殼成功,華源系重組的大幕也將落下。但這是一場攻堅戰,他會以什么方式重組,誰又能成為新東家,值得投資人繼續期待。本報也將繼續關注此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