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夢想點燃的村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6:47 《中國企業家》雜志
當生物液體燃料點燃一個又一個村莊的夢想,當地的人們也異常警惕其中的泡沫,事實上,他們曾多次品嘗過各種泡沫破裂的滋味 即使沒什么活計,張均會老漢還是習慣繞著高粱地一圈圈地轉,大黃狗在前面顛顛兒地跑著,撲咬高粱葉子上的螞蚱。張是黃驊市東孫村的前任村支書,他貸款包了600畝地,其中60畝用來種甜高粱,“這是全村兒最遠的一塊地,也是最差的一塊地。”他指著高粱地告訴《中國企業家》,“沒有比這更差的了!秉S驊位于河北省東部,東臨渤海、南接山東,這里氣候干旱,土地貧瘠,十種九不收,總耕地面積109萬畝,其中鹽堿地就有79萬畝,占耕地面積72.4%,另外還有低洼荒地24.6萬畝,但是這種惡劣的環境偏偏適合耐旱、耐澇、耐鹽堿的高粱生長。 張均會腳下的土地,風一吹幾乎可以刮下層堿末來,這里是中糧和英國BP公司聯合搞的試驗田,故意選的鹽堿度最高的地塊。2007年3月,中糧與BP公司在河北黃驊、山東陽信和內蒙五原分別搞了這樣的試驗,如果這塊土地上甜高粱的產量、糖度都符合中糧需要,黃驊就可能成為種植基地。去年張均會自己開出了這塊荒地,種了一次夏播高粱,剛下種的時候特別旱,水澆下去鹽就返上來,土地板結得厲害,最初高粱有點拔不上節來,但后來長勢越來越好。第一年高粱賣給了附近的白酒廠,養牛廠也要,賣給酒廠每斤桿可以賣到7分-1角,給牛場能賣到3.5分/斤就不錯了。高粱地對面是張的玉米地,“去年棒子(玉米)都成天價了,周圍種的人一下就多了,要是高粱的價也能上來就好了。”張跺了跺腳下的田埂說“只要連續種上兩年,肥力就能養起來了”。 在中國,還有很多農民將面對與張均會同樣的機遇。21世紀初,中國開始燃料乙醇嘗試的主要推動力就是解決農民“賣糧難”,成效相當顯著,4家定點企業附近的玉米或小麥價格都高于省內平均水平,交糧時節,農民甚至還會主動把通向工廠的大道打掃得干干凈凈。當原料從糧食換轉化為非糧,對農民的意義就不僅是增收,還包括扶貧。因為種植非糧能源作物的邊際性土地通常屬于荒草地、鹽堿地、沙荒地、裸土地或灘涂,那恰恰是連靠天吃飯都很難做到的鄉村。 如果要看生物液體燃料如何點燃一個村莊的夢想,不妨到云南楚雄州雙柏縣的普龍村。雙柏就是讓劉寶和幾乎犯心臟病地方,但改變這里的并不是中石油,而是與它合作的神宇。 普龍村的孩子失學率極高,不僅因為繳不起學費,也因為路太難走,必須幾人同行家長才放心,一家的孩子不讀書了,周圍幾家鄰居的孩子都要失學。幾乎家家戶戶都要養幾條狗,平時看家,來了尊貴的客人就宰了做菜。就是在這樣一個節奏緩慢的鄉村,那種數百年來用于扎綠籬、點火把,滿山遍野都是的麻風樹突然之間成了金疙瘩。普龍村共有900多人,有400多人為神宇公司的種植基地打工,去外面打工進進出出不方便,最重要的是在這里每月都能拿到現錢。村支書方思彬告訴《中國企業家》,摘果子的季節恰逢農閑,放著牛就可以帶回來,最早的時候2毛錢一斤,現在已經漲到6毛錢,另外無論平坡、挖坑、栽種,每做一份工都有錢賺,七七八八算下來,如果一對夫妻給神宇打工,全家一年能賺5000塊-6000塊,而公司進駐的前一年,普龍村人均收入向上級報的是821塊,其實是600多塊。公司來了之后,包括買地的錢在內,村委會的賬戶上一下多了20萬塊,靠這筆錢自來水流入了每家每戶,村里很多人也開始翻修房子。 2006年,神宇公司還安排方思彬等幾人去紅河參加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培訓。2006年11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啟動綠色能源減貧項目,已在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展開,種植麻風樹發展生物柴油正是重要一項。 2007年8月中旬,一支美國農業部考察團來中國調查生物質能源發展情況,他們所獲得的最深印象,很可能是那些一句完整英文也說不出的中國鄉鎮干部,卻對這個全球最新銳話題保持著的旺盛熱情。貧瘠的土地能成為“綠色油田”,這也是許多地方政府的夢想。四川資陽要發展以紅薯為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估計需要消耗100萬噸紅薯,項目還沒開工已經有農民放鞭炮,地方政府算賬:1噸紅薯賣400元錢,100萬噸就是4個億,平均每個農民能增收500元錢,靠當地最便宜的農作物能帶來如此好的效益,之前難以想象。 早在國家明確生物液體燃料向非糧轉變之前,有些基層政府就已自己動手搞試驗。趙恩廷,黃驊市農業局局長,大嗓門,倔脾氣,2000年剛到農業局就搞了一次“地怎么種,錢怎么掙”的大討論,“我們有句話叫‘能種金子,不種銀子’。”趙恩廷說,但以黃驊的自然條件,銀子也很難尋覓。2004年,他引進了美國飼用甜高粱“大力士”用做牛飼料,在此過程中發現這種高粱太甜了,小孩經常拿它當甘蔗吃,糖度能達到17%到22%,而廣西黑皮甘蔗糖度不過15%,趙覺得糖可以轉化酒,應該能發展幾個酒廠,想到這兒打開電腦就搜索,無意中發現甜高粱的用途有27種,居然還可以轉化成燃料,他順藤摸瓜就開始研究。 2005年,趙恩廷在自家的院子里做試驗,他的院子屬于重度鹽堿,到了秋季,400多棵高粱都長了3米多高。2006年他動員了6個地方在240畝地搞了14個品種的種植和加工試驗,市里面不同意見很多,有人覺得高粱做燃料是異想天開,就直接對他說,“趙局長,你這兩年干得不錯,別讓‘高粱酒’把自己淹了!壁w恩廷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結果當年收獲之后,很多人知道了這個消息,趙的電話都被打爆了,山西、內蒙、山東各地的企業紛紛和他聯系,有要種子的、有要稈的,有希望提供技術指導的,還有要來投資的,其中兩家企業引起了趙的注意,即中糧集團和民營企業河北中邦新能源公司,中邦已準備在黃驊設立4萬噸乙醇項目,而目前,黃驊更希望引入中糧。 能引進中糧這樣的國有大企業是那些資源貧乏地區的迫切愿望,但雙方也各有算盤,地方政府在企業建廠之前不敢發動大規模種植,擔心種了沒人收,農民把高粱稈和紅薯都拉到政府大院,而國有大企業則擔心原料供應沒有長期保障,希望先看一下種植情況,另外,也需要詳細摸清可供利用的邊際性土地面積。 “別看中糧有錢,疑心還很重,老懷疑在你這兒長不長啊,能拿出這么多非耕地嗎?老想1分錢不投還讓你種下來,種完了還要看看再說,你說這不難死我了嗎?你作為一個大企業投上幾百萬搞試驗不很正常嗎?但是它很小氣,老是問,幾分錢收啊,我說7分錢,它就問6分錢行嗎?”河北一位希望與中糧合作的地方領導忿忿地告訴《中國企業家》。 “地方政府老覺得我們花的是國家的錢,應該大手大腳,這讓我們很頭疼。農民說你先把工廠建了我再種,但工廠建了他實際也不一定種,要看別人種的效益怎么樣才能確定自己種不種,誰都怕讓對方騙了!币患沂髽I新能源部的負責人則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