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哈藥教父劉存周接任國藥董事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09:50 21世紀經濟報道
上海報道 本報記者 沈瑋 “我已經開始到國藥集團工作了。”9月5日,劉存周告訴本報記者。 這位中國醫藥界的標志性人物,終于在62歲時迎來了職業生涯的新起點。 國內最大的醫藥商業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下簡稱“國藥集團”)董事長鄭鴻因年齡原因卸任,接替她的新董事長正是劉存周。 9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悄然掛出一條消息:“劉存周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及改制后)董事長(外部董事,聘期從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佘魯林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及改制后)法定代表人。鄭鴻(女)不再擔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 國藥集團換帥由此落定。 劉存周是國內醫藥界不能抹去的名字之一。當年,他一手將哈藥從虧損幾億元的小藥廠,打造成年銷售額近百億元的哈藥集團,并試圖通過產權改革將企業做大做強。雖然最后因為重組思路與相關部門相異而黯然辭職,但他在醫藥界的影響從未淡去。 此番加盟國藥,劉存周將給國藥集團帶來怎樣的改變,國藥是否能避免被并購的命運? 董事會試點 劉存周的大名,在醫藥界可謂無人不知。 他是曾經的“哈藥教父”。在主持哈藥期間,劉存周不僅使集團銷售利稅大幅增長,還對產權改革有頗多想法。他希望通過引入外部股東,推動哈藥建立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避免政府一股獨大過多干預,使哈藥能在一個順暢的體制通道中盡快變身為國內醫藥產業巨頭。 但劉存周希望引入國內同行強強聯手的思路并沒有得到最后的認可。2004年底,哈藥成功引入中信華平等資本力量實施重組,劉存周也遞交了辭職報告,隨后加盟民營醫藥企業東盛集團,出任首席執行官。 此后,醫藥界風起云涌,三九隕落,華源出現流動性危機,華潤以整合者的形象在業界嶄露頭角。劉存周的名字則沉寂了三年。 “我很早就辭去了東盛集團CEO的職務。從2006年開始,我已經在國藥集團擔任外部董事。”劉存周告訴本報記者。由外部董事擔任試點企業董事長,是國資委深化董事會試點工作的新舉措,此次國資委選取了三家央企的外部董事擔任董事長,代表出資人國資委治理公司,提高決策效率。 8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召開高級管理人員大會,國資委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二局局長姜志剛代表國資委宣讀了任免決定:因為年齡原因,鄭鴻同志不再擔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退休;由外部董事劉存周擔任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佘魯林出任集團法定代表人。 國藥集團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國資委此舉大有深意,一方面劉存周以外部董事的身份擔任公司董事長,可使國藥集團董事會9人中,外部董事超過內部董事人數;另一方面,劉存周今年62歲,比鄭鴻還大一歲多,由他接任新董事長,國資委是看中了其在醫藥界浸淫30年的豐富經驗,希望借其做大做強國藥集團的思路呼之欲出。 擺脫被并購危機 三年前,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語贈190余家中央企業的掌門人,如果三年不能進入行業前三名,國資委就要給這些企業另尋出路。 在今年1月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李榮融再次強調,央企整合將作為2007年的重點推進工作之一,并把今年10月作為央企劃定的三年大限截止期。屆時,沒有做到行業前三名的央企將會被國資委從大名單中抹去。 國藥方面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該公司2006年銷售收入303億元,位居“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第128位,是央企中主業為醫藥的第二名,僅次于華潤集團。 同為央企的華潤集團,則以一個醫藥領域新入者的身份角色,通過重組華源集團和三九集團,醫藥體系進一步擴張,成為央企的醫藥整合平臺。隨著華潤對華源、三九集團的整合,有關國藥集團也將被華潤整合的傳聞四起。 華潤集團也確實在香港成立了華潤醫藥集團,試圖將北藥、三九和國藥等央企醫藥資產一并吃下。 “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很小了。”9月4日,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明確告訴記者,從此次國資委的人事安排來看,顯露的信號是希望國藥集團自主做大做強,應該不會將其劃給華潤。 “我們不擔心被別人并購,央企當中,我們是唯一專業的醫藥集團。”同日,國藥集團的一位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華潤雖然重組了華源和三九,但其多元化的布局,應不是專業的醫藥集團,國藥集團不可能被其并購。 劉存周也對記者說,他有信心把國藥集團做強做大。“現在剛接手工作,正在忙著做戰略規劃和戰略重點。”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立于1998年年底,是由中央管理的以醫藥科研、生產和服務貿易為主業的我國最大的醫藥企業集團,旗下擁有十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2005年藥品、醫療器械等銷售收入257億元人民幣,進出口額5億美元。據最新公布的2007年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國藥集團2006年銷售收入303億元,位居第128位。 領軍工業反轉 自今年始,國藥集團日益把發展醫藥工業提上了日程。國藥方面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為實現國藥“十一五”發展目標,集團董事會最近已做出重點發展工業的決議,考慮堅持“兩手抓”。一是加強現有工業企業管理,做大做強現有的工業企業;二是著手有戰略價值的醫藥工業企業的兼并重組工作,實現集團醫藥工業的外延式增長。 根據中國醫藥集團內部制定的“十一五”規劃,醫藥工業的發展要保持年均兩位數的增長率。其定位既適應集團科工貿一體化戰略的選擇,也參考了跨國公司的發展模式。 7月20日,國藥2007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分析會再度明確,為加快醫藥工業步伐,進一步做大做強醫藥工業,該集團日前專門成立了并購工作小組,廣泛搜尋合適的目標企業和項目。那些具有國際市場、在某些領域有領先產品以及具備原料生產能力的企業將是并購重點。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劉存周在醫藥工業方面很有經驗,當年做大哈藥正是依靠工業打下天下,將其引入國藥集團,也符合國資委把國藥工業板塊做大做強的愿望。 劉存周對此也表示認可。他告訴本報記者,國藥集團總經理佘魯林在醫藥流通方面經驗豐富,他對這樣的搭配非常有信心。 事實上,國藥集團在醫藥商業領域一直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并一直保持其在醫藥商業領域的龍頭地位。該公司2006年銷售額已經突破300億元,并已經建成北京、上海和正在建設的天津、廣州物流中心,吸引了拜耳、諾華、GSK、勃林格殷格翰等眾多的跨國公司入駐。以國大藥房連鎖為主要品牌的零售業加快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的布點,形成了跨地域的零售品牌。 相比之下,國藥集團在工業方面的規模和地位就稍嫌遜色,但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該集團所屬工業企業有中國醫藥工業公司、中國藥材集團公司、深圳一致藥業等,分別在麻醉藥品、抗感染藥品、中藥飲片及中成藥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品線,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相關報道: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