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亞萍十年三部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 12:02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呂英博 北京報道 和鄧亞萍約的采訪時間是下午四點半,我特意早到了十分鐘,一進大廳就看低頭忙著發短信的鄧亞萍。已經做了媽媽的她消瘦了不少,加上一頭利落的短發,整個人看起來干練非常。 距離08年奧運會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身為奧組委官員的鄧亞萍所有工作都是按照奧運倒計時來排定的,每天工作都被塞得滿滿的。 “你能采訪到我算是幸運了。” “不是幸運,是堅持,為了這個采訪我努力了兩個月。” 鄧亞萍了然的點了點頭,端起茶幾上冰咖啡輕嘬了幾口,示意可以開始了。 過去時:規劃人生 鄧亞萍名片上印著的頭銜是——奧運村部副部長。最近關于她奧運村“村長”身份的采訪鋪天蓋地,于是我試圖把她的記憶拉回十年前,剛剛退役的時候。 “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鄧亞萍回憶說,“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這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和自己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于是,學好英語成為了鄧亞萍當時最重要的目標。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后,鄧亞萍來到了清華大學英文專業攻讀本科學位。初入校時,她連26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完整。上課的內容對鄧亞萍來說也無異于天書,“我只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硬啃。我給自己定的計劃是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 在清華的第一年就在這樣的“苦”中熬過的。“這種苦和當運動員的時候不一樣,比賽遇到困難,一聽到加油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是讀書是清苦,是孤獨,沒意志、沒恒心是堅持不下去的。” 為了更快地掌握英語,鄧亞萍決定去英國劍橋大學突擊英語。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剛到劍橋的那段時間,我雖然比較刻苦,效果卻不明顯。我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語言基礎還相當薄弱,要想在劍橋這個精英云集的學府里站得住、學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學問與體育訓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尋,更不會有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兒,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就這樣,鄧亞萍用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學習完成了英語學習的第一步。“我終于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從清華畢業后,鄧亞萍決定去英國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這個決定看似簡單,但卻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很多人會選擇去美國,我也考慮過,但是考慮到國際奧委會在洛桑 (瑞士城市),是歐洲,所以去英國會更方便一些。而且對奧委會來講,它里面的工作人員的主流還是歐洲人,所以了解歐洲的文化和歷史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也許不了解,其實很多現代體育運動項目是發源于英國,雖然現在在很多項目上英國的成績不太好。但是它的根在那里,對于現代運動制定的規則也很成熟。想要參與到這個游戲當中,必須要了解后面的機制是什么樣的。這樣看來,到英國學習十分必要。”這時,鄧亞萍的手機響了起來,她看著來電顯示頓了一下,接著說,“不過,沒想到這一讀就不可收拾了。”說完開心地大笑了起來。 進行時:籌備奧運村 現在身為“奧運村部副部長”的鄧亞萍,主要的工作是負責管理奧運村的各項籌備工作。奧運村部的工作比起之前在市場部來更加繁忙、瑣碎,“我們的工作計劃已經細化到了每一天,每一天要做什么都必須完成。所以今天倒計時一周年這么一個隆重的日子,并不會讓我的工作有任何變化。晚上經常會加班到很晚,早上又要很早到,6點多出門去上班是常事,我不允許自己遲到,也不覺得有多辛苦,就是一個信念。”無疑,這又是一個鄧亞萍風格的工作方式。 當聽我提起外界對奧運村豪華程度紛紛拋出各種猜測時,鄧亞萍馬上連連搖頭,換了一個舒服的坐姿,開始耐心地給我解釋說:“我們作為奧運會的承辦方,所有的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怎么樣去建立場館等等,都是需要和國際單項協會和國際奧委會來合作的。每個場館都有技術手冊,是有標準的。奧運村也不例外。奧組委會在技術手冊上標明應該有多少個房間,應該容納多少人等等。各項要求都非常清楚,你要做的就是按照標準做事,和國際奧委會保持溝通,匯報進度。奧運村并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想怎么蓋就怎么蓋’‘怎么好怎么蓋’,這一屆我們按照要求要舉辦一次高水平的奧運會,同時也要是節儉的。所以奧運村不可能多么多么的奢華,那不現實。” 作為參賽運動員和奧組委工作人員,鄧亞萍先后經歷過五屆奧運會、五個奧運村,沒有人會比她更清楚什么樣的奧運村才最適合運動員。“好的奧運村從來都不是因為硬件多么好才會給運動員留下深刻印象,核心還是服務,是人。” “給我留下最好印象的是悉尼,真的很甜美。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太喜歡運動了,所以他們對你的服務是發自內心的,無論年齡大的還是年紀輕的,都希望通過對你提供的服務讓你感受到這個國家是多么好客、真誠。”美好的回憶總是能讓人心情愉悅,采訪過半已經略顯疲態的鄧亞萍又興奮了起來,她把雙肘支在腿上,身體稍稍探了過來,接著說:“有一個老人家,很大年齡了,家住的也很遠,但是每天都按時去上班,耐心的給我們講這講那。真的特別sweet。”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我們去過你的家了,那么自然也希望你到我家來做客,這次就是我們北京做主人了。我們不會承諾奧運村的條件會多么多么好,但是我們會盡力用中國特色給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未來時:學以致用 “性格決定命運”,鄧亞萍的性格是典型的“要做就做最好”,因此,在賽場上她是可以拿到世界冠軍,在求學的路上,她敲開了世界頂級學府的大門:2002年,鄧亞萍憑借其在攻讀碩士學位其間的優異表現被世界經濟學權威彼得·紐倫收為門徒。雖然現在鄧亞萍因為奧組委的工作分身乏術,但是她還是盡量擠出時間準備自己的博士論文。 “現在課程都結束了,剩下的就是論文的寫作。我的博士論文做的是奧林匹克品牌的研究,研究 ‘奧運’這個品牌在商業上的價值。人們對奧運的認識更多地集中在她的精神和宗旨,或者是比賽本身。但沒有很多人是從理論學術的方面來論證的。因為我的特殊經歷,讓我選擇了這個領域。” “當運動員的時候,是人家給你搭好臺,讓你去表現;但是作為官員到了組織里面,你要關注的東西就更深了。但隨著對奧運會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我發現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全球都非常關注的一件事情,沒有什么比賽能夠比它受到的關注更多了。這后邊又有什么巨大的東西在推動呢?這么多的國家和城市都為申辦奧運會打得熱火朝天,花了這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最后卻只有一個城市可以取勝。像我自己光申奧就經歷了兩次,再加上后來做了很多組織的工作,我發現奧林匹克其實是蘊藏了巨大的商機的,它背后的發動機其實就是一個造錢的機器。” “這么多贊助商熱衷于贊助奧運會,而且是長年的,不間斷的,比如可口可樂,它的奧運贊助歷史已經達到了將近八十年……”談到自己的學術研究,鄧亞萍在措辭方面立刻變得很嚴謹,看出我對這個領域的關注不是很多,她便從什么是頂級贊助商、什么是贊助商的權利基礎知識開始給講了起來。 “在奧組委市場部的兩年中,我發現中國的品牌對體育營銷和奧林匹克這個品牌的認識還是比較弱的,有的拿到了那個權利也不會好好利用。所以我特別希望可以通過一些鮮活的案例分析,讓中國的企業可以知道怎么樣運用體育營銷、怎么通過奧運會這個品牌來提高它的價值。我覺得,在這個博士論文的選題上我是有優勢的,畢竟自己親身經歷,畢竟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還有自己現在的這個工作讓我可以接觸到一些贊助商,包括國際奧委會那邊的TOP級別的,還有中國的,能夠拿到很好的資料,做一些非常鮮活的實際的案例分析。”此時的她流露出的神情和她講述自己為什么選擇去英國時很像——篤定。 手機鈴聲再次響起,采訪必須結束了。 第二天我收到了鄧亞萍助手發來的照片,她在電話里說,“這是鄧部長親自選的,她很喜歡這張。”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