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漸次融入區域經濟合作大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09:11 國際商報
中國的板栗、紅棗、土豆、洋蔥擺到了泰國老百姓的餐桌上;泰國的榴蓮、山竹、菠蘿蜜、紅毛丹也成為了中國超市的“寵兒”,近幾年老百姓從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獲計劃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老百姓的真實感受背后,自貿區合作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更深層次的。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29日作客中國政府網時,把區域合作帶來的經濟效應概括為兩點: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在全球范圍內區域經濟合作的大潮中,中國漸次融入其中,并力爭成為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弄潮兒”。 區域經濟合作雙重效應顯現 在易小準看來,區域經濟合作在全球范圍的升溫是各貿易方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競爭壓力下作出的政策選擇。 自由貿易協定成員通常相互提供零關稅,這明顯要好于WTO最惠國待遇,更優惠的待遇在區域范圍內產生貿易創造效益。以墨西哥為例,北美自貿區建立后,墨西哥出口大幅增長,從1996年的世界排名第21位躍升至2005年的第13位,取代日本成為對美第二大出口國,取代中國成為對美紡織品第一大出口國。 與此相應,自由貿易區區域外的國家或貿易伙伴則享受相對較差的待遇,自由貿易協定成員間的這種“排他性”產生了所謂的貿易轉移,即有一部分貿易會從區外轉移到區內。如北美自貿協定生效后的最初3年,墨西哥男襯衣對美出口增長122.9%,中國對美出口減少38.1%;墨西哥對美出口運動服增長769.7%,中國對美出口則減少了33.8%。 誰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誰受益,不參與就意味著利益受損甚至被排斥,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種效應共同作用,形成了當今世界上區域經濟合作的熱潮。用易小準的話說,“你不參與就會被別人排擠在外面,就會受到損失,就會丟掉原來的市場,不進則退。” “弄潮”區域經濟合作 在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升溫的今天,中國與世界很多國家一樣,在追求貿易自由化方面,學會了多邊和區域“兩條腿”走路。 據易小準介紹,早在1991年,中國就參加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這是中國參加的第一個區域經濟論壇,也是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開端。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曼谷協定》,現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這是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貿易安排。200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是中央政府與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的經貿安排,這也是一種自由貿易安排。而我國簽署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貿協定是2004年11月與東盟十國簽署的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 目前,我國正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8個國家和地區商談11個區域貿易安排。具體說,目前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及補充協議;正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簽署自貿協定;與海灣6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等進行自貿談判;與印度、韓國、秘魯開展自貿研究;參與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和中日韓(10+3)、東亞峰會等多個區域經濟論壇;推動了包括很多周邊鄰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大圖們江合作開發等次區域合作機制的建設。 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推進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更多的開放國內市場是否會對國內相關產業帶來沖擊?”類似當年入世時的擔心,國人再次提出憂慮。易小準的回答是:推進區域經濟合作既有機遇,也有挑戰,關鍵是要不失時機地在競爭中發展自己。 “我們不能只讓自己得好處,不讓別人嘗甜頭。”在自貿區合作中,我們的優勢產品,如家電、紡織品、輕工產品、機電產品,在自貿伙伴的市場上有了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商機,同時,自貿伙伴的優勢產品,如東盟的熱帶水果,也會對中國部分地區的同類產品形成競爭,推進自貿談判時就應做好準備。 易小準同時也不諱言,與其他大的經濟體相比,中國參與自貿區的時間還不長,談成的還不多,還沒有涉及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這需要我們從抓住歷史性機遇和改革開放兩個大局來進行謀劃。” 如今,中國已形成了一套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不成文的選擇自貿區合作伙伴的標準,即雙方政治和外交關系良好;雙方產業和進出口商品結構互補性較強,實現自由貿易不會給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帶來嚴重沖擊;對方具有一定市場規模及貿易輻射作用;雙方均有建立自貿區的共同意愿。 本報記者 何芬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