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王夢恕:工期緊摳投資分包機制構成地鐵建設巨大隱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02:56 第一財經日報
季譚 田毅 未來30年,我國將進入大拆除和重建高潮期,就是因為目前一些工程建設,設計、施工沒有長遠規劃 除了部門領導追求政績外,客觀上存在缺規劃、欠設計、摳投資、緊工期等先天缺陷,使原本能夠成為“遺產工程”的項目,被浮躁之風侵蝕 降低地鐵造價,就要提高國產化水平,鼓勵企業搞技術創新。即使是國產設備價格與進口差不多,那也沒什么,因為我們自己掌握技術、解決就業、產生稅收 現在的地鐵建設,對國內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大量的錢花在購買進口設備上了 在已開始或準備地鐵建設的城市,要適度控制建設規模。比如,修建不必要的入口大廳、過于奢華的裝飾、車體過長等 1965年,王夢恕就參與了北京第一條地鐵——1號線的設計施工。當年,王夢恕被分配到鐵道部北京地下鐵路工程局施工處擔任專題組組長。 1986年,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招標會上,北京地鐵公司將該項目交由隧道局設計施工,王夢恕被任命為副指揮長。在位于市中心的長安街國賓大道下,暗挖跨度15米大洞,洞頂離地面埋深最淺只有6米。嚴格遵守“管超前、嚴注漿、短進尺、強支護、緊封閉、勤量測”18字方針,使王夢恕所帶施工隊最終將復興門折返線勝利建成。 時隔多年,王夢恕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管難度多大的地下工程,只要遵守上述原則,都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日前,安監總局、建設部就北京地鐵10號線“3·28”重大塌方事故發布通報,中鐵十二局二公司對施工復雜地質情況不清楚,當施工斷面發生局部塌方和導洞拱部產生環向裂縫險情時,未制定并采取保護搶險人員的安全技術措施,造成6人死亡。 針對當前工程事故現狀,中國工程院院士、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專訪,詳細解釋了地下工程事故的隱患所在及治理辦法。 工期危機 《第一財經日報》:你曾經參與過北京第一條地鐵的施工設計,你感覺當時那條地鐵的設計施工和現在的有何區別? 王夢恕:那是在1965年,我們修了5年,北京站到蘋果園地鐵。當時我們沒有用國外設備,那個時候的列車,是長春車輛制造廠生產的,現在還在用。 當時的設計考慮到地鐵既是交通,又是三級防護設備,雖然施工條件比現在差很多,但質量卻有保障。 現在地鐵規模擴大太快,并不是很好的事。每年有1萬億元的工程建設資金。 未來30年,我國將進入大拆除和重建高潮期,就是因為目前一些工程建設,設計、施工沒有長遠規劃。 除了部門領導追求政績外,客觀上存在缺規劃、欠設計、摳投資、緊工期等先天缺陷,使原本能夠成為“遺產工程”的項目,被浮躁之風侵蝕。 《第一財經日報》:你曾多次強調工期對地鐵安全的威脅。現在一些城市大力發展地鐵,有的眾多路線同時開工,這是否會帶來一些工程隱患,具體將表現在哪些方面? 王夢恕:線路工程太多,施工事故也會隨之而來。 一般在地下工程施工之前,應留出足夠時間給施工和設計單位,對周邊管網等情況進行調查,需3個月到半年時間。 如果同時開通好幾條線,施工單位就忙于應付各個工期,前期不能做認真調查,工程風險隱患就會加大。 也不能開工就搞業務設計,設計院沒有時間去搞詳細規劃,否則就會導致抄圖,圖紙設計質量低。 同時,不合理趕工期會影響地鐵建設的結構和壽命及影響地鐵安全。 一般來說,一條20公里地鐵的合理工期大約為4~5年,但現在都在搶進度。 而事實上,我們現在搞工程,都需要經過科學評審,但有些基本工作沒有做,只是領導意圖,為了政績。 地鐵是很花錢的,對城市干擾、財政支出影響都很大,應該開一條通一條。 如果不搞地質勘測,地下工程是很危險的,會出現很多想不到的情況。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此次地鐵10號線的承包單位中鐵十二局,目前已經有了300多個億的中標工程。而按正常來說,該單位只有100個億的工程建設承受能力。如果一個建設單位中標工程超過了它的承受能力,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王夢恕:前段時間出事情的蘇州街地鐵站,那個地方地勢也是很復雜,當時在春節前,就搞了詳細的方案,包括對出口都進行了研究。但不僅規劃、設計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施工安全評估、運行安全評估也要進行。 但現在沒有時間、精力、資金來做,因此工程出問題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在這樣高速發展的情況下,施工單位沒有工程建設能力,必然出問題。 蘇州街地鐵站存在三大復雜性,一是地質比較復雜,還有好多空洞;再就是設計沒有搞清楚,該注漿的沒有注漿,由于成本比較低,設計單位不這樣做,施工單位也就沒有執行;三是,地下管道情況很復雜。 鐵道部有30多個這樣的局,一個局就是1萬多人,是國家的一級企業或是特級企業。他們地鐵、公路、鐵路任務很重,任務重但利潤不高。 于是就有可能薄利多銷,有了活就搶,搶了之后進行分包,分給工人去干。表面上是它的隊伍,實際上可能是包工頭招募的,只不過打著這些局的牌子。 同時管理上也缺乏資金,講科技創新,但科研經費連0.1%都沒有。 造價降低之道 《第一財經日報》:總體上說,地鐵建設投融資機制應該如何解決?如何將吸引民間資本進入以及上市融資很好地銜接起來? 王夢恕:地鐵是高造價、高成本運營的地下交通,建得起,不一定運營得起。更多依靠國家財政支出,上海市的地鐵造價每公里是8億元,廣州市的地鐵造價每公里也達到7.8億元。 即便是全部實現了設備國產化,每公里造價仍不會低于4.2億元;北京市地鐵運營,政府每年用于地鐵的補貼接近10億元。 這在經濟欠發達城市,負擔不起,隨著外資利用政策的進一步到位和完善,以及民間資本的日趨活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地應不失時機地進行以地鐵為主的軌道交通建設。 《第一財經日報》:你曾介紹,地鐵建設要盡可能簡單一些,切忌盲目攀比和奢華。你此意何指? 王夢恕:某城市曾耗資數十億元建造的城市輕軌開通,但沒過多久,開始面臨入不敷出現狀。 該工程論證時,多數專家認為應修地鐵,但政府堅持建輕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輕軌更醒目、更好看。但全市輕軌只有一條線,無法形成網絡。 一般而言,地鐵的附屬功能只要能夠滿足通風、照明這樣的基本要求就夠了,地下溫度基本是恒定的,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并不需要空調和屏蔽門,但是偏有這樣做的。 現在供應地鐵系統的電力,真正用于牽引的不到30%。 一般在國外地鐵建設中,土木工程投入大約占60%,設備投入一般占30%,最多不超過40%。而國內一些城市,這兩方面投入的比例,差不多是1∶1了。 我曾經提出地鐵建設10字原則:安全、可靠、實用、經濟、先進。 但很多地方卻把追求“先進”放在第一位。造價上去了,運營成本也大量增加,最后是“建得起用不起”。 而且,地鐵造價直接關系票價。一般而言,居民用于公交的開支不能超過收入的11%,地鐵票價太高,難以吸引市民,大量的人還是擁在地面交通。 總體說,軌道交通要發展,但又不能亂發展。國家對各地上軌道項目,特別是地鐵上項控制得相對嚴格。 上地鐵必須具備:第一,城市人口要達到200萬;第二,城市GDP要達到1000億元;第三,財政收入要達到100億元;第四,申報的地鐵線路必須是網絡,單線不能審批;第五,地鐵設備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 同時還要合理降低地鐵車站建設規模。車站是軌道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軌道交通總造價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如一般車站造價多在0.4億~1億元之間。 《第一財經日報》:你說降低地鐵造價的根本之道在于要生產國產化產品,目前這方面發展狀況如何? 王夢恕:降低地鐵造價,就要提高國產化水平,鼓勵企業搞技術創新,追上國際先進水平。即使是國產設備價格與進口差不多,那也沒什么,因為我們自己掌握技術、解決就業、產生稅收。 企業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每年要多花多少冤枉錢?現在的地鐵建設,對國內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大量的錢花在購買進口設備上了。 在已開始或準備地鐵建設的城市,要適度控制建設規模。比如,修建不必要的入口大廳、過于奢華的裝飾、車體過長等。 對于地鐵設備,應嚴格控制從國外進口,我國目前的地鐵設備完全符合地鐵建設和運營的要求。原國家計委也規定地鐵設備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以把資金用于更多的地下交通建設。 風險評估及管理 《第一財經日報》:你認為在當前情形下,這種耗資龐大的工程,它的分包機制會造成什么工程隱患和經濟上的糾紛? 王夢恕:現在工程有實行分包現象。但像地鐵建設這種重點工程,施工方如果沒有一定資質,是不能施工的。因為工程造價低,就會導致各方都要減少投入,到了施工方,利潤是很低的,出事也多。 為了盡快啟動工程,包工頭手里都有固定隊伍,分包本來是為了節省工程進度,分包層級越多,落實到最后的施工時間也就越短,分包商很難再有時間吃透資料。由于轉包,工地上的管理并不規范。 工程分包之后,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利潤繼續攤薄。 雖然有工程分包,但總體技術還是過硬的。不過分包后下邊的工人對技術把握要差一些,工程大,技術人員不足。 《第一財經日報》:新的地鐵線路要穿過各條舊線路,新線不能影響已有線路的運行,不能造成沿線房屋下沉量過大,不能造成地下各種管線破裂,還不能對現有立交橋的樁基造成很大影響,這都需對正在施工的工程有足夠的安全風險評估。 對于上述所稱的安全風險評估應該怎樣進行?有沒有什么可以具體操作的模式?隧道工程研究中心對此有何具體措施? 王夢恕:軌道交通修建,從規劃、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安裝到調試、運營,這是一個龐大、復雜、多專業、多門類的系統順序整合過程。 我們做了4號線、10號線的風險點控制,一級、二級、三級風險點,分完后,按風險點不同,告訴施工單位應該做些什么。 另外,現場量測結果,每天晚上6點之前反饋到我們中心。中心專門設有一個班子,進行監測,監測幾條線的難點在什么地方。 北京對安全風險評估已相當重視,隧道工程研究中心和其他一些研究單位,對北京地鐵4號線和10號線等,都成立了專門的安全風險評估機構,由建設施工單位等提供下沉量等數據,以采取應對措施。 總體說,我們地鐵建設實力很強,如果土木工程造價投入再多一些,進度再慢一些,很多問題可以規避。 蘇州街的這個車站,是屬于比較正常施工,還算不上風險點。 《第一財經日報》:你曾經說過,在地鐵塌陷事故中,像水管老化這類問題相對來說只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還是體現在施工管理上,也即施工水平方面的問題,突出表現在“隊伍不齊整”上,為什么這么說呢? 王夢恕:在地鐵塌陷事故中,像水管老化這類問題相對來說只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還是在施工水平方面,如果很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在現場,能夠及時發現征兆,是可以判斷風險的。 10號線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施工隊伍的水平、經驗問題。由于設計不合理,像流沙地層,該加注漿的,它沒有加,因此施工單位也不加,很多矛盾轉移到施工隊伍。地層情況應隨著施工情況而改變。 為此我們應培訓現場的技術人員、項目總工。 現在的情況是,領工的工班長沒有技術力量直接指揮工人,像工班長、領工員這些執行層力量太弱。這些技師的培訓,施工單位應該來承擔。但由于本身沒錢,又不是自己的隊伍,就不培訓了,導致工程隱患出現。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