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福建模式將全國推廣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緊配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7日 15:36 21世紀經濟報道
福州報道 本報記者 張望 一場涵蓋中國70%國土的重大改革,將以"福建模式"為藍本。 "福建的實踐為全國探索了一條成功的路子,要認真全面總結福建經驗,在全國宣傳推廣。"5月21日,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福州召開的國家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研座談會上說。 5月17日至20日,賈治邦一行在福建的永安、尤溪、建甌、邵武等地,翻山越嶺,走家串戶。除了國家林業局,調研組成員還包括中央農辦、發改委、財政部、央行和國研室的相關負責人。這個由中央和國家六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肩負的任務就是總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加快推進全國林改進程。 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表明,被稱之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中國農村第二次革命"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總經濟價值至少在兩萬億以上,涉及1500個山區縣,占中國森林面積的57.55%,其中經濟林和竹林分別占全國的90%以上。而這一改革目標要求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意味著到2010年中國的25億畝集體林地基本上都要實現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經營體制。 林業改革落后農村改革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是在不改變集體林地所有權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將林地的使用權承包到戶,允許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有序流轉。"賈治邦說。 中國眾多內陸省份的現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全國2100多個縣有1500多個在山區,500多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有490多個在山區。"一分田"的改革,使全國18億畝耕地的巨大潛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是,"七分山"卻仍然是產權虛置、經營與責任主體缺位、責權利嚴重不統一,導致林業產出率低,林區發展落后,林農收入不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低下。 "由于我國林業改革整體上滯后于農村改革,43億畝林地蘊含的巨大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賈治邦表示"要進一步挖掘農村發展潛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必須著眼于整個國土資源,特別是林地資源。" 有關調查統計數字顯示,在過去的林權制度下,一畝林地的年均收益只有20多元,而一畝耕地的年均收入卻有400-500元。 而另一方面,中國僅每年消耗1.5億立方米的造紙木材,國家每年花在進口木漿紙上的資金高達100億美元。 "我們不是沒地,也不是沒勞力,這些錢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的農民去賺,但林業要素沒有市場化,產業就無法發展。"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指出。 福建經驗 與當年始于小崗村自下而上、群眾創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不同的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府變革。 "福建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已經被國家林業局在全國范圍內轉發,并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明確要求各省認真學習借鑒。"福建省林業廳相關人士透露,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曾就此專門批示"要用福建的經驗來推動全國的改革"。 發端于森林覆蓋率居全國第一的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于2002年在武平縣開展試點,2003年在全省全面推開。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是簡單的確權發證,而是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同落實。"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黃建興表示,改革解決了制約林業發展的產權問題,為農民的可持續增收奠定了基礎。 根據測算,福建南平、三明等主要林區的農戶從林業發展中獲得的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 而林改的這幾年,也是福建林業資源增長最快的時期,有林地面積從1.10億畝增長至1.15億畝,凈增500萬畝。 "在主體改革到位后,福建又率先推進了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賈治邦認為。 配套改革取得突破的關鍵是資源變成了資產,實現資源經營向資本經營轉變,而資源"動"起來了,才能使得林地、林木的價值有了變現的可能,這包括各類林業抵押貸款、林業小額貼息貸款和林地、林產品在林權流轉中心拍賣轉讓。 "到目前為止,全省累計發放各類林業抵押貸款30.6億元,7個試點縣發放小額貸款近5000萬元,全省43個林區縣相繼成立了林權流轉中心。"福建省林業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翁小杰表示。 對于相關配套改革,賈治邦透露,將推進林業稅費改革,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基價和征收比例,并繼續對林業實行長期、低息、貼息的信貸扶持政策,放寬對農民營造林的貸款條件,推動林權抵押貸款,同時發展林業保險事業,逐步改進商品林采伐管理辦法,適當放寬對商品林采伐利用的限制,真正把商品林的處置權交給農民。 配套改革突破 "林改后面對的還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福建必須繼續擔綱后續試點的角色。"福建省林業廳相關人士表示。 黃建興認為,福建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到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集中在林業投融資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和林業經營方式改革三個方面。 就目前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來看,林權還不是一種完整意義上的財產權利,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四權"并沒有完全到位,突出表現在林權擁有者并沒有獲得完整的林木處置權,還要受森林采伐限額管理的約束。而這個問題只能由中央有關部門來解決。 今年2月初,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同意福建開展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這次改革試點選擇在永安市、南平市延平區和龍巖市新羅區,另外還有10個縣將選擇1到2個鄉鎮進行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為林改后的林木采伐處置權探路。 "林改后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涉及到森林采伐更新管理辦法,落實林農的林木處置權到林改后最關鍵的問題,要先用試點的辦法來解決當前遇到的采伐指標問題。"上述福建省林業廳人士表示,"國家林業局對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允許有些突破,總的要求是放活商品林,管嚴管好生態公益林,我們將通過林業經營者自主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探索落實林木采伐自主權的改革。" 而林改后,福建林業主管部門面臨的還有轉變職能的配套改革,"成立省、市、縣三級林權登記管理中心和省、市、縣三級林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已經得到省編辦的批準,確定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目前正在組建當中。"福建省林業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翁小杰稱。 種種跡象表明,福建林改后的一系列配套改革,或許就是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范圍內捆綁推開的一種模式。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