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資本洼地進一步顯化結構性調控將成主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6日 14:23 經濟觀察報
張濤/文 4月份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仍處于偏快的軌道之上,結構性失衡問題正逐漸顯化,央行隨即采取了近十年來罕見的多手段組合式調控。 此次調整,更加凸顯了今年央行調控呈現出新的特點,即以較強的預見性彌補相對不足的獨立性。 在4月份經濟數據出爐前,央行較往年提前公布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溫家寶總理和周小川行長于非行年會上就金融調控發表看法之后,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前夕,央行更是打出“三措并舉”的組合拳,凸顯其調控的主動性和預見性,其調控手段的豐富化得到進一步加強。 加強利率、匯率政策聯動 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日趨成熟,匯率彈性逐漸增強,尤其是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制約央行調控的重要瓶頸——中美利差正在逐漸淡化,“資本洼地”的特征進一步顯化,同時國內實際負利率的不爭事實和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緊縮性不斷增強,都迫使央行盡快走出低利率的貨幣環境。 此次央行在加息的同時,將人民幣兌美元波動幅度由0.3%擴大到0.5%,表明央行正在增強利率、匯率——內外價格的聯動性,反映出其通過政策工具搭配聯動的運用,來擴大貨幣政策空間,以提高調控的有效性。 信貸總量調控轉向結構調控 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央行一改以往對信貸“合理控制”的措辭,變為“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表明央行信貸調控的重點已經由 “合理控制”信貸增長總量轉為“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 此次存貸款利率的結構性調整(五年以上的貸款利率只提高了0.09%,而五年的定期存款利率上升了0.54%)正反映出央行的此種意圖。但是在目前流動性過剩依舊和資本市場不斷高企的環境下,存款活期化、存款股市分流化勢頭不減,如何既保證金融機構合理盈利,又防止金融系統性風險成為了央行權衡的重點。 不可否認,保證中國銀行體系改革來之不易的成果,努力維持銀行業的盈利空間,依然是制約央行利率工具使用的又一瓶頸,如果比較不同期限貸款利率與1年期定存利率的利差,可以發現目前的利差水平反較2006年4月28日前的水平有所擴大。 準備金深度凍結功能日益明顯 如果說在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由“巨斧”變為“適量微調”的話,隨著自2006年7月5日以來,央行連續八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至11.5%,其深度凍結資金的功能正在日益顯化,且已經對資金偏緊的中小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乃至個別大行都產生了影響(5月15日工行就曾拆入資金上繳存款準備金)。另一方面,與發行央票的公開市場操作相比,其政策效果是邊際遞增的,而相應央票發行的效果卻是邊際遞減,且成本較高,因此,可以預計在巨額到期央票和由外貿順差帶來的外匯占款的雙重壓力之下,存款準備金率仍是今后一段時期內央行調控的重要手段。 走出“眾人拾柴,央行滅火” 就目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結構失衡問題,國務院用了“四個不”來闡述(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06年經濟矛盾的話就是“流動性”,而今年則是“結構性”。 在目前的情形下,貨幣政策作為總量調控的有效手段,更多是為結構性全局調控爭取時間和空間,而問題的真正解決則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 從近期財稅、外貿、投資、環保等多項措施密集出臺情況來看,新一輪結構性調控正在啟動,更重要的是此輪調控不僅要防止經濟由快變熱,而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戰略意圖更加明顯。金融調控不是萬能的,如果期盼央行的金融調控更加有效,那就該為央行減負,盡快走出“眾人拾柴,央行滅火”的局面。 (作者就職于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