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做自主創新領頭羊:一次大跨越承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02:28 第一財經日報
趙何娟 上海科技發展戰略今年提出了“三個聚焦、兩大任務”,即聚焦國家戰略、聚焦產業和創新園區基地;構建創新體系和營造整體創新環境 自主創新,知識競爭力,“四個中心”……上海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這些關鍵詞。 5月21日,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在上海主要科研單位進行調研,并召開了上海科技工作座談會。一參會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習近平在會上主要強調國家戰略問題、民生問題、人才隊伍培育問題和城市創新體系建設問題,要求發揮上海在全國的科技創新中的帶頭作用。 在昨天的中共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指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穿于全市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以自主創新驅動城市持續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立足國家戰略 上述參會人員透露,上海的科技發展戰略,今年主要提出了“三個聚焦、兩大任務”,即聚焦國家戰略、聚焦產業和創新園區基地;構建創新體系和營造整體創新環境。 在上海科技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尤其強調了上海的“科教興市”戰略、如何對接國家戰略的問題。 昨天的開幕式上,習近平也指出,要聚焦國家戰略,以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切入點,加強“部市合作”、“院地合作”,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聚焦重大產業項目,形成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聚焦創新基地,以建設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上海市科委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國家對上海的創新寄予了厚望,這是國家賦予上海的責任;而上海要在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對接國家戰略,也是對國家的一份承諾。 他說,多年來國家在上海布局了很多科研項目。例如,“十五”期間,共11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由上海參與或者領銜的占了11個。“十一五”目前剛剛開局,雖然還無法統計,但是國家重大項目已經開始陸陸續續批下來。并且在上海的大型項目,有一個更鮮明的特點,即由上海領銜,來組織和調動全國的力量。 建立產學研聯盟 習近平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提升上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自2004年以來,上海市科委相繼支持了《上海企業產學研合作實證分析及模式與機制研究》、《上海市產學研政策框架與技術轉移途徑研究》、《上海產學研聯合模式與機制研究》等軟課題的研究。 上述上海市科委官員表示,目前,企業對以研發、掌握核心技術來提升自己的實力已經形成了普遍認識。“產學研”在上海的發展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與發展,如今開始更加強調“產學研”聯盟的建設。 所謂產學研戰略聯盟,是指企業與具備科研能力的院校或科研單位聯合致力于較為長期而穩定的研究開發(R&D)目的而結成的同盟。 這期間,上海電氣(集團)公司、汽車(集團)總公司、廣電(集團)公司、華誼(集團)公司等一些大集團大企業相繼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高層次的“戰略聯盟”。 上海市科委主持的《上海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調研》報告顯示,上海企業產學研合作方式已從過去的單一的合作方式逐步過渡到目前的靈活多樣的合作方式,如“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共建研發機構”、“共建實驗室”、“創辦經濟實體”,這些形式所占比例均在被調查企業的近20%。 其中,產學研的戰略聯盟關系受到了格外關注。據統計,28.3%的企業有“固定的、長期合作的伙伴”,62.3%的企業有“相對固定、不斷發展的合作伙伴”。 但同時,相關調研人員表示,隨著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產學研主體開始通過市場來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然而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產學研合作的契約精神亟須塑造,因為畢竟有高達14.7%的企業反映“知識產權歸屬存在障礙”。 國際研發中心條件具備 上述研究課題組表示,上海加快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建設,需要以強大的產業研發能力作為基礎性支撐,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建設應成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先決條件。 上海市科委官員透露,在建設國際研發中心的同時,更加希望能夠成為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的研發中心,提高知識競爭力。在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研發資源的同時,著力提高本土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 上海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上海創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戰略研究》得出結論:上海已經具備了建設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內在和外在條件。 上海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建設,雖然擁有產業基礎、創新環境、技術支撐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 這些問題的核心表現為,本土企業擁有的核心技術不夠,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不足。 因此,有關研究人員提出,上海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的建設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抓住籌辦世界博覽會的良好契機,成為國家重要的知識生產中心、知識服務中心和高科技產業化基地,在2010年左右把上海建設成為國內企業研發中心,科技實力和創新研發能力居全國首位,R&D占GDP的比重達到2.8%。 第二步,再經過約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我國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之際,把上海建設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性國際產業研發中心,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3.5%左右。 第三步,到2050年,把上海真正建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國際產業研發中心,全市知識競爭力和研發創新能力高度發達,知識社會轉型基本完成,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知識生產和知識服務中心之一。 科技一體化起步 要打造國家自主創新重要基地,離不開長三角區域科技一體化的聯動作用,這是長三角兩省一市政府已經達成的共識,目前三地政府也正在編制《長三角“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下稱《長三角科技規劃》)。 《長三角科技規劃》的編制工作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聚焦該區域科技發展的實際需求。 據參與《長三角科技規劃》編制的人士透露,長三角科技一體化的關鍵制度草案已經擬就,并已報送科技部審批。 據了解,長三角兩省一市已經簽署了科技政策區域對接工作框架協議,其核心內容是相關資質的互認。 浙江省科技廳對外交流合作處處長洪積慶告訴記者,兩省一市已經簽訂了共建創新體系的協議,每年都會組織活動,這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建設中,一直走在前面。 他說,畢竟政府只是創造環境,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市場能起作用的切入點,找到大家都關心的、互補需求的切入點,才能形成關鍵的推動力。 洪積慶表示,過去的蘇浙滬的科技合作,一直都是靠上海技術轉移發展起來,現在的合作更加深入和廣泛。 長三角能形成產業戰略聯盟,最關鍵的就是大家相互需要,產業結構互補。上海科研成果多,而浙江企業多,民營企業亟待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科研實力,但科技能力薄弱,與大專院校研究所建立戰略聯盟,把大家利益捆綁到一起,從引進個人,到引進團隊;從單項合作到捆綁戰略,以適應企業轉型和提升。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