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鞋業巨頭挺進西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09:53 國際商報
■新聞提示:由奧康集團在重慶璧山投資建設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二期工程近日開工,32家鞋業企業宣布同時入駐,顯示出西部鞋都產業的集群效應。中國西部鞋都的建成,不僅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就業,同時也輻射到廣東、福建、貴州、云南和四川等地區,吸引了這些地區的眾多制鞋企業前來璧山洽談入駐,也吸引了這些地區的就業者來西部鞋都尋找就業機會。 歐盟的反傾銷并未阻止住中國鞋產業規模發展的步伐。5月18日,在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二期工程開工奠基的禮炮中,32家鞋業企業宣布同時入駐,使重慶璧山這座昔日中國西部的山村小縣再次受到國內外業界的矚目。 5年前,由我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溫州奧康集團投資建設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在一期工程引進了30余家企業和400多家商戶后,已經煥發出勃勃生機,吸引了世界各地鞋商的目光。此次第二期大規模引來企業入駐,更加彰顯出西部鞋都的發展后勁。這個目前國內唯一把整個產業集群集中在一個工業園區的鞋產業園,正在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中國“鞋業基地”。 走進西部做強產業“像奧康這樣的東部企業經歷了產品跨越、市場跨越后,現在正著力實現第三次跨越:品牌跨越。我相信人不是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贏在轉折點上。”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部皮革產業轉型意味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王振滔正是抓住了這一轉折點在西部拓展大業。記者在西部鞋都占地1000多畝的二期工程現場看到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80臺機器和運輸車輛有序地在工地忙碌著,挖土機、運輸車輛來回穿梭,裝卸著泥土和石子,整個工地都籠罩在各種車輛和機器轟隆隆的響聲中。 這里即將成就的是新一代浙商的西部夢想: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的中國西部鞋都精品展銷中心,2到3年內將成為西部地區檔次最高、功能最完善、深具發展潛力的大型專業市場;1萬平方米的重慶奧康大廈,在設計上充分體現歐式建筑的特質,建成后將成為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標志性建筑;西部鞋都倉儲物流中心,分為倉儲中心和物流中心,它將是園區內唯一倉儲物流功能配套設施;標準廠房,重慶奧康置業公司在二期工程范圍內特地為鞋業企業布置有29棟相對較獨立的標準廠房,標準廠房在“雅致、新穎、前衛”的建筑風格上做文章,在材料上采用鋼筋混凝土加鋼和玻璃。預計二期工程將于1年后投入運營,屆時整個“西部鞋都”將擁有100家制鞋企業和1000家鞋材配套經營廠商,年產皮鞋近1億雙,產值逾100億元,實現勞動就業約5萬人。 園區良好的前景吸引了眾多的入駐企業。成都金佰麗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長元告訴記者,入駐企業看好的是投資方給予他們的“幫扶政策”,在中國西部鞋都一期招商過程中,奧康對進駐企業不僅在租金上給予了優惠,而且在技術培訓、市場營銷等方面同樣提供了特別的幫助,使他們對這次二期工程開工充滿信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二期藍圖已開始實施時,正在審定之中總面積2000~3000畝的鞋都三期規劃的戰略布局也已箭在“弦”上。新規劃承載的是入區鞋企的宏偉藍圖,帶給西部人民的則將是更美好的夢想。 拉動西部造福于民5年前,當奧康集團把“人民給我一方土,我還人民一座城”的牌子豎立在璧山縣城醒目的地段的時候,璧山縣就注定了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如今的璧山人民已經從這個承諾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首先是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60萬璧山人當中,有20萬人在皮鞋產業鏈上工作。”璧山縣制鞋辦主任孫華稱,坊間流傳的“一雙皮鞋養活1/3璧山人”并不為過。 據璧山縣縣委書記丁洪介紹,自中國西部鞋都建成5年來,璧山縣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全縣金融機構的存款額開始不斷擴大。他給記者算了筆賬:2006年,璧山縣財政收入達到8.7億元,較西部鞋都建設以前的2002年增長了1.9倍。2002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為33.2億元,2006年則達58.5億元,年平均增長15.2%;人均城鄉居民存款余額也由2002年的5452元,增加到2006年的9500元,年均增長14.9%。 璧山一家鞋企的工人彭興林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他做了1200只單鞋的鞋幫,拿到了3200元工資。他說,他還不是最高的,有的工友甚至拿到了4500元。據說,在璧山,像彭興林這樣在鞋廠“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就有近6萬人,他們多是璧山縣本地人,來自各鄉鎮,靠鞋廠打工收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對于璧山這樣的西部地區來說,東部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觀念的轉變。用王振滔的話說:“目前對西部來說,資金、技術和人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思想。” 實際上,奧康集團等東部企業在西部投資帶來更多的恰恰也正是精神上的財富。由于東部的鞋企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他們帶去最多的也是創新實干的企業家精神,他們的觀念和思路已經成為啟蒙的種子,引領當地發展鞋產業和流通業,這應該是他們對西部人民的最大貢獻。 本報記者 張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