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消除政策障礙 能源將不是問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09:16 中國經濟時報
“未來的43年內削減50%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大規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現在缺乏的是政策支持。” 編者按: 能源安全以及能源使用帶來的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看起來都是客觀存在和未來無法避免的。 盡管對于這些將影響我們子孫后代的問題,各方面已經提出不同對策建議,但歐洲可再生能源理事會和綠色和平覺得已有的各種報告和建議似乎還不夠。這兩家機構最新公布的一份題為《能源革命》的報告,試圖說服世界各國政府,在原有的能源計劃基礎上,有必要來一次更為深刻的“革命行動”。 “革命行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利用現有可再生能源技術,極力提高能源效率,實施分散式能源技術和選擇。 看起來,這些建議當中的一些提法并不是革命性的。也許,兩家機構更想強調的是有關政府實施這一變革的決心和勇氣。 -本報記者 陳宏偉 “全球范圍技術上可開發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儲備,足以提供六倍以上的當前世界能源消費量,且永不枯竭。” “通過選擇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發展中國家幾乎可以穩定它們的二氧化碳排放。” 對于《能源革命》的這些結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R.K. Pachauri博士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分析”。 “目前全球認識到,新技術及其中一些現有技術的更為廣泛的應用,將為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帶來最有希望的前景。技術與理論已經不再是問題,重要的是緊急行動。” R.K. Pachauri說。 人們注意到,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工作委員會的第四次氣候評估報告中,技術作為一個重要主題被包括在其中。這正是對技術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一事實的認可。 “為使可再生能源發展在經濟上有吸引力,所有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平衡和及時發展至關緊要。” 歐洲可再生能源理事會Arthouros Zervos和綠色和平氣候和能源項目負責人Sven Teske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進行能源變革,到2030年,只要全球范圍內在所有行業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實施的政治意愿,和影響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存在,可再生能源能夠提供多達35%的世界能源需求。到2050年,世界能源需求相對參照模式可以減少47%。” 整個報告所提及的“變革”的模式,是以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預測的傳統情景模式為參照情景而建立起來的新模式。 “令人振奮的分析”基于以下幾點: 可再生能源對于未來的能源變革不是夢想,而是真實、成熟并可大規模實施的。數十年的技術進步已經看到,包括風機、太陽能電池板、生物質能發電和太陽能集熱器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逐步進入能源技術主流; 全球可再生能源正在迅速發展。2006年,營業額達到380億美元,比前一年高出26%; 未來十年,許多經合組織國家現存電廠將完成技術生命周期并需要更新或替代; 發展中國家越來越重視從發達國家的失誤中吸取教訓,對于可持續能源供應有著足夠的認識; …… “需要強調的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成敗與否,將強烈地依賴于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的政治選擇。”報告說。 全球還應當形成一個共識:從經濟上,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是合算的。 正如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所說:今日投資于能效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人,將是明天經濟競爭中的勝者。從長期來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不作為而付出的代價,將遠遠高于目前采取行動所投入的成本。 氣候變化要求人類采取行動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則將氣候變化的元兇鎖定為人類活動。 研究相信,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的增長,主要由于化石能源的燃燒和森林砍伐,以及工農業生產、動物和垃圾填埋場造成。 氣候變化已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且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內將破壞生態系統、物種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計。 根據IPCC的報告,世界平均溫度在未來100年最高可能增加5.8攝氏度。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經歷過的增長速度。 氣候政策的目標應該是保持全球平均氣溫比前工業時期增長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否則,生態的破壞和氣候的干擾程度將急劇增加。 京都議定書體現了在氣候變暖這一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上,有關各國之間達成的一種共識和行動。 伴隨著全球變暖,其他挑戰也已經變得更為緊迫。世界范圍內的能源需求正在驚人增長。能源進口過分依賴少數政治上不穩定的國家,以及價格波動較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這種現狀已使能源供應安全成為政治議事日程中的首要問題,同時也威脅著全球經濟的活力。 報告說,需要改變我們生產和消費能源方式的共識也同時形成——雖然關于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仍有不同意見。 報告警告說,要改變我們的能源系統來滿足上述目標,人類擁有的時間有限。這意味著,最遲近幾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達到頂峰并開始下降。 能源革命之路 參與撰寫報告的專家認為,要想避免氣候變暖帶來的最壞影響,人類應該在未來十年中做出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條完整的能源革命之路,包括能源生產、消費和傳輸的方式。” 能源革命的效果,取決于是否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并實施清潔、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我們需要的是,用已有技術高效地利用能源。同時,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改進措施已存在,并且競爭力日益增強。 二是尊重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大氣可以吸納的二氧化碳數量有限,每年人類排放相當于230億噸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煤炭地質儲量作為燃料可供人類使用數百年,但我們應在一個安全的限度內使用。大多數的世界化石燃料儲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都應該留在地下。 三是告別骯臟的、不可持續的能源。當燃煤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生態系統和人類造成真實而緊迫的威脅時,我們不應繼續建造更多煤電廠。 四是平等和公平。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人,無論北方國家還是南方國家、窮人還是富人,都從能源服務中獲益,比如照明、供熱、電力和交通。 五是使經濟發展和化石能源使用脫鉤。我們需要使用那些更加高效生產的能源;需要完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換,迅速放棄化石能源。 為實現變革,需要大規模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熱電聯產技術,并遵循分散式的、更小單位的利用方式,發展速度必須超過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速度。 而直接從現有的以大型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系統,轉換到完全基于可再生能源供應的模式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一個過渡期來建立必要的基礎設施。 在堅持推進可再生能源立場的同時,綠色和平的報告認為,在規模適當的熱電聯產電廠中,天然氣是一種有價值的過渡能源,它可以驅動建立經濟分散的能源基礎設施架構。隨著夏天愈加炎熱,集制冷、供熱、發電三種功能為一體的發電模式將成為滿足減排目標非常有效的方法。 真正的行動取決于兩個步驟,一是提高能源效率,二是改變能源使用結構。 能源革命旨在全力開發能源效率,以減少一次能源的使用。它著眼于目前最好的實踐經驗和將來繼續創新條件下可以獲得的技術。報告認為,節能應在工業、交通和民用/商業三個領域基礎部門以同等重視程度推廣。 “節約能源的基本理念是聰明使用,而非節制使用。”最重要的節能選擇體現在以下方面:隔熱和建筑物設計、高效的電子機器和終端設備、用可再生能源供熱系統(如太陽能集熱器)替代舊電子供熱系統和客貨交通工具能耗的減少等。 結構變化并不單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重調整。報告認為,分散式能源系統和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利用同樣重要。 分散式能源系統有助于獲得更高的燃料使用效率,并減少能源傳輸過程中的損失。分散式能源系統還涵蓋了其他專業體系,如地源和空氣源熱泵、太陽能供熱和生物質能供熱。 與此同時,現代化的燃氣電廠、用電量管理、發電管理、能源存儲、新型電網、農村電氣化等構想和措施,將有助于實現能效提高和結構優化。 中國能源革命情景 決定未來全球能源需求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口發展、經濟增長和能源強度。 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發展預測,中國人口將持續增長,大約到2030年達到峰值,約14.6億。2030年之后將開始減少。到2050年時,人口大約為14億。 在參照情景下,能源強度每年降低2.3%。2003年-2050年,單位GDP的能源需求將減少大約65%;而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在能效方面的積極政策和技術支持將使單位GDP能源需求到2050年降低大約80%。 綜合人口發展、GDP增長和能源強度的估計,在能源參照情景下,中國能源需求將從目前的35000皮焦耳/年(1皮焦耳=1015 焦耳=34139噸標準煤)增加到2050年的81000皮焦耳/年;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到2050年大約是53000皮焦耳/年,比目前的需求增加50%。 幾個主要方面的具體情景是: 在能源革命情景下,隨著家庭和服務業成為主要的電子消費增長點,最終電力需求的增長是不成比例的。但隨著提高能效措施的不斷開發,盡管經濟持續增長,更高的能源需求增長也不會出現。相比能源參照情景,能效措施減少了大約1200太瓦時/年(1太瓦時=100萬千瓦時)的數量。 供熱部門,在能源革命情景中,熱能的最終需求也能減少。到2050年,有12500皮焦耳/年的消耗可以被削減。 交通部門明顯的能效提高,以及工業和民用領域中能源需求的減少形成互補。在能源革命情景中,中國2050年的交通能源需求將是當前的三倍,也只是參照情景預測數據的一半。這一目標實現的途徑包括:引入更高效率的汽車、鐵路取代公路運輸貨物、改變與流動相關的行為模式等。 電力生產方面,到2050年,53%在中國生產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將貢獻37%的發電量。 熱供應領域,目前,可再生能源提供了供熱方面大約35%的一次能源需求,主要貢獻來自于生物質的使用。缺乏區域性供熱網絡,成為大規模應用地熱和太陽熱能的嚴重結構性障礙。過去的經驗表明,在并網的電力系統中實施有效的支持機制比在供熱系統中更加容易,因為后者涉及大量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相對參照情景,能源革命情景中,一次能源消費需求在2050年將減少40%。大約33%的剩余需求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 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根據能源參照情景,到205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現在的三倍,這將遠離可持續發展途徑;在能源革命情景下,中國將保持在2003年33億噸的排放水平,每年人均排放將從2003年的2.5噸略微減少到2050年的2.3噸。 電力部門仍舊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來源,占到2050年總排放的50%。但是在工業和其他部門中,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增加將使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從而抵消電力和交通部門排放的增加。 關于未來電力生產的成本,相比參照情景,在能源革命情景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引入幾乎不增加發電成本。由于電力生產中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在能源革命情景下,2020年之后,電力生產成本在經濟上更合算,并且到2050年,發電成本幾乎僅有1美分/千瓦時,低于參照情景下的數據。 中國的能源政策 中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節能中長期規劃指出,從2006年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5%。 在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之外,中國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實現節能目標的方法。例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通過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實現技術節能;通過加強能源生產、運輸、消費各環節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實現管理節能。一些耗能大戶和關鍵行業成為工作重點。 此外,還提出了強化促進節約的政策措施。例如,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實行強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制度,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等。 但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中國降低能效的指標卻沒有實現。 對于接下來的降低能耗工作,政府重點放在以下若干方面:完善并嚴格執行能耗標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抓好重點行業和企業;健全節能環保政策體系;強化執法監督管理;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 中國政府確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全部一次能源消費的16%左右,在可再生能源消費中,因地制宜利用的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如接近能源使用終端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發熱方式,將解決偏遠地區人口的電力供應問題和農村生活燃料短缺問題。 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潛力如下: 在中國,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約為4億千瓦。中國開發水電的目標為,至2010年,裝機容量達1.8億千瓦;至2020年,裝機容量達3億千瓦。中國水力發電的勘測、設計、施工、安裝和設備制造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是,當前水電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保護當地生態系統以及如何安置移民; 到2005年末,中國全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200萬千瓦。以陳化糧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能力達到102萬噸;農村戶用沼氣池年產沼氣80億立方米。到201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5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沼氣產量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別達到190億立方米和440億立方米。 據中國氣象局估計,中國可開發風能資源共計約10億千瓦,其中陸地可利用風能資源約2.5億千瓦,離岸海域可利用風能資源約為7.5億千瓦。至2005年底,中國已經建立并網風電場60多個,總裝機容量達126萬千瓦。總裝機容量在2005年增長了65%;在2006年增長了80%以上。中國計劃在2010年,全國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為3000萬千瓦。 目前,風機制造業的國產化率低,造價高,仍然是限制中國風電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支持風電技術和風電制造業的發展,國家發改委在2005年7月頒布了《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到2005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7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成本高。2005年,太陽能熱水器總面積達到8000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1500萬平方米,使用量和年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太陽能在分散式能源系統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解決偏遠地區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到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到2020年為180萬千瓦。 給中國的政策建議 能源革命強調不同國家和地區為了阻止危險的氣候變化應如何改革他們的能源消費,而中國正處于能源革命的前沿。 報告呼吁:推動政策變革,逐步將化石能源使用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貫徹實施國家“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力度,特別是風電和太陽能光伏行業。 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其對環境社會的負面影響。如在發展水電的同時,須對當地的環境破壞和移民問題進行充分評估。發展生物質能,也需要避免對糧食價格的影響,或對森林的破壞。 在世界范圍內,常規能源每年都能得到約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的補貼,這一現象導致市場的嚴重扭曲。對電力生產者(及整個能源部門)而言,污染環境基本無需額外付費,這一現象對市場造成了扭曲。 電力市場的政府壟斷,是阻礙可再生能源發揮全部潛力的一個主要障礙。一個多世紀以來,發電行業的特色就是政府壟斷,當新增生產能力需要投資時,通常是通過國家補貼或是提高電力價格來完成。 生產常規能源的真實價格,包括被社會所吸收的費用,例如對健康的影響,及當地和附近區域所遭受的生態破壞——從汞污染到酸雨——及氣候變化在全球范圍內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確實造成污染,生產者應該負責支付賠償費,額度與生產過程給社會所造成的損害一致。 要建立一個真正的競爭市場,外部成本應與其他補貼一樣,成為能源定價過程中的因素之一。這就需要政府采取“污染者付費”原則,要求相應的污染排放者支付費用,或是對沒有排放污染的生產者提供適當補償。 如果外部成本能夠如實地反映在能源價格中,那么,可再生能源技術將具有相當的競爭力。要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被廣泛接受,電力部門的實質性改革勢在必行。比如: 破除電力部門壁壘。各級管理機關都應設立清晰的項目審批時間表,應給予可再生能源項目優先權。政府應為此類項目設立更詳盡的程序上的指導,以加強現有的立法制度;同時,要簡化項目審批程序。 電力改革應該解決可再生能源面對的市場壁壘,包括: 簡化、統一的規劃程序和審批系統,整體性、成本最低的網絡規劃;公平上網準入,透明價格和消除歧視性上網準入和傳送費用;實行本網內部公平透明定價,承認并補償嵌入式發電的利益;分拆電力行業,將發電和輸配電分離;電網基礎設施發展和加固費用必須由電網主管機關而非各可再生能源項目承擔;向終端消費者披露提供燃料結構和環境影響信息,使消費者在信息公開的情形下選擇不同來源的電力。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