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企業走出去亟待建立協調機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08:55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朱菲娜 當我國在對外貿易中遭受貿易摩擦越來越多之時,用走出去到海外投資替代部分貿易功能已日益成為共識。近幾年,我國對外投資增長較快,市場前景廣闊,國際上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也表達了較大期望。 截至2006年,我國對外投資總計733億美元,2006年為161億美元,而全球同年平均對外投資額是1萬億美元,我國所占比例較小,企業“走出去”的成效和我國的經濟總量不相適應。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按照國際經驗,此時該國的資本輸出速度要提高,在“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GDP的目標是要達到2000美元,在這期間我國的資本輸出應更快發展。 “中國的 以礦業為例,當資源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日益突出時,一些礦業投資將目光轉向了海外,我國對于扶持礦業項目跨國投資的體系也逐漸增多,出臺了系列資源型企業境外投資的優惠政策。中國海外資源開發戰略初見雛形,非洲和亞洲成為我國重要的資源產業開發領域。在此過程中,民間資本也越發活躍,王燕國告訴記者,中國貿促會礦業行業分會前段時間組織的 雖然各級政府和部門對于我國企業“走出去”給予了多方支持,但還是遭遇了類似中海油并購海外公司被阻止等事件。“我國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問題不少,經驗也不足。”王燕國認為,主要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另外,中國政府支持跨國投資的服務體系還未建成,缺乏統一規劃和法律保障,致使我國企業在海外無序競爭,競相壓價,造成有些項目最終不能落實,或提高投資成本。 例如我國一個企業到老撾投資一個金礦,談好價格是700萬人民幣,結果有十幾個中國企業得知消息一哄而上,造成惡性競爭,最后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該項目。又如在鄰國蒙古,有色金屬資源豐富,卻往往是一個項目多家中國企業競爭,信息互相不對稱,到頭來不是項目無法落實就是提高投資成本。 這既有國企的問題也有民企的因素,有些國企往往是講政績的,在投資中不計成本,而民企為了爭奪項目也不惜抬價,為了賺取更大利潤而不顧節能環保。王燕國說,這將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帶來損害,企業要注意境外經營的形象,在“走出去”的時候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王燕國呼吁,應當在政府層面建立企業“走出去”的協調管理機制,讓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快又穩。為此,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透露,中國貿促會將在5月16日召開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屆時,將會對政府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作一個全面介紹,還有一些已在海外開展業務的中國企業作經驗之談,來自各國使館也將在會上介紹本國的投資環境和具體行業項目。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