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 03:4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二○○七年第一季度)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 2007 年5 月10 日 內容摘要 2007年第一季度,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勢頭,消費增長進一步加快,農業生產形勢平穩,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7%。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貨幣政策調控的預見性,及時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加大金融宏觀調控力度,維護總量平衡。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大力回收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2007年以來四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共2個百分點。發揮利率杠桿作用,再次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引導信貸結構優化,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改進外匯管理。 金融運行總體平穩。在宏觀調控各項措施的作用下,貨幣、信貸增長出現放緩跡象,但總體看依然偏快。截至2007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3%,增速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但比上年末加快0.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較快,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24.0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7342元,比上年末升值745個基點。 總體看,當前經濟增長動力強勁,在國際經濟環境總體依然有利,國內居民收入、企業利潤、財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國民經濟將繼續較快發展。但也要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的趨勢有所加劇,固定資產投資存在反彈壓力,貿易順差繼續增加,流動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潛藏的是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此外,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壓力加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也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制約。下一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避免出現大的起落,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提高貨幣政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搭配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方式回收流動性,協調運用好多種流動性管理工具,保持對沖力度,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維護總量平衡。加強人民幣利率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價格杠桿的調控作用。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繼續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外投資體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提高儲備經營管理水平。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繼續加強對三農、消費、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以及就業、助學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統籌協調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規模與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第一部分 貨幣信貸概況 2007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金融運行總體平穩。在宏觀調控各項措施的作用下,貨幣、信貸增長出現放緩跡象,但總體看依然偏快。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36.4萬億元,同比增長17.3%,增速同比降低1.5個百分點,但比上年末加快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9.8%,增速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M1增速加快,主要是由于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增長較快,一是經營效益好,市場活躍,企事業單位投資意愿較強,對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銀行承兌匯票簽發量增長放緩,企業為滿足支付需要而持有更多活期存款。流通中現金M0余額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增幅同比提高6.2個百分點,第一季度,累計現金凈投放315億元,同比多投放875億元。 二、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有所放緩,繼續呈現活期化趨勢 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6.7萬億元,同比增長15.3%,增速同比降低3個百分點。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同比降低3.7個百分點;外匯存款余額1649億美元,同比增長3.76%。 企業和居民更加傾向于活期存款。3月末,金融機構居民戶人民幣存款余額1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9%,增速同比降低5.7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1萬億元,同比少增836億元,其中,居民戶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065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901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余額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同比降低2.1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403億元,同比少增76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3815億元,同比多增1109億元,其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819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多增290億元。財政存款余額1.4萬億元,比年初增加3006億元,同比多增854億元。 居民戶存款增速減緩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消費意愿增強。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繁榮使居民選擇收益相對較高的股票、基金等投資工具或理財產品的意愿增強,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大幅增加,分流了部分居民戶存款。 三、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較快,消費貸款顯著多增 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5.3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增速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492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4.0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增速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678億元;外匯貸款余額1713億美元,同比增長11.2%,比年初增加26億美元,同比少增16.7億美元。 人民幣貸款分部門和期限看,居民戶貸款特別是消費貸款顯著多增,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平穩增長。3月末,居民戶貸款余額4.2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增速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3321億元,同比多增1578億元,其中,居民戶消費性貸款比年初增加1629億元,同比多增1199億元,居民戶經營性貸款比年初增加1692億元,同比多增380億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貸款余額19.74萬億元,同比增長14.9%,比年初增加1萬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票據融資增長率繼續保持自2006年4月份以來的下降趨勢,短期貸款增速呈上升趨勢,中長期貸款增速趨于平穩。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的投向多為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制造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投向上述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3841億元。 分機構看,政策性銀行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較快。第一季度,政策性銀行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分別增加858億元和5948億元,同比分別少增36億元和57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分別增加3517億元、894億元、2575億元和22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653億元、479億元、679億元和64億元。 近幾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的差額即存差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有觀點認為存差擴大是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不夠,這種認識并不準確、客觀。在中國人民銀行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大量對沖商業銀行流動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持有的央行票據資產和法定準備金存款相應大幅度增加,存差必然不斷擴大。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發放貸款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存款的過程,如果不考慮存款中的一部分會被提取為現金的情況,那么在金融機構整體中,貸款增加多少,存款也會增加多少,存差與貸款數量沒有關系,不可能通過讓銀行多發放貸款的方式來使存差減少。 專欄 1:貸款季節波動分析 我國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存在比較明顯的季節波動。1998 年以前,金融機構貸款增長呈現上半年少、下半年多的態勢,上半年新增貸款占全年貸款的比重較低,大致在30-40%左右波動。這主要是由于當時貨幣政策實行貸款規模管理的直接調控方式,商業銀行往往在年底突擊發放貸款,以擴大下一年貸款規模的基數。1998 年中央銀行取消貸款規?刂坪,商業銀行“搶基數”動機消失,上半年貸款占比上升,1999-2002 年平均為46.5%,但貸款進度比較均衡的狀態并未穩定下來,從2003 年開始出現上半年多、下半年少的貸款投放模式,特別是集中在第一季度突擊貸款。2003 以來上半年新增貸款占比都在60%以上,2006年甚至達到68%,其中僅第一季度就占近40%。2007 年第一季度新增貸款1.42萬億元,同比又多增1678 億元,投放仍然偏多。商業銀行追求所謂“早貸款、早收益”是形成這一貸款季節波動模式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內部績效考核及信貸管理體系存在過于強調當年利潤的問題。商業銀行分支行在貸款投放決策時過度放大貸款對當年利潤的貢獻,把增量貸款的收益局限在一個年度內考慮,忽視信貸資產在整個運行周期中的收益。特別是由于短期貸款期限在一年以內,商業銀行年初投放的動力明顯大于年底;而中長期貸款的季節波動相對較弱。 與我國商業銀行“早貸款、早收益”的做法不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銀行更注重貸款和盈利的持續、穩定增長,績效考核和信貸管理等制度更加科學合理,因此,在經濟平穩增長的情況下,放款在年度內的分布比較均勻,一般少有大的季節波動。例如,2003-2006 年,美國商業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占全年貸款的比重大致在40-57%之間,平均為47%。 商業銀行適度、均衡安排貸款進度,有利于適時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合理的資金需求,有利于實現企業客戶利益最大化,因此從長遠看也更符合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要求。而貸款增長在年度內大幅波動,不僅與實體經濟部門有效需求不匹配,影響了商業銀行市場形象,不利于維護與客戶的關系,而且也容易誤導對宏觀形勢的判斷。 針對貸款季節波動較大的狀況,中國人民銀行多次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商業銀行樹立持續穩健經營理念,加強風險管理,追求適度利潤,合理控制信貸投放規模和進度,均衡放款!按翱谥笇А弊鳛橐环N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結合起來可以發揮引導市場預期的作用,對商業銀行長遠健康發展是有利的,一些發達國家也采用類似做法。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更應當加強自我約束和風險控制,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貸款均衡增長。一是借鑒國內外銀行業的先進理念,制定更加科學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防止利潤目標過于短期化,減少具有時點性質的考核指標,全面反映持續的經營成果。二是商業銀行總行要加強對分支行貸款進度的監測和引導。建立報告、預測機制,對增長趨勢和異常變動及時作出反應,積極運用各種企業管理手段,包括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經濟資本配置等經濟手段,加強對分支行貸款進度的調控,保證全年貸款均衡投放。三是改進信貸計劃管理和調節方式。做到按需求合理均衡安排貸款計劃,使資金約束與資本約束、風險約束、回報約束相結合。四是探索可持續的業務發展模式。改變單純依賴信貸資產擴張的局面,進一步優化存量資產經營方式,提高增量資產配置效率,加快發展中間業務,全面提高競爭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 四、扣除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后,基礎貨幣平穩增長 3月末,基礎貨幣余額7.7萬億元,比年初下降778億元,同比少下降1014億元,同比增長23.1%;A貨幣增速較高,主要與2006年下半年以來中央銀行較多運用存款準備金工具凍結流動性有關。與央行票據不同,法定存款準備金計入基礎貨幣。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一季度末,中央銀行5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其中2007年一季度上調兩次),由此凍結的流動性統計在基礎貨幣總量中導致基礎貨幣同比增速較高。如果2006年以來由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所凍結的流動性改由發行央行票據進行對沖,那么當前基礎貨幣增速將大致相當于2006年平均水平。3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2.87%,同比降低0.1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2.47%,股份制商業銀行為2.79%,農村信用社為6.25%。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平穩 第一季度,除金融機構短期貸款利率小幅下降外,其他各檔次中長期貸款利率繼續保持平穩上升的勢頭。其中,1 年(含)以內、1-3 年(含)、3-5 年(含)和5 年以上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6.86%、7.04%、6.79%和6.65%,比上季分別下降0.04 和上升0.03、0.1、0.13個百分點。商業銀行人民幣1 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51%,為基準利率的1.02 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降低0.07 個百分點。 圖 1:2006 年以來金融機構各期限檔次利率走勢圖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2007 年第一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和基準利率的貸款占比較上季分別上升1.08 和1.22 個百分點,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較上季度下降2.31 個百分點。 表 1:2007 年第一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占比表 單位:% 注: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0.9,2.3]。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存款利率小幅下降。其中,金融機構同業活期存款余額占比為91.7%,加權平均利率為1.38%,比上季度下降0.03個百分點;定期存款發生額占比8.3%,加權平均利率為2.29%,比上季度下降0.27 個百分點。 單筆金額在3000 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略有上升。3月份,61 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2%,比年初上升0.03 個百分點;37 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47%,比年初上升0.28個百分點。 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存款(300 萬美元以上)利率水平小幅波動。 表 2:2007 年第一季度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 第一季度,人民幣匯率總體走升,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7342元,比上年末升值745個基點,升值幅度為0.96%;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歐元兌10.3068元人民幣、100日元兌6.5539元人民幣,分別較年初貶值0.39%、升值0.14%。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07年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7.01%,對歐元匯率累計貶值2.84%,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11.47%。 第一季度,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進一步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7303元,最低為7.8135元。銀行間外匯市場共有57個交易日,其中人民幣匯率有33個交易日升值、24個交易日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單日最大升值幅度為161個基點,單日最大貶值幅度為90個基點,日均波幅為46個基點,較2006年日均波幅40個基點繼續擴大。 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貨幣政策調控的預見性,及時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加大金融宏觀調控力度,維護總量平衡,引導信貸結構優化,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改進外匯管理,保持了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一、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 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變化及國內貨幣信貸形勢,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寬松的情況,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基本全額對沖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一是加大央行票據發行力度。第一季度受春節前后現金大量投放回籠以及新股密集發行等因素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存在較大波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合理安排操作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累計發行央行票據1.8萬億元,同比多發行0.5萬億元。3月末,央行票據余額為3.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0.9萬億元。二是適時延長央行票據期限。為緩解央行票據集中到期投放流動性的壓力,于1月底重啟3年期央行票據,與1年期和3個月期央行票據相互配合,收回銀行體系多余流動性。 第一季度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據分別發行3570億元、10020億元和4640億元。三是適量提供短期流動性。為支持春節前商業銀行支付清算需要,通過短期逆回購操作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900億元,不僅緩解了節前金融機構的資金壓力,而且為央行票據發行創造了相對平穩的市場環境。四是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與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相結合。在保持市場化發行央行票據力度的同時,于3月初對部分貸款增長較快、且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定向發行3年期央行票據1010億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動性,也對信貸增長較快的機構起到警示作用。五是引導央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上行。配合3月中旬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3月份以來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分別上升12個、18個和22個基點,同時影響市場利率適度上行,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系的作用。 二、適時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工具 在國際收支順差繼續增加的情況下,為保持流動性水平基本適度,中國人民銀行先后于1 月5 日和2 月16 日宣布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各0.5 個百分點,分別與1 月15 日和2 月25 日實施,共凍結流動性約3300 億元。根據流動性的動態變化,又于4 月5 日、4月29 日分別宣布再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 個百分點,分別于4 月16 日、5 月15 日實施。搭配使用央行票據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有利于增強中央銀行回收多余流動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適當調節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 三、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7 年3 月18 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 個百分點,由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 個百分點,由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有利于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的合理增長;有利于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有利于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有利于經濟平衡增長和結構優化,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 從2007 年1 月公布至今,每日各期限檔次的Shibor 形成了一條從隔夜至1 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線,具有較好的平滑特征,且各期限檔次利率能夠綜合反映貨幣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和利率的期限結構,為貨幣市場的產品定價提供了初步參考。各種以其作為基準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豐富了貨幣市場產品種類,有利于貨幣市場的深化。截至第一季度末,共發生以Shibor 為基準的金融產品創新19 筆,產品種類包括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同業借款、轉貼現、債券買賣、金融理財產品、貨幣互存業務等,部分商業銀行還將內部轉移資金價格以及績效考核辦法與Shibor 掛鉤,Shibor 的影響力以及基準性正在初步顯現。第一季度,Shibor隨貨幣市場資金供求同步調整,短端利率波動幅度大于長端,3 個月以上利率小幅走高。 圖 2:2007 年第一季度Shibor 曲線圖 數據來源:全國銀行間拆借中心。 四、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針對貸款擴張壓力較大的勢頭,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對金融機構“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要求商業銀行高度重視貸款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風險,樹立持續穩健經營理念,進一步落實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統一部署,合理控制信貸投放規模和進度。同時,堅持“有保有壓”,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基本建設等中長期貸款,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貸款,加強對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以及就業等經濟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改善和加強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通過組織、產品和體制創新,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有效信貸投入,提高對農民工的金融服務水平。引導商業銀行轉變過分依賴信貸業務的發展模式,抓緊發展中間業務,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持續盈利能力。 五、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股份制改革并在境內外成功上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初步建立了相對規范的公司治理架構,資本充足率提高,資產質量改善,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增強。同時,國家注資獲得明顯收益,實現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目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正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安全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的有關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努力鞏固改革成果。根據《若干意見》的要求,有關部門正根據堅持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原則,借鑒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改革經驗,穩步推進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切實做好相關基礎性工作。同時,規范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設立與退出、組織機構、公司治理及經營行為,規范其組建審批的工作程序,為新型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在對原有信托監管法規清理、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信托監管法規建設,逐步促使信托公司成為提供信托理財和產品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有利于促進信托公司的科學發展,保護信托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一是資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實,資產質量得到改善。截至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通過采取專項票據和專項借款兩種方式,共計對全國農村信用社安排資金支持1661億元,占核定資金支持總額的99%。對先行試點的浙江等8省(市)轄內的285個縣(市)兌付專項票據188億元。根據監管部門提供的數據,按照貸款四級分類口徑統計,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為10.6%,比2002年末下降26.3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分別達到8.2%、8.0%、10.6%。二是資金實力明顯增強,支農力度進一步加大。3月末,農村信用社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2萬億元和2.9萬億元,分別比2002年末增長112%和107%。農業貸款余額1.4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40%提高到47%;占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三是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法人機構組建工作明顯加快。3月末,全國各地農村信用社共組建銀行類機構103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14家、農村合作銀行89家,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機構1453家。然而,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農村信用社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是:經營管理粗放,約束機制不健全;省級聯社行政化管理傾向嚴重,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地方政府落實扶持政策不到位,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化解低于預期?傮w看,要實現改革目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六、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2007年第一季度,受美國經濟增長趨緩預期等因素影響,倫敦同業拆借市場美元Libor在波動中下降,3月30日,一年期美元Libor為5.22%,比年初下降0.22個百分點。第一季度,受歐央行加息影響,歐元利率延續了2006年以來緩慢上升的態勢,3月30日,歐元區一年期同業拆借利率Euribor升至4.177%,比年初上升0.15個百分點。 。ㄈ┲饕洕w貨幣政策 2007 年以來,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維持聯邦基金目標利率5.25%的水平不變。歐洲中央銀行于3 月8 日將主要再融資利率上調25 個基點,達到三年多來最高水平3.75%。日本銀行于2 月21 日將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調高25 個基點,達到0.5%。英格蘭銀行于1 月11 日加息25 個基點,官方利率達到5.25%。 (四)影響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風險 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波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國際收支失衡仍是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風險。如果中東等地區地緣政治動蕩加劇,國際油價很可能會大幅反彈。2007 年初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高。3 月30 日,紐約商品交易所WTI 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盤于65.87美元,處于歷史較高水平。隨著全球經濟失衡的加劇以及發達國家對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競爭的擔憂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有重新抬頭趨勢,而且貿易摩擦從商品貿易領域擴大到了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 隨著對沖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全球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也在不斷增大。對沖基金中存在著大量場外交易,可以繞過場內市場機制,脫離監管控制范圍。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問題對美國房地產業、金融業甚至美國經濟前景的影響值得繼續密切關注!叭赵桌灰住奔捌絺}行為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國際金融市場。 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2007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勢頭,消費增長進一步加快,農業生產形勢平穩,經濟效益繼續提高,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5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同比加快0.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7%,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貿易順差464.4億美元,同比增加231.4億美元。 。ㄒ唬┫M增速進一步加快,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依然強勁,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較大,國內消費需求持續旺盛。第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長1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6%,增幅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長15.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增速同比加快0.6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同期最高增幅。城鄉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支撐了消費的持續增長。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5%,增速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為1.4萬億元,增長15.5%;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為0.7萬億元,增長13.7%;城鄉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相差1.8個百分點,同比縮小0.1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上規模依然偏大、增長強勁。第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萬億元,增長23.7%。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萬億元,增長25.3%,增速比1-2月份提高0.9個百分點;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0.3萬億元,增長16.7%。分地區看,中部地區增長較快,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1.4%、35.8%和26.8%,中、西部占全國投資的比重同比分別提高1.6和0.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城鎮投資中第一、二、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分別增長20.3%、27%和24%,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新開工項目和投資規模有所下降,但在建項目和投資規模依然偏大。第一季度全國新開工項目3萬個,同比減少2294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3萬億元,同比下降13.9%。施工項目9.3萬個,同比增加5827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4萬億元,同比增長16%。 進出口貿易總體增長較快,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第一季度,進出口總額為4577億美元,增長23.3%,增速同比減緩2.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521億美元,同比增長27.8%,增速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進口2057億美元,同比增長18.2%,增速同比下降6.6個百分點。在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共同拉動下,第一季度貿易順差464.4億美元,同比多增231億美元。 。ǘ┊a出大幅增長,企業經營效益繼續提升 第二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增長加快。第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0.4萬億元,增長4.4%,增速同比減緩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6萬億元,增長13.2%,增速同比加快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1萬億元,增長9.9%,增速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糧食播種面積略有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預計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5.9億畝,比上年增長0.5%,連續4年增加。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農產品生產者直接出售其產品時的價格)上漲幅度高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有利于農民增收。 工業生產增長加快,企業效益繼續提升。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3%,增速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932億元,增長43.8%,增幅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一方面表明企業經營狀況繼續改善,另一方面也應看到,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更多強調公允價值計量,將更多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有可能總體上提高企業利潤水平。中國人民銀行5000戶工業企業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企業總體經營景氣指數達30.3%,同比提高6.1個百分點。 。ㄈ┚用裣M價格漲幅提高 2007年以來,CPI同比漲幅逐月提高。第一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別上漲2.2%、2.7%和3.3%,平均為2.7%,同比加快1.5個百分點。第一季度,新漲價因素1.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4%;基期因素1.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6%。分類別看,食品價格上漲6.2%,拉動CPI上漲2.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78%,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居住類價格上漲3.8%,對CPI上漲拉動作用也較大。 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逐月回落,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勢較平穩,第一季度分別上漲4.1%和2.9%,漲幅分別比2006年全年減少1.9個和0.1個百分點。全國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同比上漲7.3%,其中糧食生產價格同比上漲7.3%,畜牧業產品價格同比上漲13.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2%,低于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幅度。 出口價格同比漲幅提高較多,進口價格相對穩定。第一季度,進口價格比較穩定,各月同比分別上漲4.7%、4.8%和4.7%;出口價格同比分別上漲5.4%、4.6%和5.9%。 勞動報酬增加較快。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5516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國有經濟單位月平均工資為5913元,同比增長19.3%;集體經濟單位月平均工資3251,同比增長17.1%;其他經濟類型單位月平均工資5319元,同比增長15.4%。 GDP縮減指數明顯上升。第一季度,我國GDP名義增長率為14.7%,實際增長率為11.1%,GDP縮減指數(名義GDP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之差)為3.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穩步推進。2007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我國將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政府將逐漸放棄補貼,油價市場化邁入實質性階段。新的成品油定價體系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納斯(Minas)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一定的成本和利潤而產生國內成品油價格。 新的成品油定價體系的實行,將提高汽油、柴油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和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頻率,油價改革繼續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電力價格改革正在穩步推進。2006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實施電價調整方案,將25個省上網電價平均上調1.174分/千瓦時,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5分/千瓦時。全國各省、市、區紛紛宣布工業及居民用電價格上調。 資源價格改革是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由于國內的資源價格長期被人為地壓低,多數資源價格低于國外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貿易順差擴大,帶來結匯壓力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國際投機資本也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資本項目順差,最終帶來國際收支失衡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壓力。從長期看,資源價格改革有利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改善貨幣政策實施的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但在短期可能會帶來價格總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漲。要合理把握價格改革的力度和節奏,充分考慮價格上漲和出臺調整價格措施對低收入群眾生活的影響。 圖 4:2005 年以來主要資源價格變動趨勢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ㄋ模┴斦杖氪蠓鲩L 第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不含債務收入)1.18萬億元,同比增長26.7%,同比提高7.2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支出0.7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同比減慢5個百分點。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0.45萬億元,同比增加0.15萬億元。 各主要稅種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增長25.2%;國內增值稅增長20.0%,國內消費稅增長22.2%,進口產品消費稅、增值稅增長27.8%。第一季度,證券交易活躍,證券交易印花稅122億元,同比增長515.9%。 財政支出中,教育、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增長較快。 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0.5%,教育支出增長22.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29.9%,公共安全支出增長16.5%。 (五)國際收支保持順差格局 第一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格局,外匯儲備快速增長。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1202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外匯儲備同比多增的原因:一是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長較快。第一季度貿易順差464.4億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1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6%。二是金融機構和企業境外上市籌集外匯資金結匯也引起了外匯儲備的相應增加。 外債總規模增速略有回升。2006年末,我國外債余額323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9億美元,增長14.9%,增速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短期外債(剩余期限,下同)仍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中長期外債增速同比提高較大。2006年末,短期外債余額1837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5億美元,增長17.6%;中長期外債余額1394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45億美元,增長11.6%。 專欄 4:國際收支格局分析 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來反映。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 年)全部對外經濟交往活動的綜合記錄,涵蓋了一國居民(通常指在某一經濟體內居住一年以上)與非居民之間進行的全部交易。 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和凈誤差與遺漏四個主要項目。其中,經常賬戶下的交易反映了一國實體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看,經常賬戶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收益和經常轉移四部分。資本與金融賬戶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兩大項。 金融賬戶包括一國對外資產和負債所有權變動的所有交易,按投資方式具體可分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儲備資產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擁有的對外資產,又稱為官方儲備或國際儲備。具體包括外匯、黃金、特別提款權(SDR)和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等。外匯儲備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我國從1996 年開始正式實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并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5 版原則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收支規模不斷擴大。1993 年以前,我國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交替出現,1994 年之后,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基本形成。尤其是2001 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國際收支順差增長較快。2001-2005 年,經常項目順差累計3282 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累計2935 億美元,分別比“九五”期間同類項目累計順差增長1.8 倍和3.7 倍。受此推動,國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至2006 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0663 億美元,比2000 年底增長5.4 倍。 近年來,經常項目順差顯著擴大,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2006 年,經常項目順差占國際收支總順差的96%,比上年高出24 個百分點。經常項目順差占GDP 的比重由2000 年的2.9%增至2006 年的9.5%。其中,貨物貿易順差是經常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2006 年,貨物貿易順差2177 億美元,占當期國際收支總順差的84%。同時,服務貿易逆差呈擴大趨勢。這主要與貿易相關的運輸、保險等項目逆差上升,旅游等收入增速放緩有關。2006 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88億美元。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資產規模及其投資收益的擴大,收益項下逆差逐漸縮小,2006 年出現118 億美元的順差,比上年增長11%。經常轉移項下順差不斷擴大,2006 年經常轉移順差292 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5%。 2006 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國際收支順差4%。其中,直接投資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幾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保持在600 億美元以上。盡管在“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有較大發展,但基數較小,直接投資項下仍是較大的凈流入。2006 年,直接投資順差是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的6 倍。受境內金融機構外匯資產擺布、海外上市和外債變動等因素影響,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項下資金流出入規模迅速擴大,波動較大,逆差與順差交替出現。 我國國際收支順差規模大,積累時間長,有著深刻和復雜的內外原因。我國工業化不斷深化,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制造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加上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貿易順差明顯擴大。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我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和良好的投資機會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國際產業加快轉移,使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加工制造業中心之一。由于國內消費增長相對較慢,國民儲蓄持續大于國內投資,導致經常項目長期順差。同時,長期以來我國較為重視擴大出口和引進外資,對資本流出則有一定的限制,加之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勢頭良好,推動了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的擴大。 我國國際收支大幅順差和外匯儲備較快增長,有利于增強我國對外支付和清償能力,提高海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防范國際收支風險,為國內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條件。但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直接導致央行以外匯占款的形式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對貨幣調控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形成一定的制約。同時,國際收支大量順差意味著大量資源流向沿海外向型經濟部門,不利于產業結構、地區結構的調整。 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將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采取措施,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有效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具體包括: 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地區間轉移支付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發揮財稅政策在調整結構、刺激消費中的重要作用;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減少對出口的過度激勵,積極擴大進口,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完善投融資體制,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大勞工保護、能源保護、環境保護等執法力度,逐步消除內外資企業的差別待遇;對外貿外資實行更加均衡的外匯管理政策,進一步便利企業進口用匯,大力支持海外直接投資特別是重要產業的并購,更好滿足市場主體對外金融投資的需求,加強外債借用和結匯的管理。 。┬袠I分析 第一季度,主要工業行業生產快速增長,銷售狀況良好,多數行業利潤攀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熱情很高,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反彈壓力增大。從完成增加值情況看,第一季度,39 個大類行業中有15 個行業增加值的增速超過20%,其中,冶金、機械、有色、建材、化工部門增速最高。從出口看,鋼材出口同比增長1.2 倍,鐵合金出口增長70%左右。從實現利潤情況看,1-2 月份,多數行業利潤大幅增長,其中,鋼鐵、化工、建材、石油加工、電力、有色金屬等六大行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1.7 倍,對工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70%。從投資看,第一季度,有色、冶金、化工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在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季度生產、出口、利潤、投資增長最快的主要是高耗能行業。 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煤電油運供應快速增長。第一季度,全國原煤產量同比增長14.8%,增速同比加快2.8 個百分點。同期煤炭凈進口289 萬噸(2006 年同期為凈出口786 萬噸)。全國發電量增長15.5%,加快4.4 個百分點,電力供求緊張狀況比上年同期繼續緩解。原油產量同比增長1.5%,原油進口量增長6.8%。鐵路貨運量大幅增長,水運貨運量較快增長。第一季度,國家鐵路日均裝車同比增長9%,江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13%。 1.房地產行業 第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加快,房地產開發資金充足,國內貸款和利用外資增速較快。房屋銷售價格漲幅趨于平穩,但部分中心城市房屋價格仍然偏高且上漲過快。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加快,開發結構有所改善。第一季度,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544 億元,同比增長26.9%,增幅同比加快6.7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 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投資增長30.4%,占比為70%,比上年同期上升2 個百分點;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分別增長23%和17.7%,占比均有所下降。 在商品住宅投資中,經濟適用房投資同比增長41.6%,占比為2.5%,比上年同期有所上升。別墅和高檔公寓投資同比增長16.6%,占比為7.6%,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總體看,90 平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資占比較小,僅為11.2%,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作為市場供應主體地位尚未確立。 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大于竣工面積,空置面積有所下降,市場需求旺盛。第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面積大于竣工面積2.2 倍,與上年基本持平,且銷售面積增幅快于竣工面積增幅3.3 個百分點。3 月末,商品住宅空置面積6900 萬平方米,下降1.2%。 房屋銷售價格漲幅總體平穩,但部分中心城市漲幅較快。第一季度,70 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月平均價格同比上漲5.6%,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3 月份同比上漲較快的城市有:北海(13.7%)、深圳(10.7%)、長沙(10.1%)、北京(9.9%)和廣州(8.6%)。 房地產開發資金充足,利用外資快速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第一季度,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7125 億元,同比增長26.3%,比上年同期加快1.5 個百分點。其中,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是房地產開發的主要資金來源,合計占比達到73%,增速分別達到23.2%和30%;利用外資占比僅為1.8%,但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 倍;國內貸款占比為25%,增長20.9%,比上年同期減緩27.6 個百分點。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3 月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達到1.6 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597 億元,同比增長27.9%,比1 月和2 月末分別下降約5.54 和1.83個百分點,延續了2006 年8 月以后逐月下降的趨勢。 購房貸款增速加快且呈上升趨勢。3 月末,購房貸款余額2.4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424 億元,同比增長19.9%,增速同比加快3.7個百分點;其中,個人購房貸款余額2.40 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471億元,同比增長20.3%。 2.建材行業 建材行業是我國重要的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上游部門,與房地產業有很強的相關性。近年來,建材行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良好勢頭,生產銷售增速逐年加快,整體經濟效益上升,出口持續高速增長,產業結構明顯改善。2006 年,全國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210 億元,增長21.6%,平均產銷率達97.7%;實現利潤603 億元,增長47.1%。建材產品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出口總額129 億美元,同比增長32.6%。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7 億元,增長35.2%,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7 個百分點。 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建材行業的產業結構有所優化,向著節能、低耗、高效方向發展。2006 年國家開始進行包括水泥、玻璃等建材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兼并重組。 建材行業的地區布局發生較大調整,建材投資重心出現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由于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能源價格、人工成本方面的差異,中西部地區建材工業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2006 年中部和西部地區建材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為40.3%和29.3%,東部地區僅為25.2%。中西部地區建材工業占全國建材業的比重從2004年的34%上升到2006 年的36.7%。 當前國內外環境總體對建材行業發展比較有利。國際建材貿易正不斷擴大,特別是中東、非洲建材市場前景廣闊。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仍然強勁,新農村建設、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一些重大項目的實施等都將推動建材行業快速發展。但隨著一大批建材新生產線建成投產,產能增加,市場競爭壓力加劇。與此同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為建材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建材行業要加速產品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全行業生產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向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節能高效的方向發展。 第五部分 貨幣政策趨勢 一、我國宏觀經濟展望 當前經濟增長動力強勁,在國際經濟環境總體依然有利,國內居民收入、企業利潤、財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國民經濟將繼續較快發展。投資需求比較旺盛,投資較快增長仍具有基本面支持。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較快發展時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國內市場潛在空間廣闊,加之國際經濟環境總體有利,都將帶動國內投資增長。“十一五”項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啟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西部開發建設的逐步推進,將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和地區間的產業轉移。近幾年來企業效益改善,實力提升,信用擴張能力和市場信心增強,投資意愿總體較高。中國人民銀行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2007 年第一季度貸款需求指數高企,僅次于2004 年第一季度的歷史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實體經濟存在比較旺盛的投資需求。在前期各項宏觀調控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新開工項目個數和計劃總投資增幅均有所回落,但在投資意愿走高的情況下,投資反彈的可能依然存在。消費需求穩中趨旺。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一系列惠農措施提高了農民收入,企業景氣上升帶動就業總量增加和企業職工工資增長,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2007 年第一季度認為收入提高的居民占比達6 年來的最高。居民對收入增加的感受明顯,創調查以來同比最大增幅,雖然受季節因素影響,居民對二季度收入的預期有所回落,但仍為調查以來同期的最高水平。此外,社會保障,特別是低收入階層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以及資本市場繁榮所帶來的財富效應等因素都有助于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從進出口看,盡管近期出現了國際股市波動和美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但由于歐元區、日本以及其他地區經濟增長仍比較樂觀,全球經濟很可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外部需求依然較強?紤]到一系列結構性調整政策的作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貿易順差增長有望放緩,但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未來價格上行風險依然存在,價格走勢值得關注。當前全球市場融合和科技進步加快,國內供給和生產能力增長較快,瓶頸制約有所緩解,規模經濟效應增強,有助于抑制價格上漲。但價格上行壓力依然存在。一是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總需求旺盛,生產資料、投資品和消費品需求將繼續增長,糧食供求總體偏緊,構成價格上行壓力。 二是隨著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主要資源、要素價格呈上漲趨勢,部分上漲壓力還將向下游產品傳導。此外,受職工勞動保障改善等因素影響,勞動力價格也將趨于上升。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有44.3%的居民預期未來物價上升,比上季度回落6.5個百分點,但同比提高15.6個百分點。銀行家的判斷與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銀行家預期消費品價格上升,同比提高25.2個百分點。企業家也預期銷售價格繼續走高,預期指數上漲3.2%。 總的來看,國民經濟將持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但也要注意到當前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速度偏快的趨勢有所加劇,固定資產投資存在反彈壓力,貿易順差繼續增加,流動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潛藏的是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此外,經濟增長的環境、資源壓力加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也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制約。 二、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 下一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防止經濟由偏快轉為過熱,避免出現大的起落,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的關鍵在于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性調整,實現國民經濟中儲蓄、消費、投資以及三次產業結構等宏觀比例關系的協調與均衡,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這也是從根本上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平衡、緩解流動性偏多問題的途徑。加強流動性管理主要是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當前在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的同時,應繼續強化貨幣政策與財稅、貿易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采取以擴大內需的一攬子結構性政策為主、匯率政策為輔的戰略,著力促進國際收支趨于平衡。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進一步改進金融宏觀調控,提高貨幣政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搭配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方式回收流動性,協調運用好多種流動性管理工具,保持對沖力度,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維護總量平衡。加強人民幣利率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配合。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價格杠桿的調控作用。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繼續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外投資體系,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提高儲備經營管理水平。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繼續加強對三農、消費、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以及就業、助學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統籌協調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規模與結構,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結構性政策雖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但必須盡早著手,當前應抓緊清理和調整“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寬進嚴出”的外匯和投資管理政策,填平補齊、進口替代的產業政策,切實維護有利的國際國內環境,并加快落實以消費需求為主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市場開放、擴大進口等一攬子結構性調整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的突出優勢。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