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黃金周存廢之爭再升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 10:28 經濟視點報
●經歷多次黃金周的洗禮,人們的出游方式發生改變并日趨理性化。與此相對應,修改黃金周休假制度的呼聲明顯多了起來。 ●對于此呼聲,國家旅游局一直持反駁態度。學者追問:黃金周休假制度,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 ●中國到底應該建立怎樣的休假制度才是科學合理的?這方面仍然沒有定論。在種種建議中,最理想的,當然還是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經濟視點報記者 桑 燕 5月8日,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布今年五一黃金周出游人數。繼去年五一出游達1.46億人次后,今年五一出游人數再創紀錄。 據國家統計局、國家旅游局統計,五一黃金周全國出游達到1.79億人次,同比增長22.7%;旅游收入7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8%。 從此次黃金周期間出游情況來看,經歷多次黃金周洗禮的消費者日趨理性化:出境游出現一地游、深度游趨勢,以往“歐洲11國游”等走馬觀花式的常規旅游線路漸受冷遇;國內游向“一日化”發展,預計今年“一日游”游客數量將超過去年“五一”黃金周時1億多人次的規模,可能接近總出游人數的八成。 人們出游方式的改變,必將促使黃金周旅游的運行方式發生變化。與此相對應,修改黃金周休假制度的呼聲明顯多了起來。并且,取消黃金周的議論已不僅僅在民間流傳。 在5月8日的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以下簡稱假日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假日辦執行主任、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張希欽明確表示,國家不會取消黃金周,但黃金周確實存在不少弊端,關于黃金周改革的方案目前正由國家發改委牽頭進行專家調研論證,這需要長期的過程。 看來,黃金周的去留問題已經到了白熾化的階段。 愛恨黃金周 5月4日,某公司職員王麗(化名)從河南某著名景區歸來,向朋友抱怨道:“從此,五一、十一期間再也不出去玩了。”王麗五一期間的安排是在這個風景秀麗的山上小住幾日,讓終日繁忙的自己好好放松幾天。沒想到,一到景區,尋遍所有的賓館,都被告知從5月1日起,房間都被定完,即使有賓館剩下幾間,價格也翻了五六倍。貴就貴點兒吧,總得找地方住下。而第二天去峽谷看瀑布,窄窄的山道上人滿為患,處處晃動的都是人頭。在一處狹窄的石梯處,她竟然排了十幾分鐘的長隊。“這哪兒是看風景啊,這是在看人流。”王麗抱怨道。 而不出游吧,她又覺得遺憾。“一年就這么幾個假期,不出去轉轉,恐怕一年都沒有機會去旅游,出去吧,這簡直像是在逛廟會,哪是享受啊,是受罪!” 黃金周,成了中國人又愛又恨的日子。 黃金周制度起始于1999年。當年,國務院公布了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7天的長假。 從沒有享受過如此長假福利的中國人,一下子被喚起了休閑激情。旅游放松、休閑生活漸漸融入到國人的生活理念中,假期出游也漸漸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 據有關統計數字顯示:1999年十一期間,中國第一個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41億元。2000年黃金周,出現了“井噴”現象,當年的十一黃金周,旅游人數達5980萬人次,旅游收入230億元。 國家旅游局統計的數字顯示,在過去的19個黃金周里,中國共有16.3億人次出游,實現旅游收入6704億元。從2001年至今的6年,全國黃金周年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每年3個黃金周的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已占到當年國內旅游市場總量的1/4左右。每年3個七天長假,成了中國旅游市場名副其實的“黃金周”。 但是,隨著國人休閑意識的提高、旅游人數的迅速飆升,公共服務措施原本就不太完善的中國旅游市場在黃金周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景區嚴重超限,變成人的海洋,景區門票大幅上漲,住宿、交通等鏈條短腿,火車站、汽車站到處是滯留的黑壓壓的人流,服務質量、安全管理很難得到保證,旅游休閑的質量大打折扣。 “黃金周”的不良癥狀,漸漸冷卻了游客的熱情。 弊端日益突出 與王麗有著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數。“黃金周期間再也不出去了”,成了很多有過黃金周旅游經歷的人的共同感觸。一位曾在黃金周期間被滯留在車站6個多小時的游客告訴記者,每逢五一、十一期間,他從不敢出遠門。黃金周期間旅游質量的嚴重打折,似乎使游客們患上“黃金周出游恐懼癥”,并且越來越快地傳染到每個黃金周期間出游的人。 據北京市統計局的調查結果顯示,有78%的受訪者不愿在黃金周期間出行。理由是“節日期間人多擁擠,不能達到旅游放松的效果,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有媒體報道,最近幾年,旅行社的長假組團量每年降幅達20%。 為避免黃金周期間交通、住宿等旅游要素的不良反應,一日游、境外游逐步受到國人的青睞。 日前,唐楷市場調查公司通過街頭隨機攔訪,在北京開展了“北京市民五一出游意愿”專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有出游打算的市民中,其中有近半數的受訪者選擇在北京周邊旅游。 看來,消費者行為正漸趨理性。 面對黃金周期間景區嚴重超限等情況對景區的破壞,以及國人對黃金周的漸趨冷淡,取消“黃金周”的呼聲開始出現。 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5:雙穩健政策下的宏觀經濟走勢》報告正式提出建議:“將每周休息兩天改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4天,變成月月‘小黃金周’,并適當延長春節休假時間”;“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 他們認為,長假制度作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政府出臺的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現在應該“退休”了。7年的黃金周制度已經形成了國人的休閑生活意識,只要有合理的替代制度安排,取消“黃金周”只意味著集中消費轉變為日常消費,總量上不會有大的下降。 尋求改善之道 對于越來越多取消黃金周的呼聲,國家旅游局一直持反駁態度。國家旅游局有關人士認為,在過去的19個黃金周里,我國共有16.3億人次出游,實現旅游收入6704億元,拉動了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消費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并且認為,中國長假制度的價值取向正悄然發生變化,長假主題正從拉動內需轉向兼顧擴大就業,正在趨于維權和就業等民生主線。 對于旅游部門的解釋,更多的學者給予了追問:一個全國性的休假制度,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 他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被黃金周轟出門的國人不像是在休閑和放松,更像是以另一種方式在生產和勞動,以便創造出新的經濟效益。 雖然黃金周制度有著很多的不方便,但取消它,還有人認為是為時過早。理由是黃金周制度雖然是一種帶有強迫性質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夠有效地保證普通的工人、辦事人員及至農民工能夠完享七天假期。一旦沒有這種強迫性,工人們的休假權力可能被剝奪。 那么,中國到底應該建立什么樣的休假制度才是科學合理的?這方面仍然沒有定論。 蔡繼明的建議是:取消現行五一和十一兩個黃金周,將其法定假日由原來的3天減為1天,分配給清明、端午、中秋、除夕4個中國傳統節日。今后除除夕外的5個一天假期,可就近結合周末雙休日,湊成“長周末”,3天連放。這樣人,們一年中選擇出游的時機就是5個而不是2個了。 還有專家提出實行分區休假的方式,比如將全國分為三個休假區,以“五一”長假為例,A區從4月26日開始休假7天,B區從4月28日開始休假7天,C區從5月1日開始休假7天。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的觀點是“取消黃金周,代之以帶薪休假”。他認為,“黃金周”把人們的消費集中在一個有限的時間里,需要一定的基礎來應對這種大規模的人員流量,我國現在的服務跟不上,從而大大降低了黃金周的生活質量、旅游質量和休閑質量。而實施帶薪休假是解決之道。 在種種建議中,最理想的,當然還是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但是,有人又對帶薪休假提出了新的問題:中國人有著濃厚的親情觀念,出游探親都喜歡攜妻帶子、陪著父母。而如果是帶薪休假,很難把假期湊到一起。 另外,《勞動法》第4章第45條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但是,在中國就業嚴重不足的社會背景下,現在許多地方連法定的休息日都未得到嚴格的履行,帶薪休假恐怕也會成為海市蜃樓。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