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進展 |
國資監管機構 |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會議經表決,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4月5日,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資委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任命李榮融為主任,李毅中、王瑞祥、吳曉華、黃淑和、王勇、邵寧為副主任。4月6日,國資委正式掛牌。 |
|
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有資產監督與管理機構全部組建完畢,市(地)級已組建203個,占總數的45.3%。 |
全國237個市(地)級、107個行政縣(市) 已組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陸續建立和醞釀成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 |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逐步建立健全。解決了多頭管理、責任不落實的問題。以“管人、管事、管資產”為己任,不斷強化監管職能。 |
企業總數 |
196家央企, 央企及下屬一級企業2232家。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從1998年的23.8萬戶減少到2003年的14.6萬戶,減少了40%。 |
185家央企,三級以上11598 家,39戶央企完成重組。全國國有企業戶數13.6萬戶。 |
169家央企。9組18家央企完成聯合重組。各地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國企調整重組力度,積極推進政策性關閉破產工作,2002年-2005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戶數從15.9萬家減少到12.7萬家.減少20%。 |
159家央企。10組20家央企聯合重組。2004年以來,73家央企參與38次重組,央企從196家減少到159家,減少37家。 |
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主導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增強了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和競爭力。 |
資產總額 |
央企8.09萬億元。2002年7.1萬億元。國企資產總額從1998年的14.9萬億元到2003年的19.7萬億元。 |
央企10月底9.19萬億元,增長12.3%。國企資產總額21.6萬億元。 |
央企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國有集團及國有控股企業集團年末資產達到19.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 |
央企12.26萬億元,同比增長16.2%,比2003年底增長47.4%。1031家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77350.6億元,同比增長18.5%。 |
央企資產總額三年年均增加1.3萬億元。國有企業不斷做強做大。 |
凈資產 |
央企34806.19億元。國有凈資產從1998年的5.2萬億元到2003年的7.09萬億元。 |
181家央企清產核資,摸清家底為39462.8億元,增長11.8%。國有資產76763.2億元。 |
央企4.6萬億元, 同比增長18.1%。 |
央企53489億元,同比增長15.2%。1031家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28283.8億元,同比增長13.1%。 |
國有資產總量從2002年的6.4萬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8.6萬億元。央企比2003年底增長48.7%。增長質量明顯提高。 |
銷售收入 |
央企411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767.1億元,增長22%。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02年8.3萬億元。 |
央企55497.7億元,同比增長25.8%。全國國有企業120722億元。 |
央企67312.9億元,同比增長19.8%。 |
央企81368.8億元,同比增長20.1%。1031家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39693.5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國國有企業13.7萬億元。 |
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快速增長 |
主營業務收入 |
央企4.47萬億元。 |
全國國有企業12.1萬億元,增長20.5%。 |
央企8萬億元。 |
央企8.14萬億元。 |
央企三年增長81.9%,年均遞增22.1%;平均每年增加1.2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大幅攀升。 |
企業凈資產收益率 |
央企6%。全國國有企業1998年0.4%。2003年5.9%。 |
央企8.9%。全國國有企業9.6%。 |
央企10%。 |
央企10.5%。 |
資產運營效率普遍提高。 |
總資產報酬率 |
央企5%。全國國有企業平均2.39%。 |
央企6.8%。全國國有企業平均3.42%。 |
央企7.7%。 |
1-11月,央企平均為6.9%。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 |
贏利能力普遍增強。 |
流動資金周轉率 |
|
央企1.8次。 |
央企1.9次。 |
|
流動資金使用效率趨好 |
應收賬款周轉率 |
|
央企6.6次。 |
央企7.7次,比上年同期增加1.1次。 |
央企1-11月,11.8次。 |
資金使用效率提高 |
總資產周轉率 |
|
|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0.30次。 |
央企1-11月平均0.64次,同比提高0.04次。 |
資產運營效率走強 |
平均資產負債率 |
全國國有企業65.9%。 |
央企57%。全國國有企業65.7%。 |
央企56.1%。 |
央企1-11月平均56.8%,多數企業資產負債率都有所降低。 |
總體負債水平穩中有降。 |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 |
|
央企109.3%。8月公布《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確認暫行辦法》 |
央企110.8%。 |
央企144.4%。 |
央企三年增加35.1%。出資人代表忠實履行了保值增值責任。 |
實現利潤 |
央企3006億元。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從1998年的214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4951億元。 |
央企4780億元,同比增長57.6%。地方國企2588.8億元,全國國有企業7368.8億元,比上年增長54.5%。 |
央企6377億元,增長30.7%。地方國企2634億元,全國國有企業9047億元,增長25.1%。 |
央企7546.9億元,同比增長18.2%。1031家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2097.2億元,同比增長38%。全國國有企業1.1萬億元,同比增長19.7%。 |
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保持較快增長。央企四年增長151.1%,年均遞增35.9%; 第一個業績考核任期增長140%;年均遞增33.8%,三年年均增加1500億元。 |
上繳稅金 |
央企3563億元。全國國有企業7241.8億元。 |
央企4286億元。全國國有企業10086.1億元,比上年增長28.2%。 |
央企5412.8億元。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02年-2005年,從6794.6億元增加到11919.3億元,增長75.4%。 |
央企6611億元,同比增長20%。1031家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2375.3億元,同比增長20.4%。全國國有企業1.2萬億元,同比增長19.1%。 |
央企三年增長率96.5%,年均遞增25.2%;每年凈增加1000億元,2004年-2006年三年累計上繳1.7萬億元。社會貢獻度顯著提高。 |
職工總數 |
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從1998年的7804萬人減少到2003年的4311萬人。 |
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4228.2萬人。 |
央企1053萬人。2002年-2005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職工人數從4679.6萬減少到3819.1萬人,減少18.4%。 |
央企1000萬人。 |
優化調整了企業勞動力結構和人才結構,為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創造了條件。 |
股份制改革 |
央企2002年股份制企業戶數比重為30.4%。全國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2514家改制。 |
9家央企投資主體多元化。全國2903家國有控股大型骨干企業改制面50.4%,小企業83%,中型企業居間。 |
9月底,央企控股的境內上市公司168家,香港上市公司53家。國家重點企業中的252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已有1331家改制為多元股東的股份制企業。 |
央企194家上市公司中,有189家完成或正在啟動股權分置改革,占97%,央企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57家。2003年來,33家央企首次發行股票并公開上市,募集資金575億。央企及所屬子企業的公司股份制企業戶數達到64.2%。8月底,各級國資委所出資企業的境內上市公司777家,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的55.82%。股本總額6021股,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股本總額的40.9%。 |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促進了企業內部產權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對資本市場的穩定運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
完善治理結構 |
已改制的3430家重點骨干企業中成主營董事會的3272家。 |
7家央企董事會試點。 |
11家央企董事會試點。 |
19家央企董事會試點,共選派65名外部董事,有14家試點企業的外部董事達到或超過董事會成員的半數。許多未列入試點的央企,也在二級企業積極推進了規范的董事會建設。 |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董事會建設穩步推進。 |
突出主業 |
|
49家央企主業公布,明確了21個主要業務板塊調整重組的思路。 |
96家央企主營業務確認公布。 |
2004年來,分五批核定并公布了137家央企主業。 |
精干主體,推動主業做強做大。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始終占主導和支配地位。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和神舟六號成功發射,央企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
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 |
中石油、中石化和東風汽車三家試點。 |
三家試點已經完成。10月底,67家央企上報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方案,批復了43家,涉及改制單位1422個,涉及分流安置富余人員26.2萬,涉及“三類資產”157.7億。各地和央企實施主輔分離的國有大中型企業818家,涉及改制企業4572家,涉及富余人員100萬人。 |
1000多家大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職工近200萬人。 |
2006年9月底,批復了76家央企主輔分離、輔業改制方案,涉及改制單位4879個,分流安置富余人員77.7萬人, 分離普通中小學1849所,公檢法機構354個,移交在職職工14.8萬 人,離退休教師6.93萬人。目前,央企已移交辦社會職能機構1528個, 移交在職人員8.6萬,離退休教師4.9萬人。 9月底,全國共有1252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安置富余人員209.6萬人。 |
國企瘦身減負工作穩步推進。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
用人制度改革 |
全球公開招聘高級經營管理者,6家央企7個職位試點。3430家已改制的重點企業中,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97.7%。 |
制定了《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人才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人才強企的戰略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22家央企23個高管全球公開招聘。 |
25家央企25個職位全球公開招聘。 |
25家央企的26位高管全球公開招聘。幾年來,組織78家(次)企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81名高管,在10家企業競爭選拔了20名高管,1400人進入央企人才庫.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占總數的30%。 |
把黨管干部的原則和市場化選人用人相結合,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充分發揮高管人員潛力、不在狀態就換人的壓力機制。 |
企業法制建設 |
央企51.5%設立企業法律事務機構。央企從事法律事務的人員8700人。出臺“關于在國有重點企業加快推進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的通知”。 |
國務院國資委出臺“進一步加強企業法律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
69.82%的央企即118戶設立了企業法律事務機構, 53家大型央企29家實行了總法律顧問制度,占54.2%,45戶設立法律事務機構,央企法律事務工作人員超過一萬人。 |
53家大型央企33家實行了總法律顧問制度,占62.26%,161戶央企中120戶設立了企業法律事務機構,占73.91%,實行總法律顧問制度的42戶,占25.3%。央企從事法律工作人員10200人。省級國資委所出資1069戶企業中,設立企業法律事務機構的占54.6%;實行總法律顧問制度的占14.1%。 6個試點省市的所出資企業中,設立法律事務機構的比例為73.8%,建立法律總顧問制度的比例為32.1%。非試點省市設立法律事務機構的比例為49%,建立法律總顧問制度的比例為9.2%。 |
初步建立了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體系。國有企業法制建設邁上新臺階。 |
經營業績考核 |
10月出臺《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 |
|
國資委建立了業績考核談話制度. 與全部央企負責人簽定了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責任書并嚴格兌現了獎罰。 |
修訂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 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業績考核工作的配套辦法和政策性文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和方法。 |
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和激勵約束制度基本形成。 |
產權管理 |
|
轉讓國有產權3599宗,其中3055宗為進場交易,進場交易達85%。 |
轉讓國有產權3622家,成交金額1080億元,與資產評估值相比增加64.7億元,平均升值6.4%。 |
各地對83368家企業換發了產權登記證,基本摸清了國有資本的分布狀況。 |
初步形成了以產權界定、產權流轉和產權保護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制度體系框架。 |
世界500強 |
央企6家。 |
央企8家。 |
央企10家。 |
央企13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家。 |
一些重要骨干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
知識產權 |
|
2004年,央企的5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中國專利金獎,占全部獲獎的40%。 |
2005年,央企申請專制10031件,其中發明專利4462件;授權專利4948件,其中發明專利1657件。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
|
十五期間,央企申請專利年均增長28%。 |
監事會工作 |
2000年出臺《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8月17日,由國務院任命的首批36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陸續派向中央管理的100家國有企業,2001年底前,已向174家中央企業派出監事會,完成261份監督檢查報告。已改制的3430家重點企業中,成立監事會的2893家。 |
國務院國資委提交了163份監督檢查報告及部分專項報告。28個省市單獨設立了監事會工作處,并向所監管的企業派出了監事。 |
|
11月,國務院國資委對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進行了全面換屆調整,截至12月31日,新一屆監事會已陸續進駐109家企業,其余企業將于近期進駐。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的若干意見》 |
國資監管工作得到強化。外派監事會制度進一步健全。 |
國資監管法規體系 |
|
2004年, 國務院國資委以《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為基礎,出臺了32個配套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各省市也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企業改制、產權轉讓、資產評估、產權無償劃轉等20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各省區市國資委自組建以來,制定了700多份規范性文件。 |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企業改制、產權轉讓、資產評估、業績考核、財務監督等20多個規章和80個規范性文件。地方先后制定了1200多件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發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進一步規范了上下級國資委之間的指導監督關系。 |
初步形成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法規體系并正在加快完善。 |
企業黨建 與黨風廉政建設 |
|
形成由中央辦公廳轉發的(中辦發 [2004]31號)文件:《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企業黨建工作的意見》以及相配套的20個規范性文件。 |
在356萬黨員(含離退休黨員100萬人)和19萬多個黨的基層組織中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 |
召開了“推進中央企業廉潔文化建設研討暨觀摩會議”印發了《促進中央企業構建懲防體系工作方案》。 |
較好地回答了當前國企黨建工作的一些重大問題,成為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重大舉措和指導性文件。推進了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和懲防體系建設。 |
文化
強企 |
|
7月在大慶召開“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會。?????? |
3月頒發《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2005]62號),確定文化強企戰略。國企進行了深入學習貫徹。舉辦了大規模的“企業文化建設知識有獎大賽”。 |
8月召開“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推進會”。 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大力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掀起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熱潮,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根據對146家中央企業的調查,近95%的企業成立了領導機構,84%的企業初步確立了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管理理念,78%的企業初步建立了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 |
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從總體起步階段進入總體深化階段。進一步履行了社會責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