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省會經濟圈如何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8:39 《決策》雜志
本刊記者 吳明華 2006年11月,安徽作出建設省會經濟圈的決策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率領代表團先后走訪六安和巢湖。隨后,安徽省發改委就省會經濟圈的規劃,開始在三地調研。2006年底合肥市又召集省內外專家學者,就如何構建省會經濟圈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構建省會經濟圈的動作如此之迅速,著實罕見。但這僅僅是邁出了第一步,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省會經濟圈的范圍如何確定?是更多依靠行政力量還是市場的力量整合資源?全國其他一些經濟圈在構建過程中,涉及實質性利益時往往停滯不前,以合肥為核心的省會經濟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劃圈”的學問 “目前只是做了一些前期調研,具體的編制工作還沒有展開。”安徽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彭木生在負責編制省會經濟圈規劃時,碰到的首要難題就是省會經濟圈的范圍如何確定。 如果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計算方法,100億美元GDP輻射經濟圈一小時的半徑范圍,2005年合肥的GDP正好是100億美元,那么它的輻射范圍就包括六安和巢湖的一部分,淮南市,滁州市的全椒縣和定遠縣,以及安慶市的桐城市。 然而問題并不是“劃圈”這么簡單。淮南已經正式進入沿淮經濟圈的規劃,滁州早已被南京納入“勢力范圍”,而巢湖則更為微妙。巢湖既在南京都市圈的范圍內,也在皖江城市群中。巢湖到底融入哪邊,要看哪個中心城市的帶動能力更強。雖然不同經濟圈的范圍可以重疊,但實際操作的角度看,地方越多則協調的難度越大。 其實,在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王金山省長就明確提出“以合肥為中心,六安和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從目前來看,省會經濟圈的范圍已經基本定在了合肥、六安和巢湖三市內,但經濟圈的最終范圍并不等同于三個市的行政區劃。 “省會經濟圈到底如何‘圈’,還需要省政府經過綜合考慮來最終確定。”合肥市委政研室主任于正金分析認為,從合肥發展的角度看,無論是向南發展戰略還是建設濱湖大城市,合肥的發展和經濟腹地的拓展都離不開巢湖。同時合肥是六安的“門戶城市”,六安是合肥的“大水缸”,這兩市素來聯系緊密。 2006年,三市GDP總和是1774.7億元,占到全省的28.9%,超過了省內其他兩個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六安和巢湖到合肥的距離均為70公里左右,且有多條高速公路和省道相連接。合肥還將在“十一五”期間建成新橋國際機場,可以成為三市的新空港。同時,三市資源和經濟互補性強,經濟交往十分活躍。2003年以來,合肥在巢湖的投資項目350個,總投資額達104.97億元,占巢湖市引進省內資金的39.1%;合肥在六安的投資項目為203個,總投資額69億元。同時六安和巢湖的農產品在合肥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六安市每年還在枯水季節為合肥市提供近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 “把這三個市作為省會經濟圈核心層的基礎和條件都已經具備。”于正金告訴《決策》,省會經濟圈的范圍取決于中心城市的實力,今后隨著合肥實力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有變動,但目前在合、六、巢三市建設省會經濟圈的時機已經成熟。 經濟圈內的分與合 從其他經濟圈構建的經驗看,經濟圈內一體化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行政分割問題,省會經濟圈同樣也面臨著這一障礙。 “行政區劃的制約在中國表現得太突出。在行政區劃分割下,各地長期以來各自為政、封閉式的發展,不僅產生各個層面的行政分割,還造成了各地間的過度競爭。”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孫自鐸認為這種現象在各個地方都存在,帶有普遍性。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合肥如果舉辦一個大型會展,則需要10萬張床鋪,那么合肥市內的賓館就不夠用,這樣就可以利用六安和巢湖市的賓館,因為合肥到這兩個市也就是1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困難重重,因為沒有統一規劃,六安、巢湖能提供多少床鋪合肥市并不能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客商如果住在巢湖或六安,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會顯現出來。合肥與六安、巢湖之間各有幾個收費站,不僅不方便通行,還增加了成本,同時打電話還要按照長途話費計算。 行政分割問題還表現在基礎設施的對接難。由于不同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交通的規格和規模不同,所以除了主要交通干道,其他道路都很難對接得上。在區域分界線兩邊常常可以看到,道路不通,水、電、氣也不通。其中,公路收費站被普遍認為是阻礙經濟圈一體化的一堵“墻”。 “可以說這些障礙都是行政分割造成的,必須在經濟圈內通過政府層面的溝通協商,來盡快消除行政障礙,打破市場封鎖和壁壘。”孫自鐸認為,如果能實現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對接,互通公交,自來水、通信,取消公路收費站等,對省會經濟圈的建設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相反就會制約經濟圈一體化進程。 除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各種障礙外,安徽省發改委主任沈衛國認為,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現階段省會經濟圈內在統籌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分工與專業化生產體系過程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同樣面臨行政分割的制約。經濟圈內各地區經濟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此時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用行政力量來配置資源,由于地方行政考核體系以本地經濟發展為主,所以各地就會盡可能地把各種生產要素留在本地,而不會考慮企業的成本問題,從而造成經濟圈內競爭大于合作,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 六安和巢湖一些人擔心,經濟圈建成后,他們在招商引資上會更加處于劣勢,而且目前在產業分工協作上又很難協調。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資源合理配置的“困惑”,比如,有人建議將合肥鋼鐵集團的200萬噸產能搬遷到霍邱,因為霍邱擁有全國第五、華東第一的鐵礦;也有人建議合肥的化工項目能轉移到巢湖,因為巢湖沿江更適合發展重化工業。那么,合肥如何應對?多數受訪者表示,現階段把合鋼或者化工園轉移出去阻力比較大,因為合肥正處于大招商、大發展階段,對合肥而言,工業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合肥目前還沒有進入輻射、擴散的階段,只有等到合肥自身實力增強了,才能在經濟圈內進行產業的分工協作。”專家分析認為,這是目前發展階段不可避免的問題。當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市場主體地位的不斷提高,行政力量配置資源的強度會逐步弱化,此時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力量的主導下實現優化配置,經濟圈內才會逐漸形成合作大于競爭的局面。 尋找共利與多贏 “打破行政分割障礙,加快推進經濟圈一體化進程的關鍵是形成共同利益。”于正金認為,經濟圈的構建過程其實是不斷尋找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建立區域共同利益機制的過程。現階段,省會經濟圈內的三市如何找到利益的結合點,實現多贏的目標? 從目前來看,巢湖水的治理首先需要三市的共同努力。當前可以以巢湖水治理工程為紐帶,三市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和合作框架。同時這項巨大工程也可以爭取到中央部委的重視和支持,提高國家和社會對省會經濟圈的認同感。據有關方面透露,另外幾項和水有關的工程,江淮運河工程、巢湖江北大港工程,以及三市自來水資源整合等也正在進行中。在專家們看來,三市如果以這些大項目為切入點,找到利益結合點和合作機制,對于建設省會經濟圈核心區的框架是非常有利的。 合肥市市長吳存榮在接受《決策》專訪時認為,在產業分工上,三市也能找到利益結合點。目前,三市在產業方面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合肥既有各種生產要素低成本的優勢,又有強大的科技、人才優勢,再加上省會具有一定的金融優勢,交通樞紐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這些就形成了綜合商務成本的優勢。合肥制造業的發展,進而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而六安和巢湖正好是勞動力資源大市,同時合肥也可以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向兩市擴散。這樣六安和巢湖就可以成為勞動力輸出基地和加工制造業配套基地。 合肥還將逐漸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信息的樞紐和技術研發中心,將為周邊地市提供越來越多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同時合肥也是很大的農副產品消費市場,而六安、巢湖都是農業大市,農產品資源豐富。合肥的水產品主要是巢湖供應,山貨主要來自六安,所以合肥給周邊地區的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 另外,六安和巢湖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合肥是旅游中轉中心和消費市場,省會經濟圈的建設將會為三市旅游經濟的共同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省會經濟圈內在產業互補和轉移、巢湖治理、水資源、旅游開發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利益共同體與互補合作關系,從一產到三產,三市都有緊密的合作空間。”吳存榮告訴《決策》,一旦省會經濟圈建成后,三市可以形成更合理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分工:合肥可以重點發展科技含量、產業層次更高的項目,而基礎性、配套性的產業則更多地向六安、巢湖兩市輻射,以形成比較理想的梯次發展格局。 推動一體化的兩種力量 “對于省會經濟圈的定位,我們的設想首先是‘省會’,合肥作為安徽省會所具有獨特的科教、文化、商業等優勢;其次是長三角都市連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重要極點和中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第三就是沿江和沿淮之間的聯結點和過渡帶,這三大板塊共同構成安徽南北縱向的發展軸。”彭木生告訴《決策》,最重要的是省會經濟圈不能建成為“行政綜合體”。 如何從行政區劃向經濟區域的轉變,實現真正的區域一體化?這是省會經濟圈在構建過程中一直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經濟圈內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同時存在,所以必然依靠行政和市場兩種力量來共同推動經濟圈建設,政府有形的手要發揮作用,也要發揮市場無形的手,但這兩種力量的作用方式和結果不盡相同。關鍵是要把兩種力量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使兩種力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排斥,形成阻礙。 那么,如何在建設經濟圈中處理好這兩種力量的關系?哪些事是政府要做的,哪些是需要市場來做?“一般來說,在經濟圈構建的初期,政府的引導作用會更強一些,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最終起作用的還是市場機制。”于正金認為,經濟圈能不能建成最終取決于市場,政府主要就是制定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制定市場經濟規則,提供公共服務、營造發展環境、宣傳造勢等。 據彭木生介紹,在做省會經濟圈規劃調研時,三市關注最多的就是基礎設施的對接問題,包括交通、信息共享、生態建設、巢湖治理、天然氣、供水等的對接,還包括社會比較關注的互通公交、統一區號等。經濟圈建設中最先需要推進的就是基礎設施一體化,在這方面政府也大有作為。例如專家建議在信息共享方面,省會經濟圈可以建立專業交易市場和專業性的網站,把三市都納入進來。 “省會經濟圈覆蓋近20個縣、區,跨越3個省轄市,要在這種多元化利益主體條件下做好各項對接工作,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協作機制。”六安市發改委主任王翔建議,應盡快建立省會經濟圈聯席會議制度和專項協商機制,三市政府及對口部門可以定期對經濟圈協作的重大問題進行協商,有效協調解決一體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只要有共同的目標、利益和追求,盡快建立對話和溝通平臺,展開實質性的合作,省會經濟圈在構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能逐步解決。”王翔告訴《決策》。■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