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吉林大學30億債務誰埋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1:46 南方都市報
●“中國最大”大學的擴張之路與負債之路 ●它的財務危機彰顯擴張合并潮之后的中國高校負債困境 “部分高校‘破產說’言過其實,教育不會成為第二個國有企業。”就在各大媒體刊出教育部長周濟否認高校“破產說”的第二天——3月19日,吉林大學在校內網上貼出了一則通知,宣布該校負債30億元,并征集教師和學生出謀劃策解決學校財務困難。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及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等都提交了關于解決高校巨額貸款的提案。吉林大學的自曝家底無疑使兩會以來有關高校負債的說法有了明確指向,立即引發了眾多評議。有人建議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出面挽救高校,也有人認為政府不應該“埋單”,還有人把高校與國企改革相提并論,甚至提出了看來不可能實施的方案:高校破產資產重組。 所有的建議至少還要等待4個月才會知道是否可行。 1999年后,中國的高校普遍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合并、擴張,但同時,也以創紀錄的速度滑向負債。負債總量現在還難以準確估算,有的人說大體2000億元,也有人認為這個數字應該在3000億-4000億之間。 針對這種現狀,教育部宣布展開高校資產清查,在今年7月調查結束后,才能準確判斷高校的負債總量。從這個意義上,吉林大學為研究高校負債困境提供了一個范例。 “我們客觀地把問題放在了陽光下,也是希望國家和整個社會對高校債務這一普遍性問題引起重視,求得問題的解決” ——吉林大學宣傳部長劉景輝 “除了漲學費和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替高校埋單外,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也許只有高校破產才是上上策吧” ——網上有人建議讓高校破產 “極大”擴張負債之路 吉林大學被長春人戲稱為“極大”。一流大學,意味著“大師、大樓、大氣,一個都不能少”。 2000年開始,吉林大學的貸款高潮開始了。 三年內,三家銀行與吉林大學簽訂了總額為54億元的貸款協議。吉林大學迅速把大筆現金花了出去。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張文顯在一次講話中介紹,貸款用在了自籌基建、征地、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和支付貸款利息等。此外,2000年,吉林大學組建了“吉林大學科技園”,同時,吉林大學還創辦了一批企業。 在迅速擴張后,2003年12月,吉林大學成為新增列的11所副部級高校之一。 [負債30億] “大師、大樓、大氣,一個都不能少” 吉大——“極大”,高額貸款開始了。2005年起,每年需向銀行還貸約1.6億元,加上貸款減少,意味著吉林大學每天要少花164萬元 吉林大學一名研究生在他的博客里抱怨,學校一直沒有發放今年2月份的補貼。但在3月28日采訪他時,他又表示,補貼已經發放,只不過晚了一些,“補貼并沒有減少。這不能說明學校的財務狀況。”這名研究生說,因為2月過春節,補貼發放可能因放假被延誤。 在吉林大學宣布負債30億元后,這類消息格外敏感。 30億元負債對學生似乎還沒構成直接的壓力,不少學生表示知道了這條消息,但并不關心。雖然《通知》呼吁學生們也積極出謀劃策,但受訪的學生中,卻沒人知道自己的同學是否去參加了解決學校財務困難的座談會。 在教師和更廣的層面上,這類傳言早就在擴散,該校黨委書記張文顯甚至被北京的朋友詢問:“你們學校的工資是不是發不出來了?” 吉林大學——這所中國最大的大學,現在被債務逼到了媒體的聚光燈下。在那以前,它的出現總是伴隨著諸如“得獎”、“建設重點實驗室”等正面消息。 2004年下半年,吉林大學的財務環境還相對“寬松”,但2004年一過,危機就顯露了出來。 按照吉林大學官方說法,負債總量在30億元左右,2005年起,每年需向銀行還貸約1.6億元,除此,由于貸款減少,學校能夠使用的資金實際上每年減少了6億元。這意味著吉林大學以后每天要少花164萬元。 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吉林大學過上了最“富有”的一段時光。那時,吉林大學在5年前通過211工程預審,成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隨后,趁著全國的高校合并風,把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四所高校合并,4年后,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也并入吉大。 吉林大學隨后被長春人戲稱為“極大”,有句調侃的話叫做“長春市坐落于美麗的吉林大學校園內”;市區內到處掛著以“吉林大學”開頭命名的牌子,吉林大學無論是校園面積還是教職工、學生人數,都創歷史之最。 下一步,吉林大學往何處去? 當時的吉林大學領導曾最終決定,把吉林大學建設成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有人評論,一流大學,意味著“大師、大樓、大氣,一個都不能少”:“辦大學一定要有‘大師’。‘大樓’也很重要,大樓就是硬件,沒有硬件設施,科研條件不完備是不可能建設成現代化的大學,更談不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氣’就是一種學術氣度、學術環境。” 在吉林大學的發展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影響。 吉林大學培養過諸多學術大師,在2000年合校的當年,校方又邀請了楊振寧教授到學校為“求是研究生獎學金”獲得者頒獎并作演講,并建立了“麥克德爾米德實驗室”,這是我國高校第一個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字命名的實驗室。 大師有了,大樓在哪? 時任吉林大學校長,現任該校黨委書記的張文顯在一次講話中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需要與之適應的教學、科研、工作和生活條件。但是,國家并沒有對合并學校給予任何特殊照顧,高校唯一的辦法是貸款,連續數年的高額貸款。 2000年,吉林大學開始了巨額資金的冒險游戲。 [迅速擴張] 三年貸款54億校長奉命“堵槍眼” 周其鳳任校長后在一次講話中透露:“當領導對我說‘我不是讓你去當官,是讓你去堵槍眼!’的時候,我任何話都沒說,我說‘那我去!’” 中國大學傳統的主要收入有兩塊:學雜費和國家財政撥款。其中,財政撥款基本用于學校人員工資的支出,幾乎沒有結余;收取的學費中,國家明文規定必須不少于25%用于返還學生,不少于20%用于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只能將54%的剩余學費收入用于其它用途。 自2000年合校以來,吉林省對吉林大學的投資不足3億元,而教育部的撥款也不能滿足吉林大學越來越大的胃口。 大學無法控制財政撥款,卻可以提高學費。 經相關部門批準,2000年開始,吉林大學一般類專業一年的學費上漲到3400-3700元,熱門專業都在4200元以上,例如法學、經濟學是4500元,醫學類是5000元,藝術、新聞更高達6000-13000元不等,最高的是經濟信息學院本科生學費,一年要交11000-14000元。此后在2001年,又提高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學費,從6000-12000元不等,一年后,研究生學費普遍上漲到10000元以上,最昂貴的是軟件工程碩士,兩年的學費達到32000元。 截至去年,吉林大學已經成了吉林省最昂貴的高校之一,一家報紙介紹,吉林大學本科學費從3800-7000元不等,而當年吉林省全省高校平均學費標準是3500-4500元。但靠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顯然還遠遠不夠。 2000年開始,吉林大學的貸款高潮開始了。 2000年9月,工商銀行吉林省分行與吉大簽署合作協議,將為吉大提供15億元貸款,支持吉大學科建設、設備改造以及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等。2001年11月,農業銀行又與吉大簽訂合作協議,在5年內向吉大提供20億元信貸綜合授信。2003年5月,吉大與開發銀行吉林省分行簽訂了15年期的19億元貸款合同。 三年內,三家銀行與吉林大學簽訂了總額為54億元的貸款協議。吉林大學迅速把大筆現金花了出去。 走在吉林大學前衛校區,隨處可見豪華的樓宇。新圖書館、理工教學樓、計算機樓、化學實驗樓、東榮大廈等一批新大樓拔地而起。雖然學校行政辦公樓還是一棟老樓,但樓下也停了一排奧迪轎車。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張文顯在一次講話中介紹,貸款用在了自籌基建、征地、改善教學科研條件和支付貸款利息等。其中,新增建筑面積58萬多平方米,投入維修工程費用1.2億元,購置儀器設備和建設實驗室9.4億元,教職工津貼加離退休職工“陽光工程”花費10.65億元。 除這些開支外,還有兩項開支很少被提及。 2000年,吉林大學組建了“吉林大學科技園”,這個園區緊挨吉林大學前衛校區,一期建設用地26.2公頃,吉林大學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吉林大學科技園發展中心,注冊資金1000萬元,由吉林大學主管副校長任總經理,并修建了一棟建筑面積4萬平米的創業孵化大廈。 同時,吉林大學還創辦了一批企業,截至2005年,共有97家,其中學校全資企業73家,控股12家,參股12家。 辦科技園、企業花掉多少錢目前還無從得知。 在迅速擴張后,2003年12月,吉林大學成為新增列的11所副部級高校之一。第二年,擔任校長僅一年半的吳博達調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正司級),而原任該職的周其鳳院士調任吉大校長(副部級)。 周其鳳任校長后在一次講話中透露:“我兩年前來之前,這個地方是蠻困難的。當時教育部一位領導和我談話,他說我不是讓你去當官,是讓你去堵槍眼!我是湖南瀏陽人,那個地方出過譚嗣同。當這位領導對我說‘你去堵槍眼’的時候,我任何話都沒說,我說‘那我去!’我沒提任何的條件。我來了。” [如何還債] “高校破產才是上上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2000億元,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貸款 周其鳳上任伊始,就進行了一次全校規模的內部審計,以此為依據提出要控制新增貸款,從此吉林大學沒有再大規模貸款。但很快,吉林大學就開始要面對高額貸款的巨大壓力。 2005年開始,吉林大學的債務危機開始顯露,貸款受到限制,新增貸款必須上報教育部批準,未經批準,不得貸款,否則將追究責任。 吉林大學用什么償還債務呢? 吉林大學的科技園到2010年要孵育20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薪企業,產值10億元,利稅1億元,但那只是個目標,還停留在規劃書上;吉林大學創辦、參股的企業2004年銷售總收入也只有1.8億元,該校宣傳部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些經濟實體還無法給學校帶來規模收益。與此同時,從2004年起吉林大學收縮招生規模,學費收入也減少了。 一位教育行業官員評論:高校作為社會公益事業,貸款大都用于征地、校舍建設、設備購置等,形成了固定資產。它雖沒有企業貸款風險大,但也不能像企業那樣通過貸款取得高額利潤。高校貸款過多,必然要造成大的風險。但在全國高校大舉借債的2000-2003年,這種聲音太微弱了。 全國其它地區的高校也面臨同樣的窘境。 1999年高校全面擴招后,教育部明確要求,各高校要利用銀行貸款加大校園改造和建設力度。5年間,全國高校校舍增加了3.2億平方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 與此對應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2000億元,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貸款。還有人認為高校的總債務應該在4000億-5000億元。 有人給出了高校還債的上、中、下三條對策。 上策是高校實施自救,在政策允許下出讓空置的土地、校舍,例如浙江大學以24.6億元高價賣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濱校區地塊。吉林大學有6個校區,8個校園,學校占地面積為661萬平方米(9900多畝,將近一萬畝),校舍建筑面積為340萬平方米,此外還有6個體育館,5個附屬醫院。校長周其鳳去年在講話中提到,今年將“積極做好前衛北區和朝陽校區的房地產置換和開發工作”,但具體細節現在尚不得而知。 中策是國家加大投資并引進民間資本。 在美國,公立高校的經費約55%來自政府財政性撥款,高校還利用擴大招收留學生,發行債券,科研專利等辦法籌措資金。同時,制度化的捐助也是重要收入。 而我國教育財政投資2005年只占總財政支出的2.82%,如果增加到法定的4%,將新增投入2000億元。3月15日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王斌泰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江蘇省政府將拿出三四十億財政資金直補高校貸款。江蘇省高校現在有100多億元債務,江蘇省將通過“三三制”來化解——政府拿出三四十億元,另外通過資金運作再籌集三四十億元,余下部分由高校自己承擔。而在浙江省,省財政也將拿出40億元為高校貸款貼息。 作為不發達省份,吉林省拿出幾十億元資金補貼高校似乎不太可能。在媒體對吉林大學負債情況報道以后,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的資源不成比例。政府沒有一比一地用資源來保障高等教育的發展”。雖然教育部的發言暗示著政府埋單的可能,但目前吉林大學還沒有收到任何這方面的通知。 高校還債的下策是提高學生學費,但這樣做將“危及根本,貽害無窮”。 網絡上有人建議讓高校破產:“除了漲學費和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替高校埋單外,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也許只有高校破產才是上上策吧。” 但也有人立即反對:“吉林大學就算還不起每年一億多的利息你又能把它如何?那些當初瘋狂給吉大貸款的銀行真有膽子,或者它們真的會想到通過司法程序,申請破產保護,讓法院把這所大學關閉,進行破產清算,拍賣掉校園來索回吉林大學欠下的巨額債務嗎?讓國有銀行埋單,也不是一點理由沒有。如果國有銀行把這些高校的爛賬一筆核銷,就意味高校的借貸行為客觀上是對財政預算進行了有力的‘糾偏’,政府至少在國民高等教育上的人均投入被大大提高了。” 吉林大學宣傳部長劉景輝對媒體說:“我們客觀地把問題放在了陽光下,也是希望國家和整個社會對高校債務這一普遍性問題引起重視,求得問題的解決。” □采寫:本報特派記者 王雷 深度郵箱:shenduduzhe@126.com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