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芯片巨頭鷸蚌相爭 中國制造漁翁得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16:29 南方周末
□本報記者張春蔚 □實習生趙靜 十年后,中國可能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市場。面對這一令人暈眩的前景,英特爾投資25億美元設廠中國,希望借此擊敗其競爭對手超威。在芯片巨頭的激戰中,中國制造的一個新時代正拉開序幕。 全球芯片業老大英特爾最近的一項25億美元投資,令中國再次成為世界輿論的焦點。這是英特爾15年來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興建晶片加工廠。 這一消息最早在3月13日被透露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方網站上: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近日核準了英特爾半導體(大連)有限公司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建設項目。 不知是何緣故,這則121字的新聞當天就從官方網站被撤下。但法新社等海外媒體已迅速對此展開報道,此事也成為當周最重磅的產業話題。但鑒于美國對華半導體技術出口的限制,英特爾這項投資計劃此刻仍有諸多懸念。 直到3月26日,英特爾首席執行官(CEO)歐德寧終于在人民大會堂宣布———將在中國大連投資25億美元建設一個生產300毫米晶片的工廠。這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迄今為止單筆數額最大的一筆投資。 美國方面的主流媒體對此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們普遍認為,這將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良機!渡虡I周刊》評論說,“這對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致力于發展半導體產業,英特爾在大連建廠甚至有可能幫助中國開創一個新時代! 此前,中國一直都在為出口集裝箱里裝著笨重而價格低廉的商品而苦惱。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曾經算過一筆賬:“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 但一些美國人也開始擔憂此舉將使先進技術被轉移到中國,從而削弱美國的競爭力。另一些人則認為如果英特爾在中國采用的是落后技術的話,則不值得為此擔心。在《洛杉磯時報》3月26日的一篇報道中,美中經濟及安全評估委員會的兩位成員就表示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據歐德寧透露,英特爾大連工廠將生產的不會是其核心產品微處理器。該工廠生產的產品是晶片組,其功能是實現微處理器與電腦其他部件的聯接。這一晶片生產技術與其尖端技術之間可能會有一到兩代的差距。但他也表示,一切將取決于美國政府對晶片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是否會出現松動。 即便如此,這一消息仍讓中國臺灣省的媒體充滿了哀嘆之聲。他們慨嘆說,在政府投資大陸的限制政策下,臺灣在芯片業的優勢可能在兩三年之內消失殆盡。而中國大陸電腦工業不僅將因此確立起在亞太地區的核心地位,更將形成龐大的產業群聚效應。 雙雄之爭 這是一場長達三年的談判。當2003年英特爾前任CEO貝瑞特表達出將在亞洲設廠的意愿時,中國、印度、以色列被列入候選名單。2004年3月,英特爾開始同大連市政府談判,直到2006年夏天,大連才正式入圍最后名錄。 談判的個中甘苦,讓大連市市長夏德仁在記者面前哽咽。這位東北財經大學的前任校長一直致力于使大連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而英特爾的此項投資使大連升級為亞洲“芯片之都”。 英特爾似乎更應該選擇上海——在去年中國半導體業1006億人民幣的產值中,上海就占到了800億。但英特爾方面表示,選擇大連的舉動是配合中國政府的“振興東北”計劃。 大連工廠是英特爾在中國的第五家工廠,也是第一家制造工廠。此前,其位于上海和成都的工廠參與的只是芯片制成后的封裝和測試環節。在這家大連工廠建成后,英特爾將在中國形成從芯片制造到終端組裝的完整產業鏈和配套體系。 如果將視野放寬到整個亞洲,英特爾為什么要選擇在中國建廠? 首要原因當然是眾所周知的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澳壳爸袊殉蔀槭澜绲诙驣T市場并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很多IT的基礎產品都在中國制造。我們的很多客戶都已落戶中國,因此在中國建廠,將使我們與客戶更緊密。”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歐德寧說。 早在去年底,當英特爾中國區升級為與其亞太區平級地位時,中國作為亞洲PC市場增長引擎的地位在英特爾的版圖上已非常明確。在投資大連之前,英特爾累計在中國投資達到13億美元。 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來自于英特爾與其主要對手———超威半導體公司(AdvancedMicroDevices,簡稱AMD)在中國市場的激烈交手。據美林的一位分析師披露,最近一次英特爾管理層的會議主題就是如何打擊超威,而非提高利潤率。這表示今年英特爾的市場重點將是狙擊超威的擴張勢頭。 英特爾過去一直在中國市場居壟斷地位,中國銷售的筆記本型電腦曾有92%是用英特爾的晶片。 但超威近年來攻勢凌厲,它在中國與主要的桌上型電腦大廠合作,包括聯想、方正及同方,甚至惠普及宏鸉等外資品牌在中國內地銷售的電腦也開始用超威晶片。 超威的主要攻擊手段是價格。同等性能的芯片,英特爾一般高出超威20%的售價。超威的挑戰使得英特爾芯片價格不斷下滑,讓中國的PC制造商們充分享受到競爭所帶來的廉價芯片。據全球著名的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06年,超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增長6個點達到25%,而此前占據八成以上份額的英特爾則降到了只有74%的市場占有率。在中國PC市場,超威目前和英特爾平分秋色。 更讓英特爾擔心的是,超威甚至以技術轉讓的方式來向中國政府示好———2005年10月,超威向中國轉讓了一項X86技術(低功耗的微處理器核心技術)。 這迫使英特爾加快進軍中國的步伐。在大連建廠,不僅可以鞏固其與中國政府的關系,還使其生產更加貼近客戶端,降低成本,以增強英特爾與超威在價格上的競爭能力。 與此同時,英特爾仍然不得不在價格上與超威火拼。3月31日,海爾電腦宣布將以低于市場價格20%的CPU芯片掀起一輪價格戰,而支持海爾開戰的便是英特爾。海爾是惟一一家沒有成為超威友商的中國PC廠家。 在超威和英特爾的交戰中,中國受益非淺。在經歷了大量勞動力制造和組裝業務之后,中國已具備吸引更復雜生產業務的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英特爾關鍵零部件生產向中國的轉移,僅僅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開始。 十年芯路 “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的項目。”在3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如此評價英特爾的大連芯片項目。 但對英特爾而言,承諾的背后,還需要面對與美國政府斡旋之苦。 芯片生產位于整個信息產業鏈的最前端,由于很容易牽扯到國家安全,該領域一直是“國家機密”。根據1993年的瓦森那協定,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限制對中國出口先進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即使出口,也限于落后兩代以上的技術設備。 而中國始終沒有放棄發展計算機芯片產業的努力。早在1965年,中國就已經研制成功第一塊集成電路產品,當時只比美國晚7年,與日本同步。 1997年,中國開始研制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處理器。2000年,針對當時芯片九成靠進口的狀況,中國政府頒布了《關于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俗稱“18號文件”),國內芯片廠商減免17%的增值稅。在此政策刺激下,中芯國際、臺積電等芯片代工廠紛紛落戶中國。目前,中芯國際已在中國生產90納米制程的芯片。 2002年9月28日,北京神州龍芯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推出64位通用CPU中央處理器芯片,第一次結束了中國計算機關鍵技術領域“無芯”的歷史。但這一成果僅僅達到5年前的國際水平。 在走了10年的芯片開發之路后,中國內地的半導體工業目前還處在承接臺灣的產業轉移、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進口全套技術設備的初級階段。 按照中國科學家倪光南的說法,全世界的生產線里只有2.5%在中國,在基礎設備中我們芯片自己能造出來的只有5%。 對中國而言,短期內做出突破性芯片技術創新并不現實,只能寄望于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來帶動產業發展。而英特爾正將成為這樣一個技術溢出者。 準確地說,英特爾并不是中國的先行者。由韓國海力士和歐洲意法半導體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已經在中國無錫建立了200毫米和300毫米兩條晶片生產線,從去年8月投產到12月,就已經實現了3億美元的銷售額。 但由于英特爾的芯片業龍頭地位,它的舉動被視為可能會帶動更多廠商向中國轉移的標志性事件。 3月20日,臺積電到內地投資建設180納米制程生產線計劃終于獲得批準。作為全球晶片代工業的領軍者,臺積電這份申請已遲到了兩年零兩個月。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