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勤:一場沙塵暴背后的縣城生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2:00 第一財經日報
趙杰 在當地政府看來,這種遷移是必需的。他們“十一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計劃就是實現沙漠邊界沿線的20個村莊、138個組、12770口人向縣境內收縮,從而達到一個目的:大封育戰略的實施 丟下手中的鋤頭,劉欣(化名)拼命往家里跑去,剛剛跑出幾十米,就被沙塵暴趕上了。 劉欣是甘肅省民勤縣東湖鎮維結村村民,她住的村莊,緊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匯邊界線。3月27日,被當地村民描述為“洶涌的空中沙海”的沙塵暴光顧了這里。這是民勤縣近年來遭遇的最大一場沙塵暴。 “我趕緊蹲了下來。”回想當時,劉欣有些后怕。經驗告訴她,如果不蹲下來,可能會被狂風刮倒,但更為危險的是自己會迷路。 劉欣蹲在肆虐沙塵暴中的時候,民勤縣東湖區一個項目中學的全體學生都自覺地呆在教室里。 “我們不能出去,否則就很危險。”沙塵暴發生的第二天,7年級學生小王一邊吃飯一邊告訴記者來自家長、學校和政府等各方面傳輸的經驗。因為早在1993年,一場被甘肅人命名為“9355”的沙塵暴曾經吞噬了30多個學生的生命。 沿著民勤這塊兩個沙漠之間僅有的綠洲、經過能見度100米左右的公路一路推進,28日,沙塵暴抵達甘肅省會蘭州,在這里肆虐了兩個小時,給當地市民留下了滿天灰蒙蒙的沙塵和驚恐的回憶。 關于治理的錯覺 “這場沙塵暴是近十余年最大的一場了。”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教授李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現在蘭州沙塵暴的次數和強度都遠遠超過了本世紀初。 李丁說,去年這里的沙塵暴沒有今年這么頻繁,更沒有這么大級別。所以,“當時大家都認為多年來的治理可能產生了一些效果”。他尷尬而無奈地笑了一下,認為今年這場沙塵暴徹底打破了當地人的美好愿望。 根據民勤縣政府提供本報的資料,目前,該縣荒漠化面積為2280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94.5%。2001~2006年,尚未治理的風沙口流沙向綠洲前移了15~40米。 全國最近一期的沙化普查監測結果(1998~2003年)顯示,五年間,民勤縣監測區內耕地的風蝕沙化面積增加了11035.49公頃,荒漠化程度正在由中、輕度向重度和極重度逐步加劇發展。 如果以維結村為中心沿著沙漠邊界朝兩邊推移,不少村子的耕地已經因嚴重沙化而棄耕,而諸如該村旁邊的文勝村在內的很多村子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這里的村民已經由于沙化嚴重影響生活而搬遷到新疆、內蒙等地。 在文勝村的廢墟方圓千米的平地上,已經沒有了耕地,只有一團團沙漠植物生長在沙土間。只要有一點小風,這些沙子就蠢蠢欲動,隨時可能形成一堵沙墻,鋪天蓋地地侵襲內部的綠洲。 由里往外看,從河西走廊入口的武威市至民勤市的100公里左右行程里,雖然可見一片一片的沙棗林和綠楊,但是草皮幾乎是沒有的,隨處可見的是成片嚴重沙化的土地。 “平時只要有一點小風,這里的能見度就只有100米左右”,一位當地的司機告訴本報記者,而這種天氣在民勤周邊的公路上“幾乎天天遇見”。 來自當地政府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目前,綠洲外圍尚有亟待治理的流沙面積60萬畝,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還有69個風沙口和星羅棋布的沙丘亟須治理,286萬畝天然沙生林草植被需要強化撫育。民勤年均風沙日數達139天,8級以上大風日29天,沙塵暴日37天,最大風級11級。 根據國家衛星遙感影像資料分析,民勤縣生態環境惡化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已成為全國沙塵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民勤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不僅民勤綠洲不固,而且會危及武威、金昌等地,并使河西走廊攔腰截斷,進而危及整個華北地區。”當地一位官員告訴記者。 113毫米降水量 和2623毫米蒸發量 在劉欣的鄰村志云村生活的61歲老人李慶財(音)老人的記憶里,現在沙漠交匯的青土湖湖區,在自己10歲左右的時候,還是他和伙伴們游玩的樂土。 “那個時候青土湖還留有不小的面積,四周是蘆葦,還有戲水的野鴨和各種水鳥。” 但是現在,在距離他所在的村子約500米的地方,沙子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勢頭吞噬著全村的耕地和他們祖祖輩輩辛苦栽培下來的梭梭。那片記憶中的湖泊在他15歲之后就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最終成為目前一望無垠的沙漠。 而這片沙漠往北的方向,就是已經消失在歷史視線中的羅布泊。 據民勤縣政府提供本報的數據,全縣已有13.5萬畝人工沙棗林枯梢和死亡,35萬畝白刺、紅柳等天然植被處于死亡和半死亡狀態,50萬畝林地沙化,60萬畝天然沙生灌草植被衰敗枯萎,1979萬畝天然草場中近400萬畝退化為荒漠草場。已有10萬畝耕地沙化,湖區30萬畝農田被迫棄耕。在青土湖地帶,風沙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綠洲方向推進。綠洲內現已有約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風沙威脅,毀種、毀苗現象時有發生。 不僅僅是湖泊的消失,隨著沙漠化的推進,志云村等沙漠邊界的20余個村子的地下水也已經由于礦物度過大的原因而無法飲用。李慶財所在的2小組80多戶人家需要共同到距離他家約20米的地方接水來供給生活。據悉,綠洲內部地下水礦化度每年以0.02~0.35克/升的速度上升。 水!水!水!記者所到之處,所有的民勤人都在用干渴的眼神表達對于這一生命之源的迫切期盼。李慶財說,因為沒有水,他不知道下一步志云村的情形是什么。和他坐在一起嘮嗑的7名村民對于未來都表示茫然,“如果地下水也沒有了,可能我們就必須搬遷了”。 “因為沒有水,我們只能盡政府最大的努力讓村民們維持現狀,不敢有諸如讓民勤成為藍天碧日下的綠洲這樣的奢望。”民勤縣政府扶貧辦主任葉俊告訴本報記者,他們現在寄希望于上級部門武威市和甘肅省能夠申請石羊河流域治理項目被中央政府批準。 3月28日下午,武威市委書記帶隊的領導班子成員一直開會研究民勤的沙漠化治理問題。而在該市政府門口的上端,一條巨大的橫幅引人注目:“努力實現石羊河流域治理項目通過國家審批。” 但是據知情的甘肅專家告訴本報記者,該項目從三年前已經報批了,但是“由于工程涉及到的問題較多,民勤的情形也比較復雜,所以一直沒有通過”。 據悉,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石羊河流入民勤縣的水量逐年下降。1950年為5.42億立方米;1960年為4.55億立方米;1970年為3.20億立方米;1980年為2.23億立方米;1990年為1.31億立方米。目前,流入該縣的水量已經不足1億立方米。 “由于流入水量的急劇下降,民勤縣的治沙工作開始面臨嚴峻考驗。”葉俊告訴記者,該縣年降雨量與蒸發量之間的數百倍差距也成為沙漠化的重要因素。 “未來的民勤會怎樣?我越想越可怕,甚至有一種恐懼感。”兩年前時任甘肅省委書記的蘇榮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的發言現在還被當地一些官員用“振聾發聵”來形容,他是在省水利廳的一組數據下說出這番話的。 這組數據是,石羊河流域的水50年減少了5億方。民勤縣每年地下水超采約5億到6億方。祁連山的雪線上升了20米,形成的徑流下泄減少。 根據民勤縣政府的資料,目前,民勤縣年均降雨量為113毫米,蒸發量為2623毫米。去年全年降雨量156.4毫米。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520立方米,為全國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現在可供地表水和地下水總量1.64億立方米,總需水量7億立方米,供需差為5.36億立方米。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由上世紀70年代的1~9米下降到現在的12~28米。 按照國際標準,一般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合理的利用程度不影響生態環境,為40%。我國由于水資源緊張采取的標準為60%~70%,但是處在河西地區的石羊河的總用水量占了總水資源的154%,黑河的總用水量占了水資源總量的95.5%,疏勒河目前是76.4%,按照規劃今后也將達到90%左右。 整個民勤的普通老百姓都在呼吁“水”,可是從地表到地下,從縣外到縣內,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已經全部在開發利用當中,僅有的一條來自石羊河支流的寬約2米的河渠緩流而下,直通處于沙漠邊緣的一些村莊。 每年來自各級政府對于水的規劃已經將所有的水進行了細致的配置。“除了再從石羊河流域盡快調水,我們別無他法了”。當地一位官員無奈地告訴本報記者。 根據2006年開始試實行的民勤縣水資源配置方案中2004年的調查測算數據,當年全縣用水總量為7億立方米,其中石羊河流域供水量為0.46億立方米,占6.5%;民調工程供水量為0.44億立方米,占6.3%;地下水供水量為6.1億立方米,占87.2%。 從行業用水角度看,各行業用水量分別為農田灌溉5.77億立方米,占82.49%;林草灌溉9600萬立方米,占13.71%;工業用水930萬立方米,占1.33%;牲畜用水920萬立方米,占1.31%;農村生活用水520萬立方米,占0.74%;城鎮生活用水290萬立方米,占0.41%。 而就是上述河渠的盡頭,一個綠色的小軍用帳篷外,40歲的李成秀在水站旁靜靜地站立著望著遠方。他的任務就是保護河渠,“防止有人過來偷偷放水”。 去年底文勝村“人去村空” 自稱不識字的劉欣很熱情,自從接受了國際慈善機構香港樂施會(Oxfam)資助開始接受培訓并圈羊種草之后,她表示生活比以前有盼頭了。“這兩年過年可以自己殺頭羊吃,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她打開養有25只小尾寒羊的圈門給記者看她儲藏了滿滿一屋子的苜蓿草,這些“讓我們心里很踏實了”。 而這些“救命草”是劉欣一家種植了五畝苜蓿的結果,這種多年生植物有耐寒和育羊的作用。同時,可以產生良好的護土抗沙的功效。 可是雖然生活稍顯好轉了,劉欣心里的牽掛尤多。她的由兩個單親家庭組合起來的新家庭里的四個孩子已經有幾年都沒回過家了。她說,她的兩男兩女的孩子現在都在外打工。“他們不愿回來,在外干什么我們也不知道。” 東湖鎮委書記魏有維告訴本報記者,由于資助項目的作用,項目實施地的維結村等三個村的村民抗沙積極性較高,生活狀態比較穩定。政府方面已經對該項目所探索的治沙方式予以重點關注,“但是目前還不能考慮大范圍推廣,因為財政沒有太多的開支”。 但是,沙漠邊界沿線的村子共有20余個。并非每個村子都有類似的資助。維結村西部的文勝村如今已經人去村空。前年底,這里的幾十戶人家剩下了7口人,去年年底,這7個人也遠走他鄉。 當記者到達文勝村,所看到的是一堆殘垣斷壁形成的廢墟,原有的千畝耕地現在全部變成了沙土混合的荒地,逐漸增高的小沙堆遍布其上蔓延開去,直到和遠方的沙漠接壤。下午三點左右,這里開始起風,由于撂荒無人管理的土地上頃刻間形成一道沙幕,呼嘯著吹向綠洲的方向。 從文勝村往綠洲的方向約200米的地方,就是李慶財所在的志云村。這個村子的2組現在剩下80多人口。整個村子已有原來的1200多名減少到現在的700多名。 2組村民的構成中,留住其中最年輕的勞力為37歲。“村里留下的大多是60歲左右的老人。”李慶財說,在村子里讀書的1~4年級的學生中,該組僅有三名學生。而接下來的5年內將沒有小孩兒再跟上,“因為我們這18戶人家現在只有他是嬰兒了”,李慶財指了一下不遠處一名婦女懷中抱著的孩子。 李慶財說,由于大家都年老的原因,現在對于上代人傳下來的種沙棗抗沙的傳統已經不再怎么延續了。“沙靠我們是治不了的”,他說。同時他表示大家并不愿搬遷,因為“人退沙進,我們能逃到哪里生活才可靠?” 對于人口搬遷,曾長期在當地政府擔任扶貧辦官員的樂施會中國部環境與災害管理項目干事丁文廣認為,經過樂施會與當地政府長期的考察和調研,結果表明適當的人口外遷可以減少環境的壓力,因為人口減少可以減少需水量,從而節約用水,進而緩解生態壓力,有利于治沙工作。 但是,他對于現有的幾個外遷村子的人口結構表示憂慮。因為減少人口“決不應該是減少青壯年勞動力”,他們作為治沙的中堅力量,顯然舉足輕重。樂施會的培訓對于年輕人很重視,“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可以將試驗項目落實得很好”,但是在很多村子已經找不到這樣的核心人群了。 不過,在當地政府看來,這種遷移是必需的。他們“十一五”期間的一個重要計劃就是實現沙漠邊界沿線的20個村莊、138個組、12770口人向縣境內收縮,從而達到一個目的:大封育戰略的實施。 葉俊向記者解釋了政府的思路,民勤縣將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三大戰略,首要的就是大遷移,對上述人口進行補貼性整體遷移。其次就是大封育,對遷出地用圍欄欄起來,整體進行圍欄封育進行種草護草。最后一個就是大發展,在這些地方生態好轉之后促進其和諧發展。 “不過第三個戰略顯然不是現在要考慮的問題。”葉俊說。 根據甘肅政辦紀【2002】37號《關于石羊河流域民勤生態綜合治理問題會議紀要》,要將移民納入國家生態移民項目中。解決民勤北部生態環境惡劣地區和祁連山自然保護核心區的移民問題。 可是,在文勝村“遺址”上,紅白相間的圍欄似乎對于沙漠化的步子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愿政府的大封育戰略實施能夠趕在徹底沙漠化之前。”當地一位村民說。 蘭州大學一位環境治理專家也使用了李慶財口中的“人退沙進”來表達自己的擔憂。他反對沙漠沿線村民的整體遷離,而支持政府在不破壞人口結構的鼓勵性政策下適當的外遷。他認為政府的做法屬于無奈之舉,“因為沙漠沿線的村民如果過度貧困,可能逐漸會產生疾病、教育落后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甚至影響到地方的社會穩定”。 也就是在記者到達民勤的第二天,得知蘭州大學人口學的9名專家再一次前往民勤,對該縣“留守老人和空巢家庭”等問題進行調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