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普華永道:兩岸三地IPO集資額創新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5:41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袁蓉君 在全球經濟強勁增長和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2006年全球資本市場相當活躍,多個市場的集資額及交投量都有顯著增長,中國兩岸三地(內地、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表現突出,特別是上海和香港市場,普華永道28日在北京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如是說。該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區主管合伙人林怡仲當天對記者表示,由于已經有多家在香港上市的大型H股公司宣布有意在上海或深圳發行A股,預期2007年上海在IPO(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方面將會超越香港。 記者從這份研究兩岸三地IPO的報告中獲悉,2006年兩岸三地共有140宗IPO項目,籌得的資金總額達到創紀錄的620億美元,首度超越美國(即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和美國證券交易所)IPO活動的合計總額480億美元。平均集資規模達到4.4億美元,高于2005年的2.6億美元,也高于美國的平均集資規模2.2億美元和英國的1.3億美元。此外,在定價方面,若以市盈率計算,兩岸三地各個資本市場普遍都有所增長。林怡仲預計,2007年兩岸三地IPO集資額將達到580億美元,香港市場200億美元,滬、深市場370億美元,臺灣10億美元。 截至2006年底,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總市值高達3.455萬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79%;年度成交金額增加接近一倍達到2.969萬億美元。海外投資者對香港股票市場的興趣濃厚,資金持續流入。中國工商銀行是首家實現H股和A股同步上市的公司。截至2006年底,共有37家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滬、深證券交易所兩地上市。 林怡仲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內地企業選擇兩地上市。這些計劃兩地上市的企業部分會選擇同步進行,而部分則可能會選擇在其中一個市場先行上市。此外,不少已經在香港上市的H股或紅籌公司都表示有興趣尋求進一步在上海或深圳的A股市場上市。 在談到上海2007年集資額超過香港的主要原因時,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委員、普華永道北京主管合伙人封和平認為,這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首先,紅籌股和H股公司的回歸增加了上海市場 IPO的集資規模。其次,內地實施股權分置改革以來投資者信心增強,IPO活動非常活躍,尤其是現在國資委已經把重點放在了促進大中型國有企業上市方面,考慮的方式是A或A+H,這有利于上海集資額的增加。 那么,在內地股改完成、新股發行渠道暢通、資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會否出現大量內地企業放棄去香港而選擇A股上市,從而沖擊到香港市場的IPO呢? 對于這個資本市場人士比較關心的問題,封和平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股權分置改革使內地市場出現了質的飛躍,為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盡管如此,香港市場仍然將繼續維持國際集資中心的地位,與滬、深市場優勢互補。“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資金眾多,擁有健全的法規、會計規則,到香港上市有助于內地企業與國際接軌,提高企業的公司治理水平。去年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這樣的巨無霸企業成功在港上市,就充分證明了香港的資金量和股票需求。”當然,他表示,現在上海市場的能量也很大,這從中國人壽、廣深鐵路等H股的回歸中可窺見一斑。“國內企業應根據自身需要和發展戰略來選擇上市地點。那些希望‘走出去’的企業可以考慮選擇香港,如果發展戰略是以國內為主,可考慮在國內上市”,他說。 普華永道審計合伙人孫寶源補充道,“香港聯合交易所近期發出指引,允許更多在不同海外注冊地成立的公司來香港上市。預計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尤其是那些在大中華區設有業務運作的公司,會選擇來香港上市”。 目前同一家企業在香港和內地市場的價差較大,存在著兩地市場套利交易的可能。對此,孫寶源和林怡仲認為,在人民幣實現完全可兌換之前,進行套利交易具有一定限制,你不大可能在香港購買股票在內地賣。“現在這兩個市場是分割的,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市場的股價有差異是正常的,主要是國內投資產品需求大而選擇余地較小”。林怡仲則表示,人們開始研究這個問題表明兩個市場會越走越近,最終實現融合,市盈率會差不多。 截至2006年底,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市值占本地生產總值的107%,比2005年的71%有所上升,但仍落后于一些成熟的資本市場,如英國的這一比例為152%,而美國則為148%。此外,兩岸三地2006年的年度成交金額占其總市值的86%,而英國和美國則分別為200%和174%。孫寶源據此認為,這反映出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增長潛力尚未完全體現。在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背景下,內地還有相當多的企業可以上市融資。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