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 遼寧連續兩年位列第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10:13 遼寧日報
在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中,遼寧連續兩年位列第八位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出爐 ———解析《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之一 省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經濟及其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水平。3月25日發布的《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披露了2004年至2005年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及變化情況,遼寧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第八位。在農業、服務業、財政金融、知識經濟以及政府作用競爭力方面,遼寧都有上好表現,有的進入2004年前10名,有的進入2005年前10名。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方面,遼寧連續兩年排在全國首位。藍皮書還指出了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的基本規律及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路徑。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的基本規律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發展的規律,既有各個省、市、區普遍存在的一般性規律,也有不同省情、市情、區情所決定的特殊規律。據藍皮書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介紹,在2005年排位處于上游區的10個省、市、區,除內蒙古自治區外,在評價時段內始終處于上游區,這充分表明,經濟綜合競爭力位次的提升及其上升趨勢的形成不是一種偶發因素,而是長期積累和提升的結果。 從2005年評價期末處于中游區的10個省、市、區來看,黑龍江省雖處于中游區前端,但“十五”期間處于波動下降趨勢,從上游區降入中游區,具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山西省自2002年從下游區升入中游區后,始終處在上升的趨勢中,具有進入中游區偏上的潛力;而湖北和吉林兩省由中游區的靠前位置逐步下降到后端,有跌入下游區的危險。 處于下游區的11個省、區中,安徽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由中游區降入下游區,具有返回中游的潛力,其他省份相對位置沒有明顯變化,要在近兩年內升入中游區難度較大。強勢指標是一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上游區的重要支撐。處于上游區的10個省、市、區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有一批始終處于上游區且保持持續上升趨勢的強勢指標,而且強勢指標的數量也是最多的。強勢指標與優勢指標的組合,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省域在上游區的排位順序。 倪鵬飛舉例說,遼寧省的強勢指標和優勢指標的數量總和有103個,天津市強勢指標和優勢指標的數量合計為101個,比遼寧省少2個,但因天津市強勢指標數量(38個)明顯多于遼寧省(7個),天津市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排位就比遼寧省高一位。2005年天津市和遼寧省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綜合評價分值也證明了這一點。天津市的綜合評價分值為56.74分,遼寧省為50.87分,天津市強勢指標和優勢指標的數量比遼寧省少2個,綜合評價分值卻高出遼寧5.87分,這是不小的差距。黑龍江省、福建省的強勢指標雖然多于遼寧省,但因優勢指標與遼寧省相差太多,經濟綜合競爭力綜合排位只能排在遼寧省后面。 “一個省、市、區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可以靠優勢指標居多升入上游區,但要持續確保競爭優勢地位,必須靠強勢指標的強力支撐。西藏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強勢指標雖然比其他中西部省、市、區多一些,但主要是資源方面的指標,尚未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可以增值的財富(資本),亟待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競爭優勢。”倪鵬飛說。 此外,產業經濟競爭力是推動經濟綜合競爭力上升的中堅力量,這也決定了它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財政金融競爭力和知識經濟競爭力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不可缺少的“兩翼”,哪一翼不強壯或出問題,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都“飛”不好甚至“飛”不起來;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既需要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進程競爭力“三力”共推,也需要對外開放與對內搞活形成合力。 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路徑 研究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同任何研究工作一樣,決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找方法。 倪鵬飛認為,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首先應做好“揚長”工作,進一步鞏固強勢指標的競爭優勢。優勢指標是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礎所在,也是支持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上升的重要動力。優勢指標中有一些指標波動較大,特別是在那些跨區段躍升的指標中處于持續上升狀態的很少,多數穩定性不強,容易大起大落,因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對這部分指標的扶持和培育,不斷增強穩定性,形成持續上升的動力。 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越靠后,四級指標中的劣勢指標就越多,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市、區的劣勢指標更多一些,有的占指標總數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超過百個,它們不僅制約競爭優勢的形成,還對其他上升指標的上升動力產生抵消作用。競爭就是要爭取居高臨下的優勢地位,是要上升。倪鵬飛說,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一個由184個四級指標作為基本單位的綜合性指標體系,只有這些指標所產生的上升動力大于下降動力時,一個省域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才能處于上升趨勢,否則在全國的排位就會下降。因此既要注意做好中勢指標和劣勢指標中處于下降趨勢的指標的緩降和止降工作,也要重視抓好優勢指標中下降指標的緩降和止降工作。 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各個指標是經濟綜合競爭力在不同方面、角度和層次的體現,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要注意深入把握那些處于關鍵位置、影響面大的指標,從關鍵環節入手,重點突破,就可以帶動一大片指標的提升。要善于從“瓶頸”制約入手去突破,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形成全面、持續、協調的上升趨勢。 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對策 不同省域的省情、市情、區情不同,導致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的動因也不同,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需要針對導致指標優劣升降的不同原因,采取相應的具體對策措施。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變化中也存在一些共性問題,解決它需要提出普遍適用的一般性舉措。藍皮書指出,要順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新變化和國內發展的新要求,從著力提升外向型經濟的質量水平和不斷強壯經濟“體質”兩方面入手,強“內”拓“外”,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能力,切實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不斷擴展國際貿易市場;強“內”引“外”,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引導外商投資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外”強“內”,通過爭創對外開放新優勢,促進本省經濟素質和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 立足各地的具體實際,以構筑具備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為目標,根據產業的不同類型和發育程度,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壯大發展趨勢好、后勁足、帶動面大的現代制造業,改造提高占GDP比重較大但技術水平不夠高的傳統產業;壯大旅游、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業等具有一定基礎、又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產業,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環保新技術、海洋技術等現在比較弱小,但代表著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高科技產業,著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增強產業經濟的獨特競爭優勢,努力形成一個內部關系協調、聚合力強、堅持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載體,以優化人口結構和提高人才素質為保證,推動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持續上升,逐步形成與國情相適應的資源節約型消費模式,以盡可能少的能源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財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標志,也是產業經濟、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支撐。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關鍵,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全面提升省域知識經濟競爭力。一手抓“硬化”基礎設施環境,一手抓“軟化”社會服務環境。實施政府創新工程,構建戰略型、服務型、效能型政府。 (遼寧日報 高慧斌)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