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張娟娟
翻閱福建歷史, 無論福州、廈門還是泉州,其發展都與港口資源息息相關。不過,福建的港口建設相對滯后,到2005年,福建全省的港口吞吐量僅有1.2億噸,甚至不如浙江的一個北侖港。
曾經繁榮興旺的“東方大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并沒有取得應有的先機。近年來,隨著海峽西岸建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廈門終于迎來了重大機遇。
億噸大港正在崛起
廈門灣。一座座數萬噸乃至30萬噸的深水碼頭正在施工建設當中;數以百計高大的吊橋、龍門吊忙碌地裝卸貨物……
廈門灣于2006年1月正式實現了港口管理一體化。灣內的八大港區功能重新定位,進行資源優化整合。通過對港政體制的創新完善,廈門港提升了綜合競爭力,正在向集裝箱吞吐量千萬標準箱的目標邁進。
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福建僅政府計劃投資港口建設資金就達290多億元,是“十五”期間的近5倍。到2010年,福州、廈門億噸大港將聳立在海峽西岸,福建全省港口吞吐量將超過3億噸。
“福建大力發展臨港工業順應了世界潮流。”福建省社科院院長嚴正表示,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工業發展過程,依托臨港區域布局工業項目已成為一種潮流,也是沿海地區發展大型基礎工業的主要形式,如日本、美國、韓國的工業就大多以港口為依托。
在廈門,人們常說:出了海,所有方向都是路。面朝大海的臨港工業的崛起,正成為海峽西岸建設中最亮麗的風景。
高科技產業群產值超百億
2006年2月,世界第三、臺灣第一大液晶顯示器廠商友達企業獨資設立的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廈門火炬(翔安)產業區。
友達福建項目一期投資為1.5億美元,總投資5億美元。伴隨友達而來的配套項目30多個,投資數億美元。友達董事長李 耀預計,2007年春友達投產后,友達及配套企業的產值將超過700億元人民幣。
據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介紹,在海峽西岸建設過程中,廈門按照建設“創新型”特區的部署,以國家級和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載體,加大先進技術自主開發和引進,以重大項目為龍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
何立峰介紹說,目前,廈門電子信息、光電子、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高科技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為“海西”建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涌現了一批數碼科技、視聽通訊、發光與光電子、生物醫療等產值超百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同時還建成了留學人員、臺灣學者、高新技術等各類創業園。
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孫大海表示,到2010年,友達、中華映管、金寶利三家光電子企業產值可超過千億元人民幣,產業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器基地;而戴爾、聯想手機、松下電子等電子信息企業也將在2010年實現產值過千億元。
“這2000億元的產值相當于廈門現在的年工業總產值,相當于再造一個廈門工業城!”孫大海話語中充滿自豪。
兩岸互利雙贏的平臺
廈門與臺灣地區的金門相距不過12海里,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航程,就可抵達金門的水頭碼頭。
改革開放以來,廈臺經貿合作快速發展。至2005年年底,在閩臺資項目累計達8400多家,合同臺資144億多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01億美元,排在江蘇、廣東之后,居全國第三位。馬尾、杏林、海滄、集美4個臺商投資區已成為在大陸臺商投資最為密集的地區。
2006年1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到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考察工作,親切會見了在這里投資興業的臺商代表。他強調,歡迎更多的臺胞來大陸發展,通過開展合作,造福兩岸同胞。大陸有關方面一定會竭誠為臺胞們提供幫助和服務。
總書記的真情深深感動了在閩臺商,“海西”建設的宏偉藍圖更堅定了他們投資“海西”的信心。
2007年1月25日,正在參加福建省兩會的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后五年,廈門市推進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標是: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現代工業為重點,壯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一產業,力求通過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的跨越式發展,帶動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管理等各方面的同步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到2010年,力爭全市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和人均生產總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努力構建海峽西岸強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航運物流中心、旅游商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對臺交流合作前沿平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基本建成現代化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和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在發揮對臺區位優勢上,何立峰表示:“要構建對臺交流合作前沿平臺,力爭率先開辦赴臺灣本島旅游,使廈門成為兩岸雙向交流的重要口岸。”
集美區:做廈門的“第二中心”
——專訪集美區區委書記黃錦坤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張娟娟
3月17日,在廈門“高職教育互通發展論壇”上,廈門市集美區區委書記黃錦坤就集美區的經濟、教育、交通等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
《中國經濟周刊》:集美區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人文氛圍非常濃厚,目前的“學城”建設狀況如何?
黃錦坤:90多年前,愛國教育家陳嘉庚在集美社大祠堂辦起了一所高等一級、初等四級的兩等小學,由此拉開了集美學村近百年的發展序幕。如今,百年學村正在闊步邁向現代“學城”。近年來,各地名校紛至沓來,廈大集美校區、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學院、哈工大廈門分院等已經落戶集美。
《中國經濟周刊》:集美有哪些辦學優勢?
黃錦坤:和廈門島外其他區相比,文化底蘊深厚是集美最大的特色。集美將建設成為一個生態型文教旅游區。我們希望通過集美文教區的建設,帶動新城區的發展。這樣,就是“城中有校,校中有城”了。
圍繞著這個定位,集美的產業發展思路十分明晰——決不能犧牲環境換經濟,要發展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基于這一思路,集美把目標鎖定機械類和電子類產業。目前,集美和杏林兩個臺商投資區都已先后通過ISO140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環保型高新產業區。而灌口機械工業集中區則已經集中了廈工、金龍客車等一批龍頭企業,成為海峽西岸最大的機械工業制造基地,并正在向世界最大的客車生產基地邁進。
《中國經濟周刊》:能否描繪一下集美未來的發展藍圖?
黃錦坤:集美正在加快構建工業區、文教區、新城區“三大平臺”,實現工業與城市建設兩個新的跨越。未來五年內,集美區將實現工業產值翻一番,城區建設面積翻一番。屆時,集美區的工業產值將由2006年的445億元提升到1000億元,建成區面積將由現有的30平方公里擴大到60平方公里。
2007年,集美將建設100萬平方米安置房、50萬平方米社會保障性住房以及其他一批商品房項目,其中僅前二者的總面積就達到了2006年整個集美房地產開發面積的三倍。隨著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的建設,集美即將成為進出島的首個承接口。在未來出島的32個車道中,扣除海滄大橋和翔安隧道各6個車道,其余20個車道出口全部集中在集美。而西客站建設的穩步推進,更令集美成為福建省兩大現代交通樞紐站之一。屆時,福廈、龍廈、廈深鐵路將在這里交會,集美將成為進出廈門最便捷的門戶。
我們要緊緊抓住廈門特區建設、海峽西岸建設的契機,努力把集美建設成廈門城市的“次中心”,讓集美區成為“海西”宏偉藍圖的一道美麗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