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財長保爾森上海演講:呼吁中國開放資本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09:30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 似乎是為了印證所謂的“保爾森效應”,在經歷了一天的盤整后,3月8日人民幣匯率再創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達到1∶7.7386的歷史性高位。 而在此時,身材高大的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邁著大步走進了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國際會議廳,在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中方官員寒暄之后,開始了題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性”的演講。 這是保爾森上任7個多月來的第三次中國之行。前一天他剛剛結束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會晤,便匆匆由北京趕往上海。據稱,他此行主要是為5月將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作準備。 在講演中,保爾森提及的內容囊括了銀行、保險、證券、債券等各個金融領域。旁聽演講的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學教授孫立堅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升值的話題雖然很重要,但是從這次保爾森在中日韓訪問中發表的言論來看,資本市場和金融改革有可能成為下一輪中美對話的關注焦點。” “保翁”之意不在匯率 延續了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策略,保爾森放棄了“單刀直入”的匯改施壓,大談中國金融業改革的迫切性和至關重要性。 在給中國戴了一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而且理應得到領導者地位的認可”的高帽后,保爾森話鋒一轉,“領導地位也帶來了相應的責任。貴國關于經濟改革步伐與形式的決策、能源和環境政策,都牽動著世界。” 今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曾表示:“我們必須將金融改革和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和安全地全面發展。”保爾森在演講中借用了這一觀點,并認為中國領導人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重要性。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全程聆聽了保爾森的演講,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保爾森其實是希望勸誡中國政府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平衡中國經濟增長過渡依賴出口的局面。據我所知,目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保爾森正遭受著很大的國內壓力。” 在保爾森看來,中國經濟發展仍然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他說:“目前中國的發展在區域、家庭和行業間越來越不平衡,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和收入的不平等,使中國目前面臨與過去幾十年不同的發展挑戰。中國經濟的長期繁榮需要發展多元化經濟,高附加值生產和世界一流的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業。” 孫立堅教授認為:“美國政府或許已經開始意識到對中國逆差可能在短時期難以逆轉,因此敦促各國,特別是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為美國金融企業打開市場已成為美國政府的新策略。” 首次透露中美商議機制 據外電引述韓國總統府官員表示,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此前會見韓國總統盧武鉉時指出,中國需要進一步開放資本市場,并允許更多的競爭。 孫立堅教授則表示:“美國不但希望中國開放資本市場,更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一個充分競爭的資本市場。這樣,金融業發達的美國就能從中獲得收益。” 保爾森在此次演講中首次透露,中國政府在全面履行WTO金融業開放之前曾就相關政策與美方商議。 保爾森回憶說,“2006年秋季,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最終發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之前,與外國公司、美國財政部及其它監管機構進行了廣泛磋商。” 對此,孫立堅教授認為:“從這點上看,中國政府在金融業完全開放問題上的心態是開放的。因為外資銀行上限比例的突破僅僅是時間問題,對于一些涉及他國利益的政策與相關國廣泛磋商是必要的舉措。” 目前,按照《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規定,中國對WTO的承諾意味著外國銀行在華開設100%全資子公司將不受地域限制。但是,目前外資證券公司所持合資企業的股權最多不得超過33%,外資持有中國國內銀行的股份不得超過25%依然是條紅線,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在合資公司中也禁止絕對控股,不得超過49%。 保爾森對此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說:“中國目前嚴格控制外商參與其資本市場活動。外國證券公司最高只能在合資公司中持股33%,外資持有中國國內銀行的股份不得超過25%,這些限制是各大新興市場國家中最為嚴格的。” 2006年末,經過數輪的鏖戰之后,花旗為首的競標團獲得了重組廣東發展銀行的資格并獲得了管理權。然而,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5%,單一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的條件依然沒有得到監管部門的“特批”。 保爾森認為,允許外資控股中國的銀行能夠推動中國中小銀行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更先進的信貸分析技術將提高中國各銀行的貸款決策能力;而整個銀行系統也將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新金融資源的開發而更具有競爭力。 保爾森認為,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將會吸引世界一流的金融機構為中國帶來新的技術和產品,改善市場行為規范,并增強金融穩定。 對中國金融業未來充滿信心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保爾森對中國銀行業近幾年的改革給予認可,但他依然認為,中國的金融業尚不發達,在中國投資不能獲得充足回報,個人儲蓄無法獲得充分回報,風險無法得到合理估價、管理和分散。 保爾森舉例說, “如今,中國百姓在銀行的儲蓄存款高達2萬億美元,合人民幣16萬億。但平均回報率為2.5%。扣除通貨膨脹和稅費等因素,銀行儲蓄存款的回報可能為負數。” 在保爾森看來,全世界發達資本市場的基石是機構市場和互助基金以及參與其中的資產管理者。機構投資者的分析最嚴謹,在開發新證券品種和投資戰略方面最具有創新性。“中國的市場缺少這些重要的成分。更廣泛的機構投資者和資產管理者將會帶來更寬泛的市場戰略,并會減少‘群羊效應’所帶來的風險。” 對此,孫立堅教授分析認為,保爾森發表的這些觀點忽視了2006年至今,中國股市在推動機構發展方面所作的努力。他認為,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大起大落不乏其例,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上海社科院黃仁偉副院長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雖然保爾森提出的觀點是建設性的,也很值得中國借鑒,不過就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速度而言,無論是官員還是老百姓都不希望出現大起大落,穩健發展的資本市場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對中國金融業的現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面對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未來,保爾森還是充滿信心。他說,歷史經驗表明,現有的金融機構總是反對外界帶來的新競爭,即使新的變革能夠有益于整個社會的發展。“目前,中國的金融業就處在這樣一個發展狀況,過去,美國和英國在發生重大的金融領域改革的時候,那些金融機構幾乎總是反對增加行業競爭程度的變革,不過事實證明,這些變革最終被證明能造福整個社會和金融行業。”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