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滑雪服利潤滑鐵盧 出口紡企被逼近利潤臨界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05:36 第一財經日報
滑雪服利潤“滑鐵盧”:六件不如昔日一件 李溯婉 “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這句流行的玩笑話對于張毅生來說并不成立。 從3月1日開工以來,為了填補100多名工人的缺口,廣東開平市儕達制衣廠老板張毅生就沒有輕松過。他想方設法通過員工搭線、朋友介紹及中介招聘等多種途徑來招工。 每年春節過后,返回工廠的工人只有七八成,今年也不例外。流失的20%至30%工人必須盡快補充,但隨著近年來珠三角的熟練工人越來越短缺,招工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這讓張毅生感到非常棘手。自2005年工廠工人達到700人的規模以后,他就不敢再擴大規模。 “招新手不太難,但培訓成本太高。 ‘民工荒’更準確地表達是熟練工人短缺,紡織行業最缺的是18歲至25歲的熟練女工。這次預計將持續到5月份才能把人招齊,而在此之前這段時間恰逢生產淡季,所受影響還不至于太大。”張毅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成本逼近臨界 “缺工成為導致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的原因之一。為留住熟練工人,我每年都將工資標準提高大約10%。不僅如此,各種保險及改善工人工作及居住環境等各種費用,平均下來每月在工資之外在每人身上多支出300多元。今年還推出一項新福利,就是給予員工小孩一定補貼,”張毅生說,“主要為了穩住這些員工,有小孩的員工一般都在25歲以上,這些人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技術比較成熟,而且也不會過于頻繁地跳槽。我們工廠的工人開始有些‘老齡化’。” 在制衣業,18歲至25歲的熟練工人是最好用的,手腳靈活而干活速度快,但這個年齡段的工人越來越難招。一方面他們對薪水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這個年齡層的工人相當不穩定,他們基本上沒有種田的經歷,追求新鮮事物而對所干的工作并不太看重,有些甚至通過在不同城市打工來實現一邊工作一邊旅游的愿望。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黎友煥博士認為,“農民工的心態發生了轉變,獨生子女農民工——一個農民工新群體的崛起,更是加速了這種轉變,要求安全、受人尊重以及合理的報酬。這種心態的轉變,迫使珠三角企業在民工待遇及工作環境上作出改善。” 張毅生介紹,在他的工廠,工人工資支出占企業總收入60%~70%,福利等方面的費用超過70%以上,加上水電費、包裝費、運輸費等,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越來微薄。現在生產40萬件滑雪服的利潤只有1998年生產6萬件的利潤,利潤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而對于外向型的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所受沖擊的不僅來自于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人民幣升值讓他們雪上加霜。 進入2007年以來,人民幣升值在走上了短期加速上行的通道之后,似乎停不下來,人民幣接連突破7.8、7.79、7.78多個關口。從2005年7月21日匯率改革時出其不意升值2%到目前,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6%左右。 近幾年來,我國紡織全行業毛利保持在10%左右,而凈利潤為3.5%上下。業內普遍認為,人民幣升值6%是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所能承受的臨界點,在人民幣升值6%之下,企業尚可以通過種種途徑來消化,所涉及的主要是利潤空間被壓縮的問題,而超過這個底線,就不僅是利潤的問題,而是將可能導致企業虧損。 中國第一紡織網總經理汪前進分析,“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出口的影響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一旦突破某一個點,對行業顛覆性的影響就會呈現。升值達到6%~10%時,紡織業的臨界點將會出現,整個行業面臨重新洗牌。大型紡織服裝企業與外國采購商的議價能力比較強一些,將把人民幣升值所增加的成本轉移一部分給客戶,而中小型企業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一些,屆時相當數量的中小型企業將因此被淘汰出局,整合前殘酷的陣痛期也將正式到來。從目前的走勢看來,人民幣有進一步升值的趨勢。受此影響,今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增長幅度估計將放緩到15%。” 游牧模式是否延續 轉移或轉型,面對利潤日益縮水,張毅生有這兩種打算。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滑雪服由于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利潤相對很多服裝產品來說還算高一些,但目前的經營環境已經讓他感到有些吃力。由于成本的上漲,他有選擇性地接一些單價高的精品訂單而放棄一些利潤稍低的訂單。 “有可能將工廠搬遷到勞動力成本比珠三角低的江西或湖南,目前正在考慮是否可行。或轉型打造品牌,不同于純粹的來料加工企業,自主品牌生產企業在工人工資方面的花費占企業費總收入的10%多,受勞動力成本會上漲的影響會減少很多,但市場營銷推廣費用較高,有一定風險。等時機成熟一點后,或許我們會在國內市場推出品牌滑雪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人參與高消費的滑雪運動,國內這塊市場有一定發展前景。”張毅生說。 而從事童裝生產和銷售的港商王毅生在廣東已邁出打造品牌的第一步。他從1998年起已基本把設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韓國等地的工廠搬到廣東。然而,不到十年間,中國內地的紡企生存環境所發生的巨變令他始料未及,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頻頻爆發的國際貿易摩擦,不僅令企業的經營成本大大增加,還增添了許多不穩定的因素。 中國紡織品服裝業經過了以低廉勞動力為競爭核心的“低質低值”快速擴張后,問題也接踵而至。走,還是留?這個問題在近兩三年來困擾著王毅生。周圍陸續有一些港商將工廠搬往內地勞動力較便宜的中西部,也有部分開始往東南亞國家轉移。 這種遷移對港商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香港紡織業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紡織制衣工人曾高達40多萬人。由于工人短缺、工資上漲、用地緊張以及房地產、金融業等第三產業的興起,香港紡織服裝企業相繼涌向拋出優惠政策、勞動力低廉的內地。 “經過一番思考,最終還是選擇留下來。現在,我們正在經歷一次痛苦的轉型,加強設計和質量,縮小加工出口的規模,加速沖刺內地品牌市場,希望通過這些途徑來緩解缺工的壓力和消化掉上漲的成本。”王毅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利用所建立的國際貿易網絡,王毅生雖然還會接下一些數量大、要求不高的訂單,但并不放在自己的工廠生產,而是外包給湖南等內地工廠,對于一些要求制作精細、附加值高的高檔童裝才交給自己設在廣東的工廠來完成。此外,他吸收了韓國等國家的流行設計因素,并結合內地的市場需求,開始在廣州、東莞等地推出童裝專賣店,打造“樂天”和“小王子”兩個品牌。王毅生認為,“品牌產品注重設計,款式變化快但產量不大,加上店鋪租金、員工培訓等前期投入比較大,但單靠賺取加工費的加工出口模式不是長遠發展之計,而內地服裝批發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我對內地的童裝品牌市場的發展前景還比較看好,希望在內地打造品牌后再沖擊國際品牌市場。” Observation記者觀察 大規模內遷不可行 香港紡織商會總干事楊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港商不僅又一次面臨來自成本上漲的挑戰,還有來自與內地本土紡企競爭的壓力,激烈競爭將會淘汰部分企業,是否往勞動力便宜的一些東南亞國家或繼續往內地進一步北移或西進,成為了在珠三角投資紡織業的港企思考的一個發展方向,而且有少部分企業已經轉移或正在轉移。 不過,楊炎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再次出現大規模轉移的可能性不大。“廣東政府鼓勵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往粵東、粵西轉移,其中包括紡織業,幾年下來成效并不明顯。盡管珠三角成本上漲、競爭日益激烈,但所形成的產業鏈、逐漸發展起來的消費市場,令很多港商不愿意退出在珠三角的角逐。還有,經過幾十年的加工貿易,企業逐漸有一定實力,一些不想繼續成為總是往勞動力低廉地區遷移的‘游牧民族’的企業,而希望從產業鏈中利潤最低的加工環節往利潤高的設計及銷售兩端延伸。他們覺得粗放型加工模式在國際上競爭力越來越弱,留下來參與內地產業升級才是長遠發展之路。而與當年香港的條件不一樣的是,今天內地不僅是制造基地,還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可以更好地提供升級或轉型的舞臺。” 商務部高級研究員馬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的觀點是,加工貿易在開放改革初期大量引進,解決中國內地就業問題及推動了中國內地對外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及第一大出口國功不可沒。即使在今天,加工貿易出口的地位依然很重要。盡管中國內地面臨著勞動力短缺、人民幣升值及國際貿易摩擦等國內外經營環境的變化,但無論如何,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替代中國在這方面的地位,至多只奪走一部分的訂單。 “中國內地紡織品服裝加工出口正由粗放的數量型增長轉向集約的質量型增長,這是最有效解決目前所面臨種種問題的途徑。至于某些企業采取超時工作、拖欠工資等變相手法降低工人工資來轉移所增加的成本絕對不利于發展。”馬宇說。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