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精彩博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8日 14:53 財經時報
搜索關鍵詞:金融服務 多樣性 分享金融資源只能靠炒股嗎 □ 楊濤 我們常常羨慕美國人的富裕,卻忽略了美國人的富裕是來自于他們能獲得空前豐富的金融產品,以此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大化自己的福利。對于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來說,社會福利的不斷提高是目的,金融資源對居民的可得性是重要手段。 金融是現代經濟中最具魅力而又變幻莫測的領域,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存續基礎。進入2007年,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外資銀行的進入、農村金融的放開等重大事件,使金融問題成為中國眼下最吸引眼球的話題之一,而中央政府也把金融改革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毋庸置疑,在二十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中,中國金融發展之路是迅速而雜亂的,亟待改革之處也是千頭萬緒。一種有益的思路,是從促進金融資源的供求均衡著手,探索實現金融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路徑與原則。 總體上看,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都呈現出明顯的非均衡特征。例如,一方面是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是農村、中小企業等經濟領域仍難以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這表明資金融通機制確實存在問題。而在城鄉、地區、企業之間,金融資源配置也體現出種種結構性失衡。 從金融資源的需求來看,這種失衡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對居民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民可獲得的金融資源有限,表現在可用于個人投資、理財,經濟便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極其匱乏。此外,政府金融政策對居民的重視也有所不足,如在股市改革、金融產品設計中,仍然偏重企業和政府的利益,其結果就是金融應帶來的財富效應嚴重不足,個人難以分享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好處。 其二是對企業的金融資源供給失衡。從整體上講,企業生產還缺乏穩定的長期信用供給,還是主要依靠“短存長貸”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來滿足。對此,有兩方面問題不容忽視。一方面是需要有專門的長期信用銀行,為長期投資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從公司債券開始發展企業融資產品。另外就是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農村企業的金融供求不足。對此,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創新機構。健全的金融體系需要多樣化的機構,銀行也要有不同規模和業務領域,在不同層面上進行金融資源配置。現在農村金融領域放開了,這是一個重要起點,今后應進一步轉變觀念發展各類民間金融機構。 其三是對地方政府的金融資源供求失衡。在快速城市化時期,需要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加上現有政府政績考核機制,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自然很大。由于稅制體系不完善,以及沒有發債權,地方政府只能通過銀行貸款、賣地或者用各類投資公司來獲得建設資金。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同時加強間接金融資源與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 一則,促進信貸資金配置的優化,需要多方面配套改革。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從技術的角度看,有必要在規范和調控信貸一級市場的同時,盡快發展和完善信貸二級市場。 二則,增加直接金融資源的有效供給,除了繼續發展傳統的股票、債券等市場之外,加快各類金融衍生品創新也是必要的。我們要強調的是,金融創新應同時關注體制內和體制外創新。政府應給體制外的民間金融創新以更大空間,私募基金、合作建房融資等理應獲得更多寬容。 (博主為經濟學博士,目前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搜索關鍵詞:所的稅法 經濟特區 政改 經濟特區不該退場 □ 易秋霖 經濟特區可能很快就不存在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草案》獲得審議并通過,意味著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將統一為25%,而至今特區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為15%。15%的優惠稅率可以說是經濟特區的最后一項特殊優惠政策,而沒有了這一特殊優惠,經濟特區也就無所謂“特”了。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在中國的經濟改革與開放中承擔了重要的歷史使命,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經濟特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擔當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試驗田”:中央將一些新的經濟政策,交給經濟特區先行試驗,再在全國實行;中央將一些改革中的難點、“堡壘”,交給特區去想辦法攻克,再向全國推廣。 如今,經濟特區經濟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相對來說已經告一段落了——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經濟改革開放中的最重大問題多數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之中,相比而言,正在進行以及將要進行的其他經濟改革風險要小得多,經濟特區“試驗田”的意義正在漸漸消失。 那么,完成了經濟改革歷史使命的經濟特區是否就該退出中國改革的歷史舞臺呢? 經濟特區不該就此“謝幕”。經濟特區下一步的歷史使命應該是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排頭兵”、“試驗田”,在政治改革中,以深圳為代表的特區應該而且能夠在全國先試一步,讓特區政治改革的成功經驗與挫折教訓成為全國的“教材”。 這樣說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一樣,至今沒有可靠的理論與經驗,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試驗。 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一樣有風險,在許多方面風險甚至更大,而采取“政改試驗特區”的模式可以將風險控制在較小范圍。 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經濟特區承受了許多風風雨雨,特區人對新政策的沖擊承受力更強,對新事物更易于接受,因而改革的阻力更小。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開放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但是,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坎”。現在經濟領域中的許多難點問題,比如老百姓揪心的藥價高、房價高、上學貴、社會治安差等問題,比如政府管理部門頭疼的宏觀經濟失調、投資過熱、環境污染、礦難頻繁發生等問題,實際上都直接與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有關,而為人們所普遍痛恨的貪污腐敗,真正想要根治更是有賴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一系列焦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呼應,這使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具備了恰當的時機;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創造的“特區”,也使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找到了一種風險較小、步伐穩妥的模式。如今特區經濟改革開放的使命已經完成,緊接著應該讓經濟特區成為“政改特區”,讓“政改試驗”成為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 (博主為經濟學博士后) blog.people.com.cn/blog/u/wangxudong 搜索關鍵詞:跨行收費 服務 跨行查詢收費有理 □ 王旭東 標題是我對銀行跨行查詢費的態度,看博的朋友,先別急著拍板磚。 我認為大家聯名建議停止收取跨行查詢費用是沒理的,因為按照公平原理,銀行付出了勞動,就應該獲得受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誰敢說跨行收費不需要付出勞動?所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人事司司長韓平就提出了不同意見。 問題是:為什么那么多人對收取跨行查詢費怨氣沖天呢?恐怕不是付不起那么點錢,而是對銀行留在人們心中的積怨的報復。 韓平代表的理由中有一條,服務收費是國外慣例。那么我談談在國外銀行的經歷,看看到底外國銀行是怎樣的狀況。 我在瑞士呆過,瑞士是銀行業最發達的國家,在那里生活,首先要去銀行開戶。我第一個賬戶開在瑞士的楚格州銀行,銀行大廳靜悄悄的,接待員問明來意后,馬上就有專人來“一對一”貼身服務。我請來的翻譯居然為我辦一張銀行卡的事情和客戶經理談了兩個多小時,只見那客戶經理不厭其煩地介紹各種銀行的功能、收費、服務等等,慢聲細語,而我們習慣了中國式“服務”的人,真是感到有些惶惶然——“怎么能耽擱人家那么久呢?” 在瑞士,每個月銀行都會給你提供詳細的收支清單,不時打電話或發送電子郵件詢問意見。后來我準備回國,銀行主動來電話建議我將賬戶轉到UBS(瑞士聯合銀行,以下簡稱UBS)。我到UBS銀行營業點說明來意后,工作人員一陣忙碌,最后拿來一份授權書要我簽字:我授權UBS,將我在楚格州銀行銀行的所有存款和賬戶轉到UBS.兩天后,一切到位。 我要求開設網上交易,銀行辦理相關手續后,仔細教會我上網方法,拿回厚厚的技術手冊(各種文字都有),另外還給了一個名片大小、像計算器一樣的器具。回家上網,在銀行網站輸入賬號、密碼后,電腦上出現一組字母和數字組合的隨機碼,把這組密碼輸入那個小“計算器”,“計算器”上便生出另一組密碼,再將這組密碼輸入電腦,才能打開自己的賬戶。既不復雜,但安全程度極高。 在他們的服務中,開戶不收費,但每年收取年費20元,跨行查詢也要收費。不過,只要你接受過他們的服務,你就絕不會產生收費不合理的感覺。用我們的土話說就是“收得人心服口服”。 因此,在理論上,收取信用卡年費和跨行查詢費是應該的,但必須責、權、利一致。現在很多服務行業,在自身利益上與國際接軌十分積極,在自己應該負擔的責任上怎么也不肯與國際接軌,這就怪不得老百姓不聽你那個“理”,服務不好,再有理也是無理。也希望銀行領導們看看我的歪理。 (博主為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搜索關鍵詞:“3·15” 消費者 欺詐 商業欺詐與職業精神 □ 王冉 轉眼又到了“3·15”,這個消費者一年一度的“出頭之日”。仔細想一想,這個節日其實有點荒唐。在一個商業社會里,如果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利益需要依靠一個節日,是對所有企業的嘲諷。 不久前,我在接受《北青周刊》采訪的時候,被問到最痛恨什么。當時我幾乎不假思索地給出“不職業”這個答案。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說,騙子我都不怕,我最怕做事情不職業。 在我看來,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主要有三種情況:明目張膽的欺詐。雖然我對受騙者也不無同情,但這種事畢竟相對較少。 事故。這種事基本上屬于要么商家極度可恨要么消費者極度“點兒背”,后果雖然很嚴重但是發生的幾率比消費欺詐還小。 不職業。這最后一種情況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 什么叫不職業?舉幾個例子:你去吃飯,如果餐館拿粉絲充魚翅那是欺詐;如果卡式爐爆炸那是事故;如果你事先打電話訂了位到那發現還需要等,那就是不職業。 你去看病,如果醫生沒有行醫執照那是欺詐;如果把手術刀縫在肚子里那是事故;如果大夫提筆開藥時心里想的只是那些藥的價簽,那就是不職業。 你買房子,如果開發商在材料和面積上做手腳那是欺詐;如果房頂漏水或者陽臺塌了那是事故;如果你交出來的房子墻是花的地是翹的踢腳線是歪的,那就是不職業。 你買家具,如果人家把廣東產的當成意大利的賣那是欺詐;如果椅子忽然散架造成骨折那是事故;如果他說好上午十點送結果到了九點五十他打電話告訴你要等到下午三點,那就是不職業。 你打出租,如果司機有意繞路那是欺詐;如果因為邊開車邊看手機短信而造成追尾那是事故;如果他因為路近拒載或者雖然勉強讓你上車了但是卻嘟嘟囔囔滿嘴牢騷,那就是不職業。 你坐飛機,如果航空公司因為空乘率高而隨意以天氣為借口而取消航班那是欺詐;如果出了事故那叫事故;如果晚點了兩個小時還是沒有人出來解釋原因并做出妥善安排,那就是不職業。 這些事看起來都不大,也上不了中央臺的“3·15”晚會,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消費者的利益和心情。如同誠信意識一樣,職業精神的普及和發揚是成熟商業社會的一個必要條件。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比,具有職業精神是對從業者一個更加基本,對整個社會卻更加重要的要求。 職業精神體現在我們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無論是官員是警員是職員是演員,只要是有職業的社會一員,我們就應該具備基本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如果作為從業者的我們都能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做得更加職業,那么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的正當利益也就都有了更多的保障。保護消費者,應該從大力提倡職業精神做起。 (博主為易凱資本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