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鄒衛國北京報道
3月16日,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的決議,決定批準這個報告。
這是每年一度的對上一年政府工作的總結,以及對當年工作的安排。中國政府執政的演進,正可以由此發現線索。
回顧20年以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發現,其中的一些關鍵字消失了,成為歷史回憶的一部分;而一些依然存在,并繼續延續著它的邏輯。與此同時,新的關鍵詞仍在時代的推動下不斷地涌現。
所有的線索記錄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
“重中之重”
有兩屆政府的總理都明確指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說,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在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斑@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國有企業提出三年脫困目標之時,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虧損面接近五成。經過了兩年的改革、治理之后,情況已經大有好轉,面對三年目標,2000年無疑是關鍵的最后一年。
而從2003年開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為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提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說,做好今年的“三農”工作,要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改革攻堅”
“攻堅”這一詞匯在1990年就已經出現。十多年后,中國的改革仍在“攻堅”。
199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今年進入了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
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當前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各項改革!
中國的改革被認為是 “漸進式”的,這一戰略的基本邏輯就是“先易后難”。改革越改越難是必然規律,但是這并不能夠否定改革的必要性。
作為今年工作的五個基本原則之一,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說:“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進各項工作。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加快構筑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體制保障。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黨政分開”和政府改革
“黨政分開”是鄧小平所說的政治體制改革“第一位”的“關鍵”問題。
“黨政分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是在1988年。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198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改革政府工作機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下屆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政府機構改革的長遠目標,是根據黨政分開、政企分開的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轉協調、靈活高效的行政管理體系!
但是,在“黨政分開和機構改革邁出了重要的步伐”(1989年政府工作報告)之后,黨政分開在短暫的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又從中消失。此后是:“按照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1992年政府工作報告)。政府的機構改革的工作在此思路下繼續推進。
199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這個中心環節,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各級政府機構改革的任務。這次國務院的機構改革方案,重點是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部門,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部門。一部分專業經濟部門轉變為行業管理機構或經濟實體。
這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之后,199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總結以往機構改革的經驗,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研究和制定國務院機構進一步改革的方案。
這次改革重點是調整和撤銷那些直接管理經濟的專業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和執法監管部門。最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到29個。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明確到了“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2003年,國務院根據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意見》形成《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并在兩會上討論通過。這一年,“宏觀調控體系建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銀行業監管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一內外貿管理體制,調整了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
轉變政府職能依然是政府改革的核心,不過內容已經發生了變化:“政府應該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領導精力更多地放在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上”(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完善宏觀調控體制,堅持政企分開,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二是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增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三是依法規范行政行為,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完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企業改革”
20年來,如果要給政府工作一條主線的話,那么大體上可以用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來概括。
20年前,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趙六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倍⒑徒∪煓嗬嘟Y合的企業經營機制,則是當時的目標。
一年之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確立,以深化企業改革為中心進行綜合配套改革,逐步確立新經濟體制的主導地位。
以此思路,物價和流通體制的改革,財政金融和計劃體制的改革,以及住房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則都可以被視為與企業改革相配套的改革。
期間,包括中國股市的設立,都是與此目的有關。
企業經營機制的簡單改變,并沒有能夠扭轉整體國有企業缺乏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變得迫切。
199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開始試點。
隨著改革的深入,“下崗職工”這個新概念開始浮出水面。199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廣開就業門路,加強就業培訓,引導下崗職工轉變擇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
企業本身的改革以及配套改革的進展,并沒有使得國有企業整體煥發生機。
1998年的政府報告首次提出了國企三年脫困的目標。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等等也成為這一輪改革的諸多主題詞之一。這些大手筆還包括:結合國有商業銀行集中處理不良資產的改革,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確定對符合條件的58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債權轉股權。
200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提出,在“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方針下,進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
2003年3月5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基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個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基本實現。
這一過程中,盡管早在199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強調要“嚴格禁止將國有資產低價折股,低價出售,甚至無償分給個人”,但是,“國有資產流失”,一直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匯。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的成績,并沒有否定“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大型國企股改、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和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仍在安排之中。
宏觀調控
20年前,宏觀調控被稱為“宏觀控制”(1988年政府工作報告)。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控制”,在經濟領域,“過去一年里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績,就是把1984年末至1985年一度出現的經濟過熱現象初步調整過來”。
當然,在計劃體制下,更多的是行政手段。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第一次在政府工作中被提及是在1996年。那時實施的是“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中國每一輪宏觀調控的目標都直接指向了投資。因為,每次的經濟過熱幾乎都是因投資而起。
根據20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投資結構”從來沒有合理過。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是:經濟增長率越高,壞賬越多——— 這直到近兩年才有所緩解。這可能說明中國存在著大量的沒有效率的投資。而其成因則可能在于政府介入經濟生活太深。
“擴大內需”的方針,在宏觀調控中占據重要的分量。
這一方針最早于1999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1998年,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在年初就采取了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對策,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這一輪的經濟不景氣中,宏觀調控部門,第一次“取得了遏制通貨緊縮趨勢的初步經驗”。(2000年政府工作報告)
“軟著陸”也在這一輪宏觀調控過程中被概括出來,(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即在“治理通貨膨脹時,注意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擴大內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投資需求,另一方面是消費需求。在這個方針提出來的大部分時間里,擴大內需,實際上主要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投資過度在很多部門表現出來,而投資在經濟增長的比重太大,擴大消費需求由此被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堅持擴大內需方針,重點擴大消費需求”。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