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餐桌上的冒險:代表委員諫言食品安全難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09:2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馬暉 “我們究竟還能吃什么?”的問題再獲本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 食品安全話題繼續成為“兩會”熱點,與2006年頻發的“多寶魚事件”、“紅心鴨蛋事件”、“福壽螺事件”等所引起的消費恐慌不無關系。 有的政協委員提出食品行業應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控;也有政協委員表示,遵循國際上所通行的“危險性分析框架”,是解決食品安全的有效之道;更有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加快出臺食品安全法”的提案,試圖從立法層面來推進食品安全監管。 一頓飯的難題 “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呈現上升勢頭。”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任啟興表示。 來自衛生部的統計顯示:2006年第四季度,衛生部共收到全國食物中毒事件報告144起,中毒4922人,死亡36人。與2005年同期相比,報告起數增加33.3%,中毒人數增加42.3%。 據任啟興介紹,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食品行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使我國食品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一方面,食品行業配套政策不完善、監管不力,食品結構相對不合理,食品中危害微生物、農藥獸藥殘留量、重金屬嚴重超標,濫用激素、食品添加劑現象大量存在,生產、運輸、倉儲、銷售中二次污染情況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食品生產環境惡化。全國20多個省區市出現酸雨;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已造成地下飲用水嚴重污染,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嚴重威脅。 而在監管層面,也存在不少隱患。 首先,是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不完善。 自1995年10月30日,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并開始實施以后,國家陸續制訂和頒布了一批食品衛生法律法規。據統計,我國現已頒布涉及食品監管的法律法規數量多達幾十部,如《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動物防疫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法律法規雖然數量較多,但因分段立法,條款相對分散,單個法律法規調整的范圍較窄,尚無體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辦法,留下執法空隙和隱患。”任啟興委員表示。 相應的,因執法主體不同,適用法律不同,定性不準確等,食品安全領域常常面臨監管難的困局。 因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雨潤集團董事長祝義才提出:要盡快制定一部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安全法”,以適應食品安全監管之需。 其次,是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行政機構設置不盡合理,職責不夠明確。 此前,根據1995年出臺的《食品衛生法》,明確規定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是食品衛生的執法主體。而在2003年,國務院又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等職責。一年之后,國務院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確定了“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以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同年,中央編辦發35號文件,明確規定: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將現由衛生部門承擔的生產加工環節的食品衛生監管職責劃歸質檢部門;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 自此,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問題由過去的衛生部一家主管變為農業、衛生、工商、質檢、藥監等幾部委“共抓”。 “由于監督管理部門多,部門間的職能交叉、重復執法、重復抽檢、執法缺位、監管空白等現象較為突出,部門之間形不成合力,監管責任難以落到實處。”任啟興委員表示。 因此,他建議應整合執法力量,調整監管職能,逐步采用由一個部門為主的綜合性、專業化、成體系的監管模式,由該部門全過程負責食品質量監管,并賦予更高的權威。 最終,要建立食品行業的全程動態監管機制,將監督管理的重點從最終產品的檢測過渡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 建立風險評估、管理體系 “公眾要求食品安全‘零風險’也是不可能的。”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衛生部食品衛生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陳君石表示。 中國目前食品安全所面臨的現狀是:兩億多農戶以分散狀態生產著包括雞鴨魚肉、蛋、奶、蔬果等所有食品的原料,上百萬家中小企業加工生產著國人所食用的各種食品。 陳君石稱,“在這樣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一些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他建議,解決目前國內所存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遵循現在國際上所達成的一個“危險性分析框架”。這是現在國際上已經成熟并得到公認的方案,由三部分組成:危險性(風險)評估、危險性(風險)管理和危險性(風險)信息交流。 危險性評估完全是專家行為,是專家基于科學數據,對某一種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性或者危害性進行科學評估。比如說“蘇丹紅”,它對消費者的健康有沒有危害,人體攝入上限是多少,食用后會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吃多少是安全的,吃多少是不安全的,都需要通過危險性評估來回答。 “這是一個純科學的過程。”陳君石強調。而風險評估也需要有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專門的權威的機構來進行檢驗。 以歐盟為例,2002年成立了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監視整個食品鏈,就食品安全風險向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等歐盟決策機構提供獨立、科學的評估和建議,負責向歐盟委員會提出一切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科學意見,以及向民眾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信息等。 “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國家級的權威評估機構。”陳君石表示,“當一個食品安全問題爆發時,十個專家可能會有八個意見”,再加上政府未必能第一時間出來澄清,以及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消費者當然就無所適從。 “所以,建立這樣一個機構,我認為是迫在眉睫。”陳君石表示。 “危險性管理”則是指專家把科學評估的信息傳遞給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決策者,由制定法律、法規、標準或負責監督的政府決策者,根據危險性評估結果來出臺相應的對策和管理措施。 專家除了把評估結果及時傳遞給政府決策者,還要把這些信息傳遞給其他利益相關方,這就是“危險性信息交流”。管理者制定了決策和措施以后,也應該傳遞給利益相關方,這同樣也是一種危險性信息交流。 所謂的利益相關方,除了政府、專家外,還包括消費者,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行業協會等。在這些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及時和準確的信息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要保證信息交流的過程是透明的。 “假如我們能夠遵循這樣一個框架來處理食品安全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相信食品安全問題就會越來越少。”陳君石委員表示。 人大代表建議立《食品安全法》 全國人大代表包建民等30人建議:以綜合型的《食品安全法》替代單一型《食品衛生法》。這樣就可以擴展法律調整范圍,涵蓋從食物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全過程,以規范的法律形式來確保食品安全;加大違法成本、強化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義務和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加大行政處罰、刑事處罰力度,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失信懲戒體系;加強全民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和科學消費。加強食品生產經營者、從業人員,特別是關鍵崗位人員食品安全知識、業務技能的培訓教育。 ·食品安全事件回顧· 1、福壽螺事件 2006年6月份,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壽螺導致的廣州管圓線蟲病患者確診。截至8月21日,北京市衛生局統計,全市確診的廣州管圓線蟲病病例達到數十例。 2、瘦肉精事件 2006年9月初開始,上海市發生多起因食用豬內臟、豬肉導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截至9月16日已有300多人到醫院就診。9月中旬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確認中毒事故為瘦肉精中毒。 3、紅心鴨蛋事件 2006年11月,執法人員檢查發現河北白洋淀國華禽蛋加工廠生產的一些“紅心咸鴨蛋”中含有大量蘇丹紅Ⅳ號。蘇丹紅問題再度進入老百姓的視野。隨后,全國數個省市都相繼檢出含有蘇丹紅的紅心鴨蛋。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飼養者為了追求紅心效果,在飼料中添加了蘇丹紅Ⅳ號。 4、多寶魚事件 2006年11月,上海市公布了對30件冰鮮或鮮活多寶魚的抽檢結果,30件樣品中全部被檢出硝基呋喃類代謝物,部分樣品還被檢出環丙沙星、氯霉素、紅霉素等多種禁用魚藥殘留。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