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節能降耗助推能源改革提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02:05 中國證券報
“如果能源定價機制不改革,我們提節能降耗實際上是不現實的。”在“節能降耗”成為兩會代表委員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時,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董秀成拋出了這個觀點。 在他看來,能源定價機制是整個能源改革的核心。由于能源定價機制不完善,能源價格水平和定價機制都沒有完全市場化,能源價格不反映能源的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能源低價消費的現狀就無法改變,中國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能耗降低的節約型社會體制。 他的這個觀點得到了許多能源行業專業人士的贊同。專家們表示,只有在節能降耗這個硬指標的約束下,能源改革才能真正獲得突破。 漲價不能解決問題 低價能源是我國的能源消費現狀。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成本。這種低價能源消費現狀既不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也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董秀成說:“總體來說國家現在能源的價格,特別是一次能源的價格都偏低,這樣長期偏低導致我們現在能源的運營效率比較低,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費。” 為了能使能源價格既反映內部成本,又反映環境、勞動力、資源稀缺程度等外部成本,推動能源節約體制的形成,國家從去年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征收能源可持續發展基金、環境基金、勞動力 。據測算,成本上漲的幅度大約每噸煤60-70元。 然而,這部分政策性成本的增加,導致了下游能源產品的漲價。去年以來,油、氣、水、電等資源產品經歷了多次漲價。去年6月30日,國家發改委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5分/千瓦時;12月22日,北京召開民用天然氣價格聽證會,將居民生活用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15元,調幅7.9%;今年初的合同煤價格上漲了8%左右,人們擔心之余也在討論著今年夏天能否進行新一輪提電價過程。 一時間,漲價似乎成為節能降耗的代名詞。很多人認為,要想改變浪費資源的習慣,必須要把資源價格漲上去。但是社會承受能力有限,資源的漲價不能無限度持續下去。中國能源網執行副總裁韓曉平認為,漲價不能解決能源產品成本與價格倒掛的死結,關鍵是要改變目前的定價方式。 “能源價格包括價格水平和定價機制兩項內容。現在能源價格水平沒有與國際接軌,如果說改革就是漲價,我們可以通過漲價縮小與國際能源價格的水平差距;但是核心的定價機制沒有解決,沒有完全市場化,仍然被多方利益集團壟斷,這樣的改革只能改價格水平,必然要導致消費者的不滿。” 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也反對“節能降耗意味著能源漲價”這種觀點。他指出,能源價格與成本倒掛,導致了能源低價消費的狀況。但是,作為一種公共性商品,能源價格還必須要考慮到社會的價格承受能力,漲價不是唯一的辦法,向能源行業內部要利潤,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自身能耗和成本,才是正確的出路。 節能降耗為定價機制改革提供契機 要想讓能源價格和成本一致,正確地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必須要改變目前的能源定價機制。然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市場化改革方向確立,能源體制改革開始加快,但能源定價機制改革卻困難重重。 1993年,我國放開統配煤礦價格,逐漸向市場化過渡,但至今仍然遺留著供需形成市場價格與政府指導形成合同價格的“雙軌制”;原油和成品油方面,實行了以月度為基礎的、與國際市場掛鉤的體制,但總是受制于國際市場油價的波動,滯后性和指導性都不強;電價改革方面,雖然1998年國家取消了許多額外電價項目,但是目前電價仍然沒有形成競價上網的完整市場。 為什么歷次改革的力度和決心都很大,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定價體制的基本問題? 韓曉平認為,各部門之間為自身利益而相互設卡,導致能源改革困難重重;而現在正在推進的節能降耗政策為能源定價機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機,如果能借助這個政策的支持,打破行業壟斷,才能將能源改革進行到底。 全國人大代表、大唐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翟若愚表示,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電力供需緊張的局面已經得到緩解,并呈現出進一步緩和的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可以以節能減排為契機,進行電力工業結構調整,促進電力產業優化升級。 價格體制改革走向何方? 盡管節能降耗可以為能源改革找到突破口,但是關于未來的能源定價機制改革方向,仍存在各種分歧。董秀成認為,理順價格是能源定價機制改革的關鍵,即資源型產品要逐漸市場化,最終和國際市場接軌。 “國際能源價格每天都在變動,它是一個市場,而國內則是完全由政府行政進行管制。為什么說市場定價比行政定價高級?因為它能反映供求關系,需求的人多了,價格可以漲,需求的少了,價格還可以降。可是政府要完全靠行政力量來干預,那可就累死了。事實上,,就是因為市場機制沒有形成,發改委必須要硬性上調成品油價格,費力又不討好。”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能源定價機制改革的方向從原來的“成品油定價法”改為“原油定價法”:原先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油價上下波動幅度在5%-8%的范圍內時保持油價不變,超過這一范圍時由發改委調整零售中準價;而新機制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海關費用、運費、加工費用和合理的利潤空間之后,形成新的煉油廠出廠價。但國務院沒有正式批復這個方案。 董秀成不贊成這種模式。他指出,這種模式下政府管得更多了,是相對于市場化的一種后退。“例如,中間環節的加工費由政府定,但是政府依據是什么?合理的利潤空間怎么定,多少為合理?有些企業合理,對有些企業就不合理,它虧損的時候還得找政府要補貼,就跟現在煉油企業虧損一樣要找政府要補貼。” 他認為,在原有的三地模式上進行改善,增加調整頻率,如半個月、一周或者隔日調整,這樣才能更接近市場化。 配套必須完善 如果說以節能環保為契機的能源定價機制改革是能源改革的關鍵節點,那么包括行政、立法、財稅等多種手段的配套措施是能源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保證。 在去年5月提高成品油價格的同時,發改委首次還推出了對農業、交通等弱勢行業給予一定補貼的政策。今年馬凱再次明確,能源改革的推進仍然要考慮到對各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對低收入階層的影響,建立對弱勢群體的補貼機制。此外,建立相應的財稅機制,是對完成節能降耗的有利保證。 韓曉平說:“大家應該有這樣一個概念,節能降耗不一定就能成本節約,我們要節能,要減排,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是為了健康持續發展,這筆錢花得值。這就要有完善的財政支撐,有稅收優惠,這樣才能讓大家愿意做這個事,能源改革才不至于流于空談。” △定價機制改革已成為包括電力在內的整個能源改革的核心 本報資料圖片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